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青春學子翩翩至 南漢故地筑新城

  • 聽全文
  • 2024-10-30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小谷圍島見證城市歷史:從古代皇家花園、嶺南豐饒水鄉到一座現代化大學城

  千里珠江萬古流,珠江廣州段有一江心洲,名“小谷圍”。小谷圍立于珠江之中,安靜地感受著潮起潮落。歷經千年歲月的浸潤,這里不僅留有“昌華苑”“海曲”“劉皇冢”等歷史遺跡,還孕育出世外桃源般的嶺南水鄉風光。進入21世紀,小谷圍迎來巨變,活力四射的廣州大學城拔地而起,20多年來,小谷圍“成長”為科教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活力之城,續寫著廣州人“敢為天下先”的新篇章。

  江中小島 歷史悠久

  四面皆環水 小島名小箍圍

  廣州番禺區珠江河段中有一個江心洲,名曰“小谷圍”,東北鄰近長洲島,西北與官洲生物島相望。從地圖上看,小谷圍就像一只丹鳳眼,大學城的中心湖公園好似明眸,大學城內環路、中環路、外環路在島上形成三個美麗的環,四周江水更是讓這美麗的丹鳳眼顧盼生輝。

6b05c1343a0af7415994.png

大學城中心湖波光粼粼。

  小谷圍是廣州大學城之所在,20多萬名來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學子在此求知,一派青春氣息。你知道嗎?這座充滿青春活力的島嶼,其實承載著悠久的歷史。

  珠江三角洲在古時是一個大海灣,島嶼星羅棋布,小谷圍島就是其中一個。小谷圍的名字也與此有關,清代大儒屈大均在《廣東新語》里寫道:“下番禺諸村,皆在海島之中,大村曰大箍圍,小曰小箍圍,言四環皆江水也……”“箍”是“圍束”的意思,亦指圍束的圈。正如字面所示,大小箍圍島四面環水,像兩只被水圍束住的箍桶,故有此名。“箍”與“谷”同音,后來,“小箍圍”就漸漸變成了“小谷圍”。

  漢代初開發 南漢建御花園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小谷圍島就得到了初步開發。小谷圍漢墓出土的罐、釜、壺、杯、盤、劍、戈、珠飾、銅鏡以及房屋、灶、井、雞鴨牛羊的模型等各類器物,仿佛定格了2000多年前先民的生活畫面。

  歲月流轉,傳說南北朝時,島上建有資福寺和青泉禪院。今日北亭村還有被當地人稱為“大社躉”的石砌月臺,據說禪院的金剛塑像就曾安放于此。

  島上歲月與世無爭,直到五代十國時期,有一天,一隊人馬駕船而來,在此登岸。這隊人馬來到島上,不是要墾荒,而是要開辟一個狩獵場,供主子劉隱玩樂。彼時劉隱已受封南海王,稱雄嶺南。小谷圍草木繁茂,風景怡人,多飛禽走獸,是理想的狩獵場。

  劉隱死后,其弟劉巖自稱皇帝,將國號定為南漢,改廣州為興王府,并追謚劉隱為“襄皇帝”。劉巖在位25年,其間大建宮闕園林,將大半個廣州城變成皇家花園。其中,小谷圍島被營造成一個御花園——昌華南苑,內有一座宏大行宮——昌華宮。據《南漢書·高祖紀》記載,昌華宮“建玉堂珠殿,飾以金碧翠羽,悉聚珍寶實之”。昌華宮建于何處?史志中沒有明確記載,歷來有不同說法,一是位于荔枝灣的城西說,二是位于北亭村的城東說,也有專家認為兩者均存在,建在北亭村的名為“昌華南苑”,就是為了以示區別。

  據《北亭史鑒》一書作者梁佐時考證,昌華宮極有可能建在北亭村大江山一帶。北亭村曾有一座大江山,山在村的北面,高二三十米,山形似圓錐,山勢秀而雄。南漢時期,山畔流淌著一條彎彎曲曲的海曲河,連接珠江。大江山本無名,或因昌華宮建在山上而得名,寓“江山千古”之意。王宮建于其上,登臨覽勝,近望珠水浩蕩奔流,直入天際;遠眺山巒起伏,郁郁蔥蔥,可謂風景奇秀,氣象萬千。

  考古大反轉 皇陵真相大白

  對南漢國主來說,如此風水寶地,不僅生前值得擁有,死后也不能放棄。劉隱、劉巖死后均被安葬在小谷圍,御花園變成帝陵園。

  劉巖陵墓的寧靜,在約700年后被一場意外打破。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九·墳語·劉龑墓》中記載,明崇禎九年(1636年),劉巖的陵墓被雷電擊出一個洞穴,島上居民大喜過望,爭先恐后去撿寶。文獻還提到,康陵內滿是奇珍異寶,金人、寶鏡、硯臺……且“地皆金蠶珠貝所筑”,奢華程度可見一斑。

  時光荏苒,歲月模糊了記憶,只留下了口口相傳的傳說。北亭村有一處墓地,長久以來被當地百姓視為埋葬劉巖的康陵,并稱其為“劉皇冢”或“劉王冢”。

  2003年,隨著廣州大學城的建設,“劉皇冢”的考古發掘工作就此啟動。然而,直到發掘工作接近尾聲,考古隊都未能發現預期中的文物。就在考古隊員們進行最后的收尾工作時,在墓室的封門墻外挖出了一個類似器物箱的隱秘空間,里面整齊地擺放著青瓷罐和釉陶罐,共計青瓷罐190件、釉陶罐82件,均為五代時期的精品。這一發現,讓“劉皇冢”就是康陵的推斷幾乎成為定論。

  就在此時,距離“劉皇冢”僅800米遠的大香山上,另一處南漢遺址的發掘工作也啟動了。起初,考古隊以為這是一座唐宋時期的小型磚室墓,但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他們驚訝地發現,這是一座規模和形制都極為可觀的大墓。那么,在這座大墓中,又藏著哪位嶺南的顯赫人物呢?2003年11月18日,考古隊員們在墓室前室靠封門處發現了他們苦苦尋覓的哀冊文碑。碑首題寫著“高祖天皇大帝哀冊文”,“高祖”是劉巖的廟號,“哀冊”則是頌揚生前功德的韻文。全碑文共38行1062字,自銘為南漢高祖的“康陵”。至此,真相大白于天下,這座大墓才是真正的南漢開國皇帝劉巖的康陵;之前被誤認為是劉巖陵墓的“劉皇冢”,其實是其兄長劉隱的德陵。

  這次重大的考古發現不僅明確了墓主人的身份和下葬年代,還更正了以往文獻史志中對德陵和康陵的錯誤記述。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五代十國時期唯一布局完整的皇家陵園,為我國五代十國陵寢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實例。

  南漢二陵的發掘被列入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為了更好地保護原址,南漢二陵博物館應運而生。按照原來的規劃,德陵的位置本該建造華南師范大學(大學城校區)的一棟教學樓,原址保護的需求提出后,建設方迅速調整了教學樓的方位。南漢二陵博物館參照唐代宮廷布局建設,形成三進格局,黑白灰與紅磚色彩搭配,氣宇恢宏。這座漢唐古韻建筑成了廣州又一歷史文化地標,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前來打卡。

09fb46bd6bdb8c16cd65.jpeg

南漢二陵博物館展示的“芳華苑”鐵花盆(仿制品)

  嶺南水鄉 人文厚重

  公元971年,南漢為北宋所滅。不過,小谷圍島并未荒蕪,島外人不斷遷入。從宋代開始,先民或從珠璣巷南下,或從海上而來,陸續遷入小谷圍開村立基,島上人口漸繁,人文漸盛。至清代,島上形成了大約十三個村落,有“連路十三鄉”之稱,“連路”是指與陸地相連,來往不用舟艇。經過一代代先民的耕耘,這座江心小島被一點點建設成豐饒的嶺南水鄉。

  開村立基已千年 昌華八景美名揚

  2003年,廣州大學城開始建設,小谷圍島上保留了四個行政村:穗石村、北亭村、南亭村、貝崗村。

  10月的秋日上午,經南沙港快速路入小谷圍島,出了收費站右轉,便到了北亭村。村中的北亭大街并不寬,僅容一輛汽車通過。走在北亭大街上,兩側祠堂錯落有致。僅梁姓就有梁氏宗祠、元始梁公祠、東林梁公祠,還有顯揚梁公家塾等。據悉,北亭村梁氏、崔氏兩個家族共有宗祠近10座。

  蜿蜒前行至橋門大街與渭水大街交會處,一棵古榕映入眼簾,古榕后有一河涌,約4米寬,上跨一座完好的古代石橋。拾級而上,石橋能容兩人并行。河涌兩岸有“喬門”“渭水”門樓各一座,紅砂巖石腳、青磚墻、灰筒瓦。據村民崔日成介紹,崔氏先祖曾在雍州(今陜甘一帶)任刺史,并在渭河上建渭水橋。北亭村崔氏為了緬懷先祖,就把在村里修的這座石橋也命名為渭水橋。渭水橋現在仍是北亭村居民每天往來的通道,每當小雨天氣,渭水橋煙霧彌漫,仍有幾分“渭橋煙雨”的古韻,重現小谷圍昔日的美景。

  北亭村位于小谷圍的西岸,古時為小谷圍第一大村。清末民初,北亭一村之內就有官山、昌華兩個集市,興旺繁榮,當地民謠唱道:“一墟兩市,不嫁北亭等幾時?”

  在北亭,南漢皇室花園的繁華雖已遠去,“昌華”之名仍有回響,昌華八景、北亭八景等美名一直在流傳。

  “昌華八景”何時定名、何人定名,現已均無考據,但后人以“水云古寺”一景來推斷,“昌華八景”大約最終定名于清雍正、乾隆年間。“昌華八景”包括荔子紅云、盤龍曉月、梅園香雪、馬埗歸帆、渭橋煙雨、水云古寺、蟹泉煮茗、松崗夕照。歲月如梭,小谷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景觀大多變了模樣,留存的只有“渭橋煙雨”中的渭水橋。

045660a8aef55f8b5c5e.jpeg

北亭村渭水橋

  小谷圍獨具嶺南特色的人文自然景觀,也成了廣州大學城的一道風景。

  村村有史各族有祠 霍英東捐資建小學

  穗石村在小谷圍的東邊。據說穗石村建村于北宋末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相傳開村之先民來自福建,現已無從考證。有據可查的是,南宋時期,進士林祖洽舉家遷居于此。宋代,今日穗石村之所在是廣州“八大鎮”之一,當時廣州城外有一批兼具軍事和商業性質的“衛星鎮”。位于小谷圍東部的瑞石(今穗石村)扼守珠江后航道匯入獅子洋的要道,因此成為繁華的圩鎮,與扶胥、獵德、大水、平石、白田、大通、石門齊名,并稱“八大鎮”。

  走進穗石村,林氏大宗祠正在維修,兩扇大門上畫有高大威武的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恭,兩側有一副對聯,上書“九龍世胄 雙桂家風”,說的是先祖中有兩兄弟同時中舉,兩代人九子同時在朝中做官的故事。91歲的村民林銘康介紹,曾有福建同宗在電視上看到穗石村的這副對聯,一下子驚呼起來,發現兩地林姓系出同源。

  2003年的文物普查顯示,小谷圍大小祠堂有三十多座,其數量之多、建筑之精美、保存之完整,令人驚嘆。為何小谷圍有這么多宗祠呢?有人推測,除了一些功成名就之人會回鄉建祠堂外,小谷圍當年有不少碼頭,過往船只停靠在這里卸貨、補充食物,有的村民被船只雇用,到海外打工,積攢了一定錢財。在傳統觀念中,落葉終要歸根。他們從海外返鄉后,也會在村里重修祠堂。從明代開始,島上逐漸興起建祠之風,出現了村村有史、各族有祠的盛況。

  霍英東與霍氏大宗祠的故事更是島上的一段佳話。霍英東的祖籍地就在番禺小谷圍島練溪村舊址,霍氏大宗祠的族譜清晰記載著霍氏先祖的歷史。霍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從“武功垂瀚游,文字紀循州”的門聯,可以看出其與西漢名將霍去病的歷史淵源。霍英東先生于1992年踏上家鄉練溪的土地,當他與村民用鄉音一說“洗腳、上床、裝香、燒炮仗”,鄉親們心就熱了:沒錯,這是本村人,無論走到哪里,都認得這鄉音。

  對故土情深的霍英東深感教育之重要,在家鄉捐資修建了練溪小學。后來,由于建設廣州大學城的需要,練溪村整體拆遷,練溪村舊址建起了現在的嶺南印象園。霍英東先生捐建的校舍雖已不見,但他熱心助學的善舉一直被鄉親們傳頌。

  宗祠內辦起最早學堂 關良為家鄉留下墨寶

  小谷圍的祠堂不僅是村民們尋根問祖、緬懷先人的重要場所,還講述著崇文重教的故事。

  從北亭村大街出發,一路向南,約三四公里,南亭村牌坊便在眼前。南亭村關氏宗祠矗立在珠江畔,宗祠雕梁畫棟,正中高懸繩武堂牌匾,正廳供奉著關公等,正廳左側的墻上還掛著關德寅等人的像。

  關德寅是何人?在關氏宗祠門口,記者就這一問題請教村民關杜洪。“哦,關德寅呀,我知道他的故事。”他立刻接上了話茬。原來,關德寅是小谷圍教育的創始人。他從日本留學歸來后,于1935年回到南亭村辦學。關氏宗祠被改成繩武小學,成了島上最早變身為學堂的祠堂。關德寅還在小谷圍島上辦了多家學堂,他辦學不領薪酬,同時招收男女學生,自己既是校長也是教師,還兼總務。他自編教材,將鄉土景物、生活常識與農事計算融會貫通,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關杜洪說,他自己雖然沒能聽到關德寅上課,但也曾在繩武小學讀書。

  聊起關德寅,村民會自然而然地說起其弟關良。關良是國畫大師,故居在南亭村東寧里二巷1號。1900年,關良出生于南亭村,并在此度過童年。幼年時期,關良最開心的事就是跟父親去廣州樂善戲院看戲。每當“全武行”一開打,小關良就跟著大人一起拍手,回到家中,還會在床上學著翻跟頭。青年時期,關良前往日本留學,后來更成為大畫家。故土童年的影響深入他的靈魂,他常用的兩枚印章上就分別刻著“番禺關良”與“南亭”字樣。他曾說,戲曲為他增添了為人處世的間接閱歷,也讓他在心里埋下了對藝術天地的向往。82歲那一年,關良從上海回到故里。他感慨萬千,和鄉親們一一敘舊,在故居與大家合影留念,并為家鄉留下一批墨寶。

  前輩的身影已遠去,但小谷圍崇文重教的傳統仍在繼續,融入今日廣州大學城的氤氳書香中。

  華麗蝶變 灣區智核

  1924年,黃埔軍校在長洲島成立。與長洲島僅一河之隔的小谷圍島成了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二期學員的冬季演練場。歲月悠悠,80年后,小谷圍再次響起莘莘學子的歌聲,曾經被黃埔軍校用來訓練學員的演練場,如今成了廣州大學城的運動場。廣州大學城是小谷圍島上的辦學奇跡,作為當時國內最大的一座新建大學城,它為進駐的高校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直接推動廣東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源源不斷的生力軍。

  交通便利 小島坐擁一城繁華

  20多年前,廣東省高等教育普及率較低,每萬人中在校大學生的數量僅居全國第12位。由此,廣州提出了建設全國一流大學城,為發展提供高素質人才的宏偉藍圖。2000年,廣州大學城開始選址,花都區獅嶺鎮和花東鎮,番禺區新造鎮和化龍鎮成為四個候選地。當時還屬于新造鎮的小谷圍島四面環江,西鄰洛溪島,北鄰生物島,東鄰長洲島,相對獨立,它憑借毗鄰市區、環境優美、管理方便、空間充裕等優勢,最終脫穎而出。

  2002年,廣州大學城建設正式獲批。2004年8月30日,建在小谷圍之上的大學城正式“開城”,3.8萬多名學生順利入駐。到2005年9月,廣州大學城高校學生人數達到11萬人。

  “下一站,大學城北。”地鐵上,一聲親切的報站聲傳來,提醒乘客已經到站。2005年12月,廣州地鐵4號線聯通了市區與小谷圍;2016年12月,地鐵7號線開通。隨著南沙港快速路、新化快速路、官洲隧道、侖頭隧道、金光隧道陸續貫通,如今的小谷圍有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琶洲西區、金融城、生物島以及番禺萬博近在咫尺,就算是佛山、黃埔科學城也都乘地鐵可達。交通便利,廣州大學城與全市各區域真正連成一片,擁抱著一座城的繁華。

067cd26fecf6660e7ecd.png

小谷圍島航拍圖

  書香氤氳  20萬師生齊聚大學城

  “其實,我不是讀了一所大學,而是讀了十所大學。”2004年~2009年,鄒勇強在小谷圍的廣州大學完成本碩階段的學業。他記得,廣州大學整體搬遷至小谷圍后,分散于各校區的各個專業齊聚于此。此外,大學城的資源是共享的,他可以隨時去各個學校聽講座。

  賴宇雄于2012年在小谷圍拿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中山大學博士學位。中山大學南校區實驗室緊張,作為生科院的學子,他曾在閣樓和樓梯間里做過實驗。他到了大學城后,實驗室寬敞明亮,他再也不用煩惱用不上實驗室了。

  廣州大學城是廣東高校最集中的地方,如今已有12所高校入駐: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藥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美術學院、星海音樂學院、暨南大學以及廣州醫科大學,入駐師生約20萬人。廣東8所“雙一流大學”,有6所在廣州大學城布局。2023年,廣州以約164萬的在校大學生總量,繼續成為我國在校大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侯迎忠教授表示:“大學城到處都是青春面孔,他們對于知識的渴望,對于文化的追求以及對于新技術的快速吸納,都洋溢著青春朝氣。同時,在這座島上,還有不少來自高校的高級知識分子、科研人員,他們思維活躍,始終走在科技的前沿,持續不斷推出新成果,他們共同構成了大學城的年輕態。”

0815dcc5e8a1c6919edf.jpeg

廣州大學城內的求職活動采用了新穎的“露營”形式。

  創新創業 大學城成灣區“最強大腦”

  廣州大學城成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強大腦”:1400多位博導,67位院士(含雙聘),72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60余位享受國務院、省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在廣州大學城工作。這里還擁有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以及各類科研平臺213個(含國家級實驗室26個、省部級實驗室168個),累計專利數量占全廣州的四分之一。

a53fc3776730e82d79a0.jpeg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

  廣州大學城也成了“人才搖籃”,20年來,廣州大學城累計培養畢業生超80萬人,以廣東工業大學為例,每年的本科畢業生逾1萬人,92%留在廣東就業,給廣東的發展注入無限可能。

  星云開物創始人陳耿豪、九尾科技創始人王銳旭……都在廣州大學城完成學業,又留在廣州大學城創業。2004年,陳耿豪入讀華南理工大學,2008年畢業。2015年,移動支付、物聯網的東風開始興起。有一天,他帶女兒去坐搖搖車,發現無法使用手機支付。他覺得這是一個痛點,但很容易用技術來解決。于是,從娃娃機、搖搖椅等娛樂設備,到按摩椅、洗衣機等生活設備,再到自動販賣機、咖啡機、充電樁等,陳耿豪帶領團隊成員,做了一個覆蓋多品類的設備智能平臺。在陳耿豪看來,廣州大學城不僅是教育和科研的高地,更是創新創業的沃土,資金和政策配套都十分到位。這里年輕人扎堆,是一座充滿活力和潛力的“城”,也可以說是一個“超級孵化器”、超大人才庫。

  華南城市研究會創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廣州大學城用了20年時間,實現了三個“最”: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密度最高、知識密度最大、學科最全面,文科、理科、工科、法學、藝術、醫學等,應有盡有,幾乎做到了學科門類全覆蓋。當下,很多創新成果都產生于交叉學科,多元且全面的學科結構,讓廣州大學城有了獨一無二的創新土壤。

  此外,嶺南印象園、廣州市檔案館、廣東科學中心、南漢二陵博物館、大學城體育中心等諸多文體設施陸續建成,20余載光陰似箭,廣州大學城已經蝶變為生態之城、人文之城。

  10月的秋風帶來涼意,大學城中心湖公園綠樹環繞,湖水清澈,夕陽西下,晚霞映紅了小谷圍的半邊天,學生、市民在中心湖散步、休閑,歡聲笑語縈繞于空中。回味這座小島的故事,從古代小箍圍皇家花園到嶺南水鄉,從當代大學城到人文薈萃的科研高地,這片熱土一直熠熠生輝。

  鏈接

  廣州派花 北亭繡花

  小谷圍是廣繡的發源地之一。清末廣繡興盛時,北亭村“家家有繡架,戶戶有繡娘”,流傳著“廣州派花,北亭繡花”的說法。當時,廣州的刺繡作坊多在狀元坊、新勝街、沙面一帶,小谷圍的女子乘船到廣州城里的絲綢莊取貨,拿回材料后分派給眾人按圖刺繡,加工完畢再送回城里驗收。

  那時,小谷圍的自梳女多以繡花為業,有了積蓄,便湊錢蓋間“姑婆屋”,日后有個安息地。北亭村博凌大街16號的“賢卿齋”就是這樣一個“姑婆屋”。20世紀50年代初,北亭繡花社成立,“賢卿齋”成為繡花社的工場。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