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7日,在世界城地組織亞太區旅游委員會、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指導下,由國際古城墻(堡)聯盟主辦,廣州市越秀公園、廣州市公園協會承辦的“有形的墻 無形的城”2024國際古城墻(堡)聯盟交流活動在廣州市越秀公園舉辦。來自國內外十八座城市的古城墻(堡)管理單位代表、文物保護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齊聚廣州明城墻下,共話古城墻(堡)文旅融合發展。
坐落于明城墻上的鎮海樓。
明城墻下 “閱見”城市跨界融新
城墻有形,廣州明城墻巍峨600余年;城市無形,作為中國南大門的廣州,一如中華文明的南界城墻,沿著海上絲路,聯通世界。本次“2024國際古城墻(堡)聯盟交流活動”在榕樹與城墻共生的廣州明城墻下舉辦了簡約而隆重的開幕儀式,通過“溯·城光”“融·城景”“夢·聯盟”三個板塊,誦城詩、講城史、舞城事,向各國城市的聯盟代表展現廣州文化、生態、科技、生活的活力與創新。
越秀山上的明城墻。
作為承辦城市代表,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黨組書記、局長孫玥向各國代表致歡迎詞。國際古城墻(堡)聯盟秘書處秘書長朱媛回顧了聯盟自2020年以來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及發展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勘察設計大師何鏡堂以及英國、意大利等聯盟代表發來祝賀視頻。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主席汪曉曙、香港廣州書畫會主席黎鑄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美術學碩士李彥霏作為大灣區港澳藝術家代表,向國際古城墻(堡)聯盟贈送古城墻繪畫作品禮物。
備受矚目的聯盟品牌標志《城信》也于當天揭開了神秘面紗,由各城市聯盟成員單位贈送的18份銘刻古城墻名的城墻磚一一在列,這份跨越山海的禮物將永久地留在越秀山上,展現了聯盟保護古城墻、推動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愿景。
象征著歷史與現代融合的藝術裝置——《城信》,該裝置由國際古城墻(堡)聯盟的十八家成員單位向廣州贈送的十八份城墻磚組成。
象征著歷史與現代融合的藝術裝置——《城信》,該裝置由國際古城墻(堡)聯盟的十八家成員單位向廣州贈送的十八份城墻磚組成。
國際古城墻(堡)聯盟秘書處秘書長朱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能夠通過搭建聯盟,提供一個古城墻(堡)保護、文旅融合發展的平臺,希望各方能夠通過這個平臺來進行技術革新、數字化探索以及文化傳承方面的互動。
儀式最后,一場新穎獨特的交接旗儀式讓所有嘉賓眼前一亮,主辦方采用無人機運送的方式,將聯盟會旗傳遞至開幕式會場,并由廣州明城墻代表交接給下一任舉辦聯盟交流活動的河北邯鄲大名城墻代表。據悉,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也是廣州重點發展的產業類型,此次采用無人機進行會旗傳遞,是拓展公園景區無人機服務應用場景的一次創新嘗試,讓各國來賓在明城墻下感受到歷史與現代的碰撞,科技與文化的交融。
廣州市越秀公園副主任楊文娟對記者說,希望通過這次交流活動,向外界多維度地展示廣州明城墻的獨特魅力,讓大家感受到廣州這座城市的創新與活力。
在明城墻下活動的市民。
十八城聯盟共話城墻保護傳承
當天下午,國際古城墻(堡)聯盟交流研討會同步舉辦。會上,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李新建從歷史發展、設計思路、具體流程等幾個方面系統地解析了建筑遺產預防性保護的中國體系;高級工程師、國家文物局專家庫成員呂彥斌以西安城墻為具體案例,詳細闡述了城垣建筑預防性保護的實踐探索和成效;機械工業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文物保護與傳統建筑研究院院長李俊連聚焦于西安城墻墻體內部隱患的科學檢測方法,特別是綜合物探“CT”檢測技術的應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廣東省古跡保護協會理事長曹勁以廣東各地古城墻為例,探討了古城墻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平衡之道。來自陜西西安、河北正定、廣東廣州等5個城市的古城墻管理機構代表,分別分享了各自城市在古城墻保護與活化利用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創新構想。
與會專家學者和聯盟代表從實踐出發,深度挖掘各地古城墻歷史文化內涵與文物保護成果,用智慧推動古城墻保護與傳承,在友好交流中不斷提升文化遺產的品牌價值和社會影響,為古城墻文化與各國城市文旅發展注入新活力。
越秀山上攜手發出“廣州倡議”
交流活動期間,一份由國際古城墻(堡)聯盟攜手各成員單位發出的《關于推動古城墻(堡)保護與文旅融合發展的廣州倡議》(以下簡稱:《廣州倡議》)正式亮相。
該倡議旨在加強全球范圍內古城墻(堡)的管理,促進城墻(堡)管理機構與個人及國際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通過聯合國內外古城墻(堡)管理機構、跨領域行業以及全社會力量,在推動古城墻(堡)保護與傳承,促進古城墻(堡)保護理念、保護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深化古城墻(堡)文旅國際交流學習與互鑒,創新古城墻(堡)“旅游+”多元產業發展,探索古城墻(堡)聯合申遺合作前景等5大方向的合作,共同推進歷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廣州倡議》同時呼吁各級政府、社會組織、企業以及廣大民眾積極參與到這一進程中,為守根護脈,守正創新,走好文化強國之路,推動古城墻業態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也表達了國際古城墻(堡)聯盟推動全球古城墻保護與文化傳承的堅定決心。
從城墻、看城市,從城市、閱文明,2024國際古城墻(堡)聯盟交流活動,從廣州出發,向國內外推介中國城墻文化、城市文化,在與國際交流的文明共振中,開啟古城墻文旅發展新未來。
新聞鏈接
聯盟品牌標志《城信》亮相 十八城古城墻磚齊聚越秀山
在2024國際古城墻(堡)聯盟交流活動開幕式當天,一件象征著歷史與現代融合的藝術裝置——《城信》在廣州明城墻下閃耀登場。
據介紹,該裝置由國際古城墻(堡)聯盟的十八家成員單位向廣州贈送的十八塊城墻磚組成。這些磚石銘刻著十八座城市的名稱,每一塊磚都承載著城市的記憶與故事,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文化傳承的象征。這些承載厚重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城墻磚,如同使者一般,遠道而來,匯聚于廣州。主辦方以廣州明城墻磚為基,筑成國際古城墻(堡)聯盟的品牌標志,將永久性地留在越秀山上。
主辦方表示,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浪漫行動,讓廣大市民游客能夠在越秀公園一覽世界各地古城墻和城市風采。《城信》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一份穿越時空的“城市手信”,如同一條紐帶,通過其獨特的“城墻信息”,將世界各地的古城墻文化緊密相連,展示了聯盟成員凝聚共識、匯聚合力的精神,象征著此次盛會在廣州留下的深遠印記,也表達了國際古城墻(堡)聯盟推動全球古城墻保護與文化傳承的堅定決心。
共賞山之美、蓮之秀、城之雄
“蓮頌”美術寫生作品展在越秀公園展出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澳門回歸25周年,促進大灣區文藝交流,謳歌新時代,豐富大灣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10月27日,在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越秀公園在2024國際古城墻(堡)聯盟交流活動盛大啟幕之際,舉辦了明城墻寫生活動,來自澳門、香港與珠三角九市的50多位美術家、20多名中學師生美術愛好者齊聚越秀山,感悟山之美、蓮之秀、城之雄,共繪盛世華章。
活動中,畫家們以畫筆為媒,將五羊石雕的祥和、明城墻的厚重、鎮海樓的偉岸、東秀湖的靜謐、城門樓的古樸,融入墨中、滲入紙間,形成風格各異、婉轉流動的時代畫卷,精妙地勾勒出大灣區的歷史脈絡與文化精髓,描繪“同根同源,同心同夢”的灣區愿景,成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保護、宣傳、利用好灣區內文物古跡的生動注腳。
為讓2024國際古城墻(堡)聯盟交流活動的嘉賓和廣大市民游客在古今交融的空間中感受城市記憶與灣區精神,適逢聯盟交流活動契機,本次明城墻寫生活動中的精品將匯集成“蓮頌”美術寫生作品展,于11月7日~11月30日在廣州城市公園展覽館二樓隆重展出。廣大市民游客可蒞臨觀賞,一同感受這場跨越時空的藝術之旅,見證大灣區文化交融的新篇章。
廣州明城墻簡介
廣州明城墻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如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被公認為廣州明初三大地面古跡之一。1918年,廣州城內大多數城墻和城門樓被拆,明城墻僅存越秀公園內的一段。城墻用青灰色大磚砌筑,紅砂巖石塊砌基,現存總長度1179米。廣州明城墻有一大特色,是城墻上攀附著盤根錯節的榕樹根。榕樹作為一種亞熱帶植物,以其發達的根系和茂密的樹冠著稱。經過近百年的生長,榕樹的根系已深深扎入城墻之中,與城墻融為一體,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和風雨洗禮,依舊堅挺不倒。這不僅是墻與根之間和諧共生的象征,也向人們展示了構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