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多年前,一艘艘商船從廣州泥城碼頭出發,拉開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序幕。歲月如梭,廣州港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在2000多年里長盛不衰的港口。
南沙港四期碼頭(資料圖片)
如今,廣州港已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主樞紐港、全國最大的內貿集裝箱樞紐港、最大糧食中轉港、重要的汽車樞紐港、非洲和東南亞航線樞紐港,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興起于秦漢,東方大港持續繁榮兩千多年
作為中國重要的貿易港口,廣州港(黃埔港)興起于秦漢,發展于唐宋,興盛于明清,蓬勃于當代。
秦漢時期是廣州城建城以及港口從萌芽到形成的時期。南海郡尉趙佗建立了以番禺(今廣州)為王都的南越國,蘭湖碼頭是當時重要的內港碼頭,泥城碼頭是番禺見諸史書的最早碼頭。據記載,當時中國已有船隊從廣州城出發,遠航至東南亞和南亞諸國。
唐代,廣州港的發展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這時,廣州港已有內港和外港之分,內港有光塔寺和蘭湖碼頭;外港主要有屯門(今香港新界青山灣)和波羅廟(今黃埔南崗廟頭村,古稱扶胥鎮)兩地,航線通達東南亞、西亞和東非。
宋代,廣州港成為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也是重要的樞紐大港,附近許多市鎮都是其外港。明代,廣州內港碼頭西移至蜆子埗(即今西關十八甫路附近),并在那里設置懷遠驛。
在清代的“一口通商”時期,廣州是中國與西方世界開展貿易的唯一口岸,黃埔港是清政府指定的外船停泊地。
鴉片戰爭爆發后,廣州港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貿易港口。清末民初,英、法、日、美等外國商輪幾乎壟斷了華南港口至東南亞地區的所有航線。廣州港未獲得大的發展,航道基本處于天然狀態。
1921年,孫中山提出“南方大港”計劃,要點是將廣州建設為世界大港,并提出了一系列配套計劃。20世紀30年代中期,廣州港各項建設有了新的發展。廣州淪陷后,日本侵略者控制了廣州港的進出口貿易,港區建設幾乎處于停滯狀態。
以南沙港為支點,加快建設國際航運樞紐
1950年,黃埔老港區經過修復后開港。1953年—1965年,廣州市政府對黃埔港區進行了一系列改造擴建工程,新建萬噸級碼頭3個,港口通航能力與吞吐量大大提升。廣州港發展成為華南第一大港。
1975年12月,黃埔新港第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建有5個萬噸級深水泊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廣州港在改革開放中迅速發展,建起了當時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西基煤炭專業碼頭和黃埔集裝箱專業碼頭。1999年,廣州港貨物吞吐量超過1億噸,成為中國第二個貨物吞吐量跨過億噸級的港口。
2001年12月,廣州港南沙一期從龍穴島的灘涂中拔地而起。2004年2月26日,經廣州市人民政府批準,廣州港進行體制改革,實現政企分開,分別成立廣州港務局和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廣州港集團”)。
如今,廣州港港區分布在廣州、東莞、中山、珠海等城市的珠江沿岸或水域。從珠江口進港,依次為南沙港區、新沙港區、黃埔港區和廣州內港港區,串聯起密集的鐵路、公路和內河網絡,構建了覆蓋全球的集裝箱班輪航線,內貿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5年位居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