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潤城,以文化人,以文興業。在2024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簡稱《報告》)中,有關文化方面的亮點多多。《報告》為如何高質量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增強城市文化綜合實力,擦亮“四大文化品牌”,推動廣州千年文脈傳承發展明晰了“路線圖”。
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嶺南文化中心地,廣州擁有豐沛的文化資源,洋溢著勁健昂揚的文化精神。在新形勢新要求下,如何以新擔當新作為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增強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如何更好傳承弘揚廣州千年文脈,高標準打響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參加廣州兩會的代表和委員們對此展開了熱議。
推動文商旅深度融合 建設嶺南特色文化品牌街區
針對《報告》提出的推進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市人大代表、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梁麗珍認為,可以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發力。一方面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將嶺南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旅游產業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開發具有嶺南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旅游線路和產品,提升游客的文化體驗感。另一方面加強宣傳推廣,利用各種媒體渠道加強對嶺南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推廣,提高公眾對嶺南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和認同感。
廣州大劇院
梁麗珍建議,加快建設廣州文商旅深度融合示范區,集中資源利用科技賦能培育一批具影響力的地標性文商旅深度融合產業區。比如,一是圍繞花城廣場、海心沙、海心橋、廣州塔打造“廣州新中軸”文商旅深度融合示范區;二是圍繞北京路歷史文化街區,打造北京路古街文商旅深度融合示范區;三是圍繞沙面打造沙面島文商旅深度融合示范區等。
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東南方軟實力研究院副院長譚國戩同樣關注到文化與旅游業、商業等發展協同的議題。他建議,可以考慮恢復大小馬站書院群建設。大小馬站書院群曾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書院群,位于北京路步行街旁,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如果開發利用得當,可以成為打造北京路一流文化商圈的有效助力。又如廣州重要的“都市名片”珠江夜游,如果能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并引導燈光秀向市場化、智能化等方向發展,將有利于推動珠江夜游項目的高質量發展。
此次廣州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提出,目前部分商圈存在風貌和設施老化,風格趨同,文化與商業功能不協調等問題,建議加快建設嶺南特色文化品牌街區,打破“千篇一律”的街區模式,提升特色文化消費能級,提升嶺南文化的影響力與輻射力。
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演藝中心 讓廣州成為原創音樂搖籃
2024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演藝中心,實施“文旅體一證通”行政審批改革,促進演出市場繁榮發展。
記者梳理發現,2023年,廣州好戲不斷:《悲慘世界》法語原版音樂劇版音樂會、俄語原版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等國外重磅演出受到觀眾熱捧;演唱會市場方面,廣州大中型演出數量全國第一。此外,《廣州市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演藝中心實施方案》《廣州市“文旅體一證通”行政審批改革工作方案》《廣州市促進演出市場繁榮發展實施辦法》三份文件的接踵發布,為廣州建設國際演藝中心夯實了制度框架。
演藝市場繁榮也帶動文旅消費回歸。2024年元旦假期期間,廣州共接待市民游客589.3萬人次,同比上升117%,較2019年增長超11%,全市文旅消費總額同比增長近118%。百度遷徙地圖顯示,2024年元旦假期期間,廣州位居遷入城市榜首。
市人大代表、酷狗音樂副總裁趙海舟表示,目前廣州的音樂產業基礎良好,原創音樂充滿活力。今天的廣州可以向全國廣發英雄帖——“玩音樂,來廣州”。廣州正醞釀相關的“產業+人才”政策,結合鏈主企業流量支持,全力培育音樂人創業土壤,讓廣州成為中國原創音樂真正的搖籃。
市政協委員、廣州畫院專職畫家李夏夏則建議瞄準傳統文化與“國潮風”,打造國際IP文化城市,“我認為應該利用一切手段,大力發展傳統文化,打造國際中華民族文化IP,充分展現民族性、世界性、時代性。同時要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在她看來,大灣區文化意識形態多樣,大家可以加強文化交流,相互促進,共同為打造國際灣區貢獻力量。
進一步激活紅色文化資源 科技賦能串珠成鏈
2023年,廣州出臺《廣州市革命遺存保護辦法》,從立法角度推動革命遺存整體保護利用。而在《廣州市組織接待游客來穗旅游獎勵辦法》中,也將參觀革命文物類紅色景區作為條件之一,體現廣州英雄城市底色,強化旅游活動的文化教育功能。同時首倡“紅色文化宣傳月”,從2023年起,每年7月為廣州“紅色文化宣傳月”,同步舉行相關的主題活動。
廣州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如何讓它們更好地發揮效能?“百姓提案”代表,民建廣東省企業委員會委員、民建廣州市經濟委員會委員陸丹建議,加大廣州市烈士紀念設施修繕保護建設,發揮紅色教育主陣地作用。他建議重點將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廣州起義紀念館、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等景點遺跡“串珠成線”,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紅色教育、安全教育的主陣地。建議創建全市“紅色大舞臺”,編排紅色文化演藝劇目。
陸丹還建議,結合每年清明“革命烈士節”,舉辦全市重大紅色旅游節慶活動,每年策劃舉辦“中國(廣州)紅色旅游博覽會”“廣州紅色旅游文化節”等,進一步擴大廣州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著力打造“紅色+”旅游,將廣州各區特色產業等串珠成鏈,建立購物集散地和特色商業街,形成以點帶線、以點帶面、抱團發展的紅色文化旅游發展新格局;采用數字化技術優化陳列布展發揮教育功能。烈士紀念館(陳列室)應結合實際建立全市網上“數字景區”,繪制紅色電子地圖,因地制宜地按照“通展、專展、主題展”三種展陳形式改陳布展,著力打造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精品。
設立“名人資源大數據庫” 帶動文化旅游蓬勃發展
挖掘地方文化資源、關注本土歷史名人、打造地方名人文化,是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地方文化底蘊,帶動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途徑。市人大代表、駱秉章后人駱鼎對此深有感觸。
“我是駱秉章第六代嫡裔。作為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我一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情有獨鐘。” 這些年,駱鼎投入諸多時間、精力挖掘和打造先賢文化。他介紹,其先祖駱秉章是晚清重臣、名臣,為清代廣東籍少有的正一品官員,其為官廉潔,首倡洋務,力行禁煙,是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較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駱鼎認為,在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過程中,活用名人資源、提煉名人精神、打造名人品牌、善用名人故居四個方面必不可少。
活用名人資源方面,駱鼎建議設立“名人資源大數據庫”,建立全面、嚴格的歷史文化名人資源開發利用機制體系,從長遠規劃,分節點、有重點地進行開發,同時制定專項政策,建立保護舉措,明確各相關部門主體責任。提煉名人精神方面,他建議在名人的思想、精神、著作中提煉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且具有嶺南文化特征的文化要素,作為時人學習的鏡鑒。比如可提煉家風家訓等。打造名人品牌方面,他建議通過文字、漫畫、多媒體影視等多種方式展現歷史名人,建立展館、紀念館、主題公園等,以名人故事為脈絡,宣傳名人事跡,打造名人品牌。
此外,駱鼎認為要善用名人故居,加強對名人故居的管理、保護、修繕,探索運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在故居開發中的場景應用,通過沉浸式、互動式體驗,提升名人故居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