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劉氏家廟:讓古建筑成為城市歷史的講述者

  • 聽全文
  • 2024-10-26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在廣州,一些年輕人結婚時,婚車會特地經過永福路,寓意“永?!?。這條大致呈南北走向、象征著美滿幸福的路,與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有關——他就是劉永福。

  而在廣州天河的鬧市之中,也有一處他曾駐足的地方,那就是坐落于廣州市天河區廣州大道中1430號之一的劉氏家廟。

  今天,劉氏家廟已作為天河區博物館舉辦了諸多展覽,其創新的展陳模式將劉氏家廟的建筑本體變成了一座廣府傳統建筑的活態“標本”,讓文物“活起來”。

7d5d7d3a68c3ec7eae22.jpeg

劉氏家廟

  歷經百年

  民族英雄劉永福主持修建 駐軍廣州燕塘的居所

  10月25日,記者來到劉氏家廟。秋日的羊城天高云淡,早晨的陽光照射在風格古樸的建筑上,變幻出斑駁的光影。

  穿越歷史的光影,來到1898年,劉永福在白云山南麓沙河邊主持修建劉氏家廟,1900年落成。建筑三路兩進,頭門石門額上刻陽文“劉氏家廟”,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47平方米。

5030549a6b172278f332.jpeg

民族英雄劉永福

  劉永福官至武職從一品,可按《大清通禮》品官于居室之東建家廟。普通百姓只能建家祠、宗祠。故而在廣州,現存宗祠數量很多,家廟則很少,僅有越秀區拜庭許大夫家廟、海珠區潘氏家廟、天河區劉氏家廟等寥寥數座。

  天河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劉氏家廟是劉永福駐軍廣州燕塘時居住的寓所。家廟落成后,劉永福從原來在豪賢路的公館搬到此居住。不過目前沒有確鑿的資料可以證實他住在哪間屋中,推測應該是北廂房。劉永福對先人格外敬重,每日必早起到后堂中對祖先牌位行禮。家廟的左側原建有忠義祠,專為供奉陣亡的黑旗軍將士,可惜在日軍侵華時被毀,現已不存。

  2012年,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大型專題展覽上,有關中日甲午戰爭部分展出了兩位民族英雄鄧世昌、劉永福肖像照片。其中,對劉永福的介紹是:“劉永福(1837—1917),廣東欽州人,曾在中法戰爭中配合清軍共同阻擊法軍,多次取得勝利。中日甲午戰爭時,為幫辦臺灣防務。在反割臺斗爭中,率部與臺灣人民共同抗擊日軍。”欽州,就是今天的廣西欽州,20世紀50年代以前,欽州一直屬廣東,所以展覽的文字介紹劉永福是廣東欽州人。

  “近百年來多痛史,論人不應失劉馮。”這是詩人田漢對民族英雄劉永福、馮子材抒發的追念和敬仰。作為一位被寫入中學歷史課本的人物,劉永福生平最重要的功績有二:

  一是打敗法軍精銳,贏得近代中國唯一沒有割地賠款的對外戰爭。清末中法戰爭中,劉永福及其領導的黑旗軍在越南打敗當時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事強國法國侵略者。中法戰爭宣戰之后,黑旗軍層層阻截,成為法軍沿紅河入侵中國云南不可逾越的屏障,1885年3月24日,更在臨洮打敗了西線法軍的精銳。法軍只好開辟東線的第二戰場向廣西進逼,于1885年2月23日打破國門鎮南關。開缺在家養病的清軍老將馮子材臨危請命,3月24日鎮南關一戰,打敗入侵我國的法軍精銳。劉永福和馮子材的同時勝利,使中法戰爭以中方勝利的結果結束。

  二是抗日保臺,雖敗猶榮,“雖萬千人吾往矣”的大忠大勇。中日甲午戰爭,清軍一敗涂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相繼淪陷,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駐守臺灣的清軍及大小官員紛紛內渡,而“為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內事也,萬死不辭”的閩粵南澳鎮總兵、幫辦臺灣防務劉永福與臺灣軍民臨時組織起3萬人的人民武裝,在臺南面對8萬侵臺日軍,堅守4個多月,至彈盡糧絕,劉永福被迫放棄臺灣內渡回大陸。跟隨劉永福赴臺的近2000名黑旗軍將士,大都長眠寶島。他的小兒女也在戰斗中壯烈犧牲。

  孫中山先生對劉永福有非常高的評價,曾表示:“余少小即欽慕我國民族英雄黑旗劉永福。”

  建筑智慧

  順應廣府物候和世俗文化 晚清廣府祠堂建筑重要代表

  中國傳統建筑被稱為“石頭、磚頭、木頭的史書”,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劉氏家廟是廣州晚清廣府祠堂建筑的重要代表。其平面形制采用廣府祠廟建筑的典型布局,中軸對稱,格局規整。硬山頂、博古脊、碌筒瓦、藍色琉璃瓦當和滴水,在建筑的“雕”“塑”“構”等裝飾工藝上充分體現了順應廣府物候和世俗文化的特征。

  劉氏家廟后堂四根金柱,分別刻有兩副楹聯,由整根坤甸木雕刻而成。后金柱上篆刻著劉永福所撰對聯,上聯:“策馬從南越歸來,構數椽用妥先靈,敢說聲威留穗石”,下聯:“整旅入神京捍衛,把兩字偏貽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落款:“庚子孟秋永福謹志”?!案印奔?900年。前金柱木聯為順德舉人蘇若瑚所撰:“尚書恩澤,學士詞章,奕世猶留佳話在;星岫云環,沙河水繞,此間宜有夏聲來?!鄙下撡澝莱⒂栏5亩鳚砷L留,歷久不衰,下聯寫出劉氏家廟在沙河優美的地理環境。蘇若瑚是晚清嶺南著名書法家、詩人,現廣州陳家祠正門“陳氏家祠”四字也為其所書。

  其獨具匠心的“構飾”主要體現在門窗欞格、內檐隔斷、封火山墻、石門窗框等處的各種構飾獨具匠心、精彩紛呈,可謂處處有學問,處處有景觀。

  “劉氏家廟不僅是一個有居住功能的建筑,更體現出當時建筑的高水平,”在現場,廣州灰塑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邵成村打開了話匣子,“它其實是在我們廣州、嶺南的氣候條件之下,聚焦于所需要的功能、所要解決的問題去平衡整體的設計。”

7728b0540ed9a930e757.jpeg

劉氏家廟體現出當時建筑的高水平

  以灰塑為例,邵成村說,一方面是所用材料的組合與配比,如草筋灰、紙筋灰、色灰等的搭配,一方面是結構的設計,如通風孔道的安排,重量、規模的考量等,都需要仔細琢磨,從而令其在裝飾效果之外還具有穩固建筑結構、調節建筑“小氣候”等實際功效。種種細節的一絲不茍,讓建筑在歷經百年風雨之后,依然屹立不倒,為今人留下寶貴的文化財富。“我們今天的修繕和保護,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把這些傳統的技術、觀念、智慧傳承好,并且讓它得到進一步發展。”


66e9e410f20ffcd849e0.jpeg

精美的灰塑

  目前多所高校已經在開展灰塑相關的細化研究。邵成村說:“希望能有一些量化的數據出來,這樣既能制定標準,又能對傳統工藝中那些‘經驗’的成分給予科學的解釋,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它們。”他透露,結合劉氏家廟等傳統建筑中的實踐經驗,他與一些同行不斷嘗試將灰塑等傳統建筑技藝引入當代的建筑設計之中,收獲了不少成果。對今天的建筑設計來說,劉氏家廟就是一個寶貴的“資料庫”和直觀的“教科書”。

  保護利用

  創新的展陳模式讓文物“活起來”

  今天劉氏家廟的周邊沙河一帶,早已是繁華喧鬧的現代化城區。而附近“永福路”“永福正街”“永福北約”這些飽含歷史韻味的路名與街名,不僅是地理的標識,更是今人對劉永福的緬懷與紀念。那么,對于這處劉永福在廣州僅存的建筑遺存,應當如何更好地保護利用,使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助力呢?

  天河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2004年,廣州市文化局將劉氏家廟移交給天河區政府管理和使用,天河區政府將劉氏家廟作為天河博物館館址,舉辦“民族英雄劉永福業績展”于2007年對外開放。2014年,劉氏家廟后檐墻出現傾斜,天河區即對劉氏家廟啟動修繕保護相關工作。2015年起,天河區依法依規對劉氏家廟先后開展了后檐墻搶險加固、后堂檐口搶險加固工程;2016年起閉館開展院區整修、院墻加固等系列修繕保護工程。2022年上半年劉氏家廟主體建筑修繕工程開工。2023年上半年工程竣工,下半年,區博物館舉辦“木石工琢·祠宇重光——劉氏家廟建筑工藝展”,對劉氏家廟的“三雕一塑”及其建筑構造進行細致研究。

  中國傳統祠堂、廟宇中壁畫、雕塑等藝術裝飾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是在識字率不高的古代、近代傳統社會中最有效的傳播載體之一。所以,傳統建筑有著“磚頭、石頭、木頭的史書”的美譽?!澳臼ぷ痢れ粲钪毓狻獎⑹霞覐R建筑工藝展”向市民群眾逐一解讀了劉氏家廟這座傳統建筑的活標本的建筑工藝,以期讓市民群眾通過觀展,了解蘊含于傳統建筑中的中國智慧和傳統文化。

  其實許多普通觀眾在參觀古建筑時,對于那些精巧但復雜的結構常常不甚了了,覺得“很牛”,但也的確“看不懂”。記者發現,“木石工琢·祠宇重光——劉氏家廟建筑工藝展”就針對這種情況進行了“公眾視角”的換位設計。在介紹建筑各部分、各種部件時,將之以顯著的標識與建筑實體的相應部分對應,讓觀眾看了圖文解說之后可以馬上到標識出的實際位置去感受建筑構件真實的應用場景,印象一下子就加深了。“所以很多觀眾來我們這里看展覽都是里里外外跑來跑去,邊看邊討論,”天河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大家都反映這種效果很好,容易看得懂。”

28554ac5e98548b9d67a.jpeg

劉氏家廟里舉行的展覽

  天河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種展陳模式是一種創新,實際上是把劉氏家廟的建筑本體變成了一座廣府傳統建筑的活態“標本”,讓每一個觀眾都能在此從“入門”開始,逐漸熟悉廣府傳統建筑的一些基本構成、基本元素、基本知識,讓建筑“說話”,讓文物“活起來”。同時館方還開發了“云游”劉氏家廟的小程序,讓遠方的觀眾也可以在手機上暢游。

  自恢復開放以來,劉氏家廟還舉辦了塑“?!弊?、塑天河、塑福鼠等灰塑體驗活動,以及餅印制作體驗活動等?!盎径际腔顒訄竺⒁环懦鰜砭汀牍狻!碧旌游奈镄姓鞴懿块T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天河區還將推進“聲威留穗石——民族英雄劉永福業績展”的策劃籌備,并推動劉氏家廟申報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如今,廣州已經成為全國最熱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而城中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成為廣州文旅發展的重要底氣。僅以天河為例,近三年以來就推動完成毛澤東視察棠下農業生產合作社舊址、周總理視察岑村紀念舊址、云從龍墓、抗日戰爭革命老區根據地長湴村舊址等25處文物保護工程,積極開展活化利用。隨著天河乞巧、天河龍舟非遺嘉年華等活動打造“現代化都市旅游區”等工作的推進,也讓我們看到激活歷史文化存量資源的多種可能。

  劉氏家廟周邊分布著眾多的文物史跡,如果能將之串珠成鏈,系統激活,將會形成一組歷史文化與城市旅游相融合的景觀帶,成為為天河乃至廣州增添城市軟實力和新魅力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