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民間有做醮、出色、迎神賽會以及誕會等娛樂習俗。僅誕會每年就有農歷二月十三日波羅誕,三月初三北帝誕和仁威廟會,三月初七何仙姑誕,三月二十三天后誕,四月十七金花誕,五月初八龍母誕,七月初七“七姐誕”。這些誕會內容多與祭祀本地雜神以祈國泰民安、城廂平安、社區平安、家宅平安等主題有關,體現了廣州人對平安和諧幸福生活的向往。
“波羅誕”源自南海神廟的“南海神誕”。南海神廟坐落在廣州市黃埔區穗東街廟頭社區。隋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為了祭祀海神,在四海(東、西、南、北海)各建海神廟,當年的閏十月,在當時廣州城東扶胥港(即當今廟頭社區)建設南海神祠(又稱南海神廟)。南海神廟立廟之前,扶胥港西側有龍王小廟,民間對神靈的祭祀已經開始。南海神廟立廟后,民間拜祭更為踴躍。據說以前的南海神廟內種有多棵紅豆樹,“波羅誕”廟會期間,青年男女來參加狂歡盛會,也在樹下撿拾紅豆,相互寄情。故有“第一游波羅,第二娶老婆”之說。
到了清代,波羅誕進入鼎盛時期。嘉慶年間崔弼的《波羅外紀》載,誕期從二月初旬到十五共10多天,從廟內、廟前到黃木灣的水面,主題特色明顯。除了信眾祈福、海上燈市、商貿集市、訪親會友、百藝聚匯外,四鄉回景和五子朝王最為熱鬧。傳說南海神有5個兒子。大兒子大安,由夏元、墩頭基、正心街三鄉供奉;二兒子元安,由南灣、東灣、東平坊三鄉供奉;三兒子始安,由鹿步、沙涌、大小塘頭三方供奉;四兒子長安,由雙崗、沙浦華坑、大莊三鄉供奉;五兒子祖安,由廟頭、西湖(沙頭)、貫街(黃洋)三鄉供奉。波羅誕到來,十五鄉民眾都舉行游神活動,抬著五個兒子到南海神廟向其父王祝壽,叫“五子朝王”,是一年一小貢,三年一中貢,五年一大貢(大會景)。在“五子朝王”的日子里,游人都要目睹五安神像的風采,摸摸神像,求個好運。禮儀結束后,分別由供奉的鄉民抬著“五安”沿社區游神……
改革開放后,南海神廟獲得新生。2005年3月,“首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在南海神廟隆重舉辦,古代大部分波羅誕的內容得以恢復。2006年,新創仿古祭海儀式表演;2007年,恢復中斷60年的“四鄉會景”(五子朝王);2008年起,波羅誕恢復昔日的“花朝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