
華堂煥彩!7月26日上午,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屋面修繕工程竣工儀式暨穗港澳文物古跡保護利用交流論壇。自此,廣州中山紀念堂25年來最大規模的修繕工程,在歷時372天后圓滿收官。中山紀念堂“修繕不打烊”,施工期間,其主體建筑共接待游客107萬人次。
以工匠精神和“繡花功夫”逐一破解難題
廣州中山紀念堂坐落在越秀山南麓,當年舉全球華人之力而建設,1928年動工,1931年落成,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孫中山紀念堂。廣州市房屋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方梅告訴記者,長年的日曬雨淋,建筑的老化不可避免,瓦面開裂嚴重、原有瀝青防水老化,造成中山紀念堂屋面漏水問題越來越嚴重。為保證文物安全,2023年7月,紀念堂啟動了25年以來最大規模修繕。
廣州中山紀念堂
這次修繕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有關文物專家進行了充分論證。但由于在前期方案設計階段無法大面積打開紀念堂的瓦面進行“精準會診”,在工程開工后,根據國家文物局批復精神,中山紀念堂組織了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對屋面進行二次勘察,并進行研究性修繕,即邊探索邊研究,邊試驗邊驗證,研究產生漏水的原因,再最終確定詳細的施工方案。
勘察后有關方面發現中山紀念堂存在100多處漏水部位。在這次修繕中,由廣州市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屬下廣州市房屋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組建的修繕團隊,既尊重了原有工藝,又結合現有的新材料及新技術,確保工程質量滿足要求。中山紀念堂屋面大量采用預制板進行鋪設。經勘察,紀念堂屋面漏水主要原因是面層瓦件老化、開裂,瓦面滲水,板瓦底部大部分沒有架空,填滿砂漿,原有琉璃瓦開裂后,排水不暢,雨水積聚在預制板拼縫處,當拼縫材料老化后,就造成了漏水。因此,如何處理預制板拼縫成為本工程的關鍵。
在進行了20余次的試驗后,修繕團隊采用剛性防水和柔性防水結合使用的方案進行施工。修繕團隊先根據原狀填縫工藝進行修補,底層為瀝青麻筋,中層為干硬性防水砂漿,面層為瀝青。修繕團隊在原狀填縫工藝的基礎上,還采用了聚脲和聚酯纖維布在表面封縫,優化原有防水工藝,確保防水效果。同時,該團隊也采用了傳統的嶺南鋪瓦工藝:架空板瓦,防止板瓦底積水;疊瓦10厘米,確保瓦面不反水;板瓦鋪設砂漿位置不上釉,以及板瓦、筒瓦穿銅絲拉結,保證瓦件不下滑;采用傳統材料,如錘灰、草筋灰、桐油灰等進行鋪瓦,并根據每種材料的特性用在不同部位,例如板瓦底用黏性強的錘灰,板瓦之間用防水效果較好的桐油灰,瓦筒用有隔熱作用的草筋灰。
有關方面表示,歷經90多天20余項的反復試驗,最終確定最適合的防水工藝,體現了本次修繕工程的科學性、嚴謹性。
修繕期間舉辦文藝演出158場次
為實現“修繕不打烊”,中山紀念堂采取了最高標準的全包圍綜合鋼腳手架,外掛沖孔板的形式,在主體建筑各出入口設置安全通道,在施工區域搭設防墜棚,嚴格控制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噪聲、粉塵,把對游客和觀眾的影響降到最低。修繕施工期間,紀念堂主體建筑共接待游客107萬人次,舉辦文藝演出158場次,無任何事故。
目前,中山紀念堂主體建筑上的腳手架已經拆除,紀念堂煥然一新地出現在公眾面前。廣州市中山紀念堂管理中心園容綠化部部長饒淼森對記者說,園方目標是這次大修之后,在未來20年不再出現大規模漏水。
今后廣州中山紀念堂還將與相關科研機構及企業開展深度合作,通過集成HBIM技術與多元自動化監測及大數據分析預警技術,構建中山紀念堂生命周期全過程預防性保護系統,從而達到準確、及時掌握文物建筑結構安全情況的要求,便于文物的保護、管理和研究。
廣州中山紀念堂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集紀念、?旅游、?會議和演出為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為滿足公眾文化需求,本次工程“修繕不打烊”,在兼顧施工安全與施工進度的同時,確保中山紀念堂主體建筑正常向市民游客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