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種珍稀植物 36場暑期科普
想看看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望天樹是什么樣的嗎?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培育的兜蘭新品種真容究竟如何?“相約云山·廣東珍稀特色植物展”國家植物園城園融合展示科普活動,7月12日在云臺花園與市民見面,展示華南國家植物園共建和綠美廣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成效。本次珍稀特色植物展展出植物304種,包括珍稀植物50種,其中由市園科院新發現的白花盾葉苣苔、狹葉紫薇是首次公開展出。
五唇蘭
展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24種
廣東珍稀特色植物展的展覽時間為7月12日至14日。展覽包含溫室區和室外區兩部分。記者了解到,本次珍稀特色植物展展出植物304種,包括珍稀植物50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24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26種)、特色鄉土植物20種、觀葉植物近150種(含品種),亮相植物不僅外形奇特,具有極高的觀賞性,而且不乏珍稀品種,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水松、望天樹等。記者看到,現場展出的望天樹纖細乖巧,與“參天巨樹”的標簽牌相映成趣。
孩子們在珍稀特色植物展開展研學
本次展會上,有一些植物“新面孔”亮相。由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培育的兜蘭新品種和新發現的白花盾葉苣苔、狹葉紫薇為首次與公眾見面。據了解,市園科院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開展野生植物資源引種工作時,發現其中一種植物與已知植物種類難以對應,經過比對,最終確認該物種為盾葉苣苔屬的新物種,命名為白花盾葉苣苔。狹葉紫薇則是科研人員在查閱整理植物標本過程中,發現有幾份標本與眾不同后實地考察,最終在秦嶺東部地區發現的紫薇屬新物種。
主辦方表示,這些珍稀新優植物品種的亮相是廣州植物遷地保護能力提升、種質資源創新跑出“加速度”的體現,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由市園科院科研團隊歷時10余年選育的適應華南氣候的耐濕熱草花品種——矮牽?!版梅邸?、矮牽?!皥@科粉”和長春花“紫霞仙子”,也在本次展會悉數亮相,這些新品種具有植株健壯,觀賞性強,觀賞期長,抗病性、耐濕熱能力、耐雨性較強等特點,助力解決了廣州夏季濕熱少花的現實問題。同時廣東省植物創新促進會推薦的象耳芋、白怪獸、大灑金龜背竹等一批特色新優展品也會在本次珍稀特色植物展展出。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我們在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的時候,需要多種多樣的資源,所以盡可能地保育植物資源,這對我們下一步的種質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廣州市白云山云臺景區管理中心主任王偉告訴記者。據了解,本次展覽部分人工繁育的植物會面向公眾銷售。
在公園景區開展科普研學
本次珍稀特色植物展開幕同時啟動城園融合體系系列科普活動,包括“國家植物園城園融合體系科普活動月”啟動儀式、特色植物贈送儀式、粵港澳兒童研學活動。在“根脈相連、綠美廣東”“弘揚創新精神,厚植振興情懷”兩場特色植物贈送儀式上,相關人士向親子家庭贈送《古樹與鄉愁》一書,向小學生贈送了“廣州1號”矮牽牛及種子,激勵學生們弘揚科學家精神。
本次活動邀請了粵港澳家庭親子組、東風東路小學和朝天小學組約120名學生及家長參加研學,由導師帶領深入云臺花園的奇妙世界,近距離觀察植物的形態、結構,了解它們的生長環境和養護要求,實地感受白云山遷地保護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我很喜歡這個活動,它讓我了解到很多珍稀的植物,以及這些植物有什么樣的生存方式?!背煨W四年級的梁同學者說,“我想多采集些種子,去培養一下看能不能研究出新的植物品種?!?/p>
據悉,今年暑假期間,廣東省和廣州市有關部門將聯合舉辦36場城園融合體系系列科普活動,將在兒童公園、市園科院、中山紀念堂等全市各區的公園、景區和科研單位開展科普研學。活動將通過研學游、實地探索等形式,圍繞生態建設成果、低碳生活理念等主題進行互動式教育,讓中小學生和市民朋友們親身感受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生態環保理念。
記者在活動中了解到,廣州舉全市之力推進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加快構建“1+3+N”城園融合體系。同時,廣州深入推進白云山、海珠濕地、大夫山遷地保護示范區等城園融合體系建設,高質高效開展第一批15個專類植物展示園和40個生態科普宣教點建設工作,并且加快開展第二批選址工作;加強珍稀瀕危遷地保護植物保育與應用、新優特色植物種質資源創新及應用推廣,2022年以來全市引種和遷地保育植物近320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