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古時的水塘、爛泥沼到如今的人工湖、公園 麓湖的故事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
麓湖,古時又稱玉液池、金鐘塘,位于昔日的甘溪谷地,清澈的山溪在此匯聚。這一片美麗的土地是鑲嵌在白云山南麓的璀璨明珠,卻也曾飽受水患困擾。終于在1958年,廣州數萬市民齊心協力挖湖筑壩,不僅成功地平息了洪患,更為廣州市中心增添了一處令人心曠神怡的山水勝景。麓湖的歷史見證了廣州治水史的變遷。從水塘、爛泥沼到如今的人工湖、公園,這片土地與廣州市民的關系越來越親近,成了市民賞花、觀鳥、登山、樂水的好去處。麓湖的故事,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
甘溪谷地 山溪匯聚
上塘下塘建池蓄水 古稱玉液池或金鐘塘
從繁忙喧鬧的恒福路轉入麓湖路,不過短短幾分鐘的路程,便仿佛穿越到大隱隱于市的“世外桃源”,一個波光粼粼的大湖映入眼簾,頓有豁然開朗之感。湖畔,馬尾松與落羽杉亭亭玉立,以溫柔的姿態“擁抱”著清澈見底的碧水。耳邊,是清脆悅耳的鶯啼鳥鳴,深吸一口氣,盡是泥土與草木的清香。在這里,時間仿佛放慢了腳步,心靈也得到了洗滌與休憩。
漫步湖畔,猶如走進一個大隱隱于市的“世外桃源”
今麓湖一帶古稱上塘,元代又名玉液池、金鐘塘。《元大德南海志》載:“番禺縣有玉液池,一名金鐘塘,自西竺至此塘,多潴水也,故上塘村、下塘村之名猶存?!鼻宄鯐r,這里又被稱作金液池、金鐘池。西竺即西竺山,在越秀山南麓一帶,潴水是蓄水的意思,說明在古代,這一帶就有了蓄水的功能。
麓湖是市民賞花、觀鳥、登山、樂水的好去處
翻開歷史長卷,你會發現,廣州兩千多年的古城格局與一條古老的水道息息相關。古代的廣州,山環水抱。無數山澗形成蒲澗清溪,從白云山飛流直下,因水質清寒而味甘,故稱甘溪。甘溪向南流經今濂泉,再折向西南,過今廣園路,到上下塘。這一帶古時為甘溪谷地,上塘在今麓湖及橫枝崗一帶;下塘則在今北至麓湖公園,南至環市中路,東至麓湖路,西至下塘西路、童心路西側一帶。溪水匯入上下塘,隨后掉頭,在越秀山東麓一分為三,東支是文溪的主流,流經今小北路、舊倉巷一線,注入珠江;西支是文溪的支流,注入古西湖,再匯入珠江;北支沿越秀山南麓西流入古蘭湖。東西水道之間的一處高崗成了廣州史上第一座王城——趙佗城的選址之處,兩條水道也成了天然的護城河。在古代,這條源自白云山的水道為廣州城里的居民帶來了豐盈的淡水,是居民飲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
在這條對廣州城有著重要影響的古水道上,上下塘是必經之地。
歷代疏浚興修水利 尋求城水共生共存
廣州自建城以來,一直尋求著城水共生共存之道。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征和年間,交趾刺史羅宏開浚甘溪,引水入上塘、下塘,并建池蓄水。這可能是廣東歷史上第一宗水利工程建設,也是“疏浚甘溪”最早見于史冊的記載。
三百余年后,甘溪淤積,尤其秋冬季少雨,海水倒灌,當地居民面臨著喝咸水的困境。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三國時期的交州刺史陸胤主持了甘溪的疏浚工程,還在今越秀北路與小北路相交處西側的越秀山東南麓一帶低洼之地建起了甘泉池,不僅滿足了居民的飲水需求,還能用于農田灌溉和航運交通。之后,唐代的嶺南節度使盧鈞繼續疏浚甘溪。
唐代時文溪水道寬闊,是廣州的航運要道,數不清的船只從這里出發,再進入珠江,去往各地。到了南宋,隨著玉帶濠的開鑿分流以及原水道淤漲成陸,文溪東支水和西支水與珠江斷開,分別流入廣州的東濠和西濠,再南流匯入珠江。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明代,城市向東擴展,城市東側的東濠涌成為護城河。明成化年間,小北門以北的文溪之水被引入東濠涌,文溪改道,不再穿城而過,而是成了東濠涌的一部分。
盡管歷代都在甘溪流經之地興修水利,但水患問題并沒有解決。白云山南麓地勢陡峭,雨量集中,加之風化剝蝕嚴重,年長日久,水患威脅日漸嚴重。在清代,每逢暴雨季節,這里常有水患,尤其是清道光癸巳年(1833年)夏季的一場大洪水:連綿不斷的大雨使得白云山山洪暴發,洪水從上下塘傾瀉而下,自小北門洶涌入城,一瞬間“人家十萬羊城居,一朝巨浸半丘墟。沖墻倒壁壓街巷,紅顏白發填溝渠”,造成了慘重損失。
筑壩蓄洪 鳥語花香
紅線女為數萬市民鼓勁
六十五天筑壩蓄洪護安瀾
秋日的陽光下,麓湖寧靜的湖面像一面鏡子,倒映著藍天白云,讓人心曠神怡。
這個景色優美的湖泊,在60多年前還是飽受水患的沼澤地。盡管歷代都進行過水治理,但麓湖地區的水患始終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到了20世紀50年代,這一帶仍然是一片洼地,周圍雜草叢生。雨季時,山洪一暴發,登峰路、豪賢路、游魚崗一帶的住宅和農田就會遭殃。“如果‘河涌仔’突然集體缺課,那不用多想,一定是河涌水漫上來了,大家忙著把雜物搬到屋頂高處;水性好的大人個個出動,穿著短褲,去撈水浮柴……”從這樣的回憶中,我們仍能感受到當時人們對于水患的恐懼和無奈。
為了根除水患,1958年,廣州市委、市政府號召市民義務勞動,興建水庫。親歷者張潤女說,數萬市民涌向城市的低洼地,參加熱火朝天的“星期六”義務勞動,青年學生和職工是主力,他們揮汗如雨,干得熱火朝天。為了鼓舞士氣,粵劇名角紅線女還站在游魚崗高地上演唱,為勞動者加油鼓勁。
1958年2月25日,麓湖水庫動工,同年5月1日竣工,7月底建成開放,全程只花了65天。人們在游魚崗一帶筑壩蓄洪,建成了廣州第一個大型人工湖,擋水大壩高達9米,源于白云山的6條山坑水全部匯聚于此。如今麓湖的正常庫容是41.75萬立方米,最高可達86.35萬立方米以上,歷經數百年的水患終于根除。
回首往事,張潤女激動地說:“我們鳳鳴村、丁家莊的村民舍小家為大家,把家都遷了出來。自從有了麓湖水庫,這一帶就再沒被淹過,廣州人從此過上了沒有水患的太平日子?!?/span>
麓湖北岸矗立著一座麓湖碑,就是為了紀念當年全市人民義務勞動修建麓湖而豎立的。碑正面刻有“麓湖”兩個大字,由書法家李曲齋題寫;背面用隸書刻有“修建麓湖經過”一文,由莫世堅先生所作。這座碑不僅是對那段歷史的見證,更提醒著人們游湖不忘挖湖人,要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幸福。
生態治理修復水質
麓湖成為水鳥天堂
麓湖自建成以來,向北可以攔截從白云山而來的山水,向南以水閘與東濠涌相連。當麓湖水位高于常水位時,就開閘排水;當預報有暴雨時,就提前預排騰出庫容、降低湖水位,隨時調蓄雨洪。
2010年至2014年,東濠涌綜合整治、雨污分流、東濠涌深隧等工程陸續建成。至此,老城區形成了“上蓄(麓湖蓄洪)、中通(疏通東濠涌)、下排(利用珠江低潮位將水排入珠江)、外擋(水閘泵站擋住潮水倒灌)”的防洪(潮)排澇體系。
麓湖開鑿后,也不是一勞永逸。由于周圍居民用水、商業用水不斷排入湖中,湖水一度富營養化。2017年,廣州開始對麓湖進行生態整治,通過構建水下、沉水植物群落,逐漸恢復水下生態系統。2018年11月,工程竣工。經過生態整治后,麓湖水質由原來的劣V類變成Ⅳ類?,F在我們在湖面上看到的水草,就是為了凈化水質而種植的。
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量珍稀鳥類,景區采用鳥類聲紋采集器記錄到的鳥類有129種。白鷺、夜鷺、黑水雞等水鳥是麓湖的常住“居民”,赤麻鴨、銀鷗、黑翅長腳鷸等候鳥也時常在此停留,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黑臉琵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胸翡翠、棉鳧、水雉等珍稀鳥類也“大駕光臨”,麓湖公園成了名副其實的小鳥天堂。湖邊設有觀鳥望遠鏡、鳥屋和昆蟲屋等科普設施,成了觀鳥愛好者的拍攝地與青少年研學的自然教育基地。2024年3月,廣東省第四十三屆“鳥節”“愛鳥周”啟動儀式在麓湖舉行,吸引了2000多名市民。麓湖公園還定期開展觀鳥活動及志愿講解活動,帶領孩子們探尋鳥類的奧秘。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胸翡翠
麓湖畔灣小微濕地是廣州首批小微濕地建設示范點之一,水體清澈見底,翠綠的水草隨風搖曳,鯉魚、鳙魚、鰱魚等穿梭其間,水鳥在這里覓食、追逐嬉戲,市民游客在岸邊喂魚觀鳥,繪就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華麗蝶變 一步一景
建成公園風景秀美 園林酒家粵菜好味
最初,因為擋水大壩建在游魚崗處,這里被命名為游魚崗水庫。后來,董必武先生為水庫題名“金液池”,賦予了它更深厚的文化底蘊。1965年,因為位于白云山南麓,水庫最終被定名為麓湖。
1980年,廣州市園林局開始籌建麓湖公園,開園道、植林木、筑亭架橋、栽花種草,環繞麓湖建設具有嶺南園林特色的景點。1984年,麓湖公園正式建成,公園占地面積205公頃,其中麓湖湖面的面積達21公頃。白云山風景名勝區建成后,麓湖公園被納入景區統一管理,成了白云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麓湖水上活動中心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樂趣
蓄洪、調洪護安瀾,麓湖把太平日子和湖光山色饋贈給市民。經過不斷完善提升,麓湖公園不僅是一處自然風光秀麗的游覽勝地,更是一個集休閑、娛樂、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園內主要分布有聚芳園、鴻鵠樓、星海園、云道、云山境界等景點,麓湖水上活動中心等娛樂項目也給游客帶來了很多樂趣。鹿鳴酒家、畔山酒店等便民餐飲點的設置,讓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時,還能品嘗到地道的廣州美食。麓湖畔的鹿鳴酒家自20世紀80年代開業以來一直家喻戶曉,鳥語花香的用餐環境讓人不禁聯想起《詩經》里“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情景。街坊們喜歡邀上親朋好友,共聚鹿鳴酒家,觀湖光山色,嘗一嘗地道的粵菜,招牌市師雞、白云豬手等菜品會讓人“食過返尋味”。
聚芳園賞幽蘭山石 鴻鵠樓覽湖光山色
麓湖公園北面有兩個“園中園”,分別是聚芳園和星海園。
聚芳園內“隱藏”著一個以蘭花為主題的“麓湖花園”,方代蘭、蝴蝶蘭、卡特蘭等20多種世界名貴蘭花與山石疊水、中式亭廊相映成趣,吸引了大批攝影愛好者。每逢節假日和周末,聚芳園大草坪還向市民開放,人們三五成群,在此露營野餐,樂趣無窮。
走出聚芳園,沿著公園步道緩緩而行,不久便到了鴻鵠山下。據清《廣州府志》記載:“鴻鵠嶺在郡北上塘村,五峰騫翥,如鴻沖霄?!边@便是鴻鵠山名的來歷。相傳明代名臣海瑞的祖墓就坐落在鴻鵠嶺上,為這座山增添了幾分歷史厚重感。拾級而上,橙紅色的鴻鵠樓映入眼簾。這座樓的外形與著名的黃鶴樓有些相似,又不失獨特的韻味。站在樓下往上看,只見一副對聯:“立雨立晴麓湖鴻鵠成雙壁,揚風揚月珠水云山第一樓?!闭虚g則是一塊木質匾額,上書“鴻鵠樓”三個大字,寓意“北有黃鶴,南有鴻鵠”。
鴻鵠樓建于1987年,歷史并不長,但古色古香的韻味深得人們青睞。市民很喜歡前來登高遠眺,站在樓上,麓湖的湖光山色和羊城的城市景致盡收眼底。
麓湖畔大師“相聚” 山水間樂聲“回響”
漫步于麓湖公園,走過星海橋,就是星海園。一橋一園,名字都來源于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冼星海逝世40周年之際(1985年),廣東省音樂家協會和廣州市人民政府在麓湖公園內合建了星海園。園內的冼星海塑像生動還原了他凝神沉思、醉心創作的模樣??粗裣瘢戏路痦懫稹饵S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民族解放交響曲》等一曲曲經典激昂的旋律。另一座褐紅色大理石基座上安放著冼星海的半身塑像,基座底部安放著冼星海的部分骨灰,是由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在1985年12月3日親自安放的。
1990年,《黃河大合唱》的作詞人光未然曾到訪星海園,次年寫成《星海園沉思錄》,抒發自己的追思之情。
麓湖公園內的冼星海塑像
2007年,著名小提琴家馬思聰的雕像被安放于聚芳園。兩位音樂大師在麓湖畔“聚首”,背后有一段佳話。冼星海與馬思聰早年結緣于法國。20世紀20年代,冼星海剛到巴黎時生活拮據,馬思聰給了他不少幫助,還將他介紹給奧別多菲爾教授,學習小提琴。1935年,冼星海從巴黎經香港到廣州小住,與馬思聰第二次聚會,并參加了馬思聰在西關舉行的小提琴獨奏會;兩人還共同研究了冼星海的部分作品。1937年,馬思聰從一首綏遠民歌中得到靈感,譜下了著名的《思鄉曲》,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國現代民族音樂史上的不朽經典。冼星海在創作《黃河大合唱》等作品時,也受到了馬思聰等音樂家的啟發和影響。
光陰荏苒,時代更迭,兩位生前相識相知的音樂家,身后在麓湖畔“相聚”,在鳥語花香中講述廣州的音樂故事,也為“一山環秀水,半嶺隱濤聲”的景致增添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麓湖“云道”
串聯周邊美景
麓湖公園是廣州市民“Parkwalk”的首選。一條1.7公里長的麓湖碧道將美景畫卷徐徐展開。人們沿著麓湖碧道,穿過高大幽靜的落羽杉樹林,看群魚游弋于豐茂的水草間,賞睡蓮在水上輕盈起舞,聽觀鳥愛好者講述觀鳥趣事……沿著麓湖走上一圈需要一個多小時,一路山光水色、鳥語花香,因而“環湖走”成了廣州情侶拍拖的傳統項目。“云道”的開通,更將麓湖與周邊的越秀公園、花果山、雕塑公園、白云山等景點緊密地串聯在一起,無論是白天賞花、看雕塑,還是夜晚漫步于燈光璀璨的空中棧道,都能讓人感受到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魅力。
睡蓮
落羽杉
市民不僅喜歡觀鳥喂魚,還喜歡在麓湖綠道跑步健身,在水上活動中心扒龍舟、打槳板球、玩皮劃艇、踩水上單車……新修成的南岸棧道更受市民喜愛,成了打卡和觀賽(槳板球、龍舟賽)的最佳地段?!澳呐虏幌滤诎渡峡纯?,都是一種享受?!笔忻裼嘞壬鷮@里情有獨鐘。
10月8日,聚芳園一株有30年樹齡的異木棉開花了,人們在滿樹繁花下拍照。家住淘金附近的劉女士騎了十幾分鐘的共享單車來參與這一“盛事”?!拔野崖春斪魑壹业暮蠡▓@,幾天不去,就會想念?!眲⑴空f。如今,麓湖路口,地鐵11號線云臺花園站正在修建中。地鐵站建成后,人們會有更多機會來到湖畔,體會這份山水融于城的和諧與美好。
異木棉
藝術重鎮 頗多珍品
展陳豐富屢獲殊榮
文化地標人氣火爆
漫步于麓湖湖畔,不僅可賞湖光山色,還可進入藝術殿堂,感受嶺南文化之美。2000年,廣州美術館從越秀山仲元樓遷至麓湖湖畔,并更名為“廣州藝術博物院”(簡稱“廣州藝博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設計師莫伯治主持設計的這座建筑既有嶺南園林風貌,又有極簡的幾何元素:灰白色的墻、紅砂巖的磚,巨型的半圓玻璃天窗如同一輪皓月,光線穿窗而過,溫柔地照亮了這座藝術殿堂。
立于湖畔的23年間,這座文化地標承載了無數城市記憶。它共設19個展覽廳,有33000多件(套)藏品,以中國歷代書畫作品為館藏特色,其中包括北宋文同的《墨竹圖》、明代林良的《秋樹聚禽圖》和清代弘仁的《黃山始信峰圖》等精品。其中,《墨竹圖》彌足珍貴,流傳至今并被認定為文同所繪的畫作只有三幅,一幅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幅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一幅就在廣州藝術博物院。這里收藏的不僅僅是一幅幅作品,更是畫家們的熱忱與奉獻,是廣州對藝術文化發展的努力與期望。廣州藝博院的陳列展覽在國家級的各種評比中屢獲殊榮,它相繼被評為“國家重點美術館”和“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為迄今為止全國唯一兼有這兩個稱號的藝術機構。
廣州藝博院引入了大量高端的文物藝術展覽。“‘陜西省出土文物精華展’(2001年)與‘絲綢之路奇珍——甘肅省文物精品展’(2001~2002年)是廣州藝博院引入外來展覽的大制作。我們當時在最大的展廳內搭起了秦兵馬俑坑、炳靈寺石窟大佛、戈壁沙漠等場景,配合國寶級的文物精品,展覽效果相當好,在粵港澳引起了較大反響,香港青少年歷史文化基金會還專門組織香港的中小學生分批前來參觀?!睆V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原廣州藝博院副院長陳瀅回憶說。
藝術愛好者不時到訪于此,攝影師偏愛這個取景地,年輕人也喜歡在這里拍寫真。廣州藝博院志愿者魏智華說,很多人都喜歡在露天中庭逗鴿子、賞金魚,可謂藝術享受與生活享受兼而有之。
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州市規劃在海珠區藝苑路建設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2023年3月31日是舊館最后一個開放日,很多人專門來到這里拍照留念。大家對舊館依依不舍,對新館充滿期待。
藝博院遷往新館之后,2024年9月24日,這座老建筑經過數月的升級改造后煥然一新,更名為廣州人民藝術中心,正式面向公眾開放。近日,記者走進廣州人民藝術中心,只見這里不僅保留了原有的藝術氛圍,還增添了更多現代化的設施和功能。中心內建有復式綜合藝術館、當代藝術館、多功能報告廳、專題展廳等,以滿足不同類型活動的需求。中庭花園“藝苑”設有龍舟花船、親水舞臺等,還原了極具特色的嶺南意境空間。展館準備了一場場視覺盛宴:典藏作品展、傳統文化沉浸體驗、中外動漫藝術展等,不一而足。國慶期間推出的10場專家導賞活動受到全國觀眾的青睞,每日參觀預約量、活動預約量均達上限,日均參觀量超5000人次,累計入場觀眾近8萬人次。
廣州人民藝術中心盛裝迎接市民游客
從藝博院到人民藝術中心,這里容納的文藝類型更廣,空間的功能也更趨于多樣化??梢韵胍姡瑥V州人民藝術中心將成為廣州文化的新名片,為市民提供更多的藝術享受和文化滋養。正如廣州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李鵬程所說,這里將是人民群眾與藝術家們“相遇”的一個場所,創造美、欣賞美的人們,將在這里交會。
麓湖四季賞花攻略
春
宮粉紫荊
最佳觀賞期:盛花期三月
最佳觀賞點:麓湖環湖
錦繡杜鵑
最佳觀賞期:盛花期三月、四月
最佳觀賞點:聚芳園鴻鵠山
夏
睡蓮
最佳觀賞期:六月到八月
最佳觀賞點:麓湖畔山灣、瀲滟橋
鳳凰木
最佳觀賞期:花期六月、七月
最佳觀賞點:麓湖沿岸
秋
異木棉
最佳觀賞期:盛花期十月到十二月
最佳觀賞點:聚芳園內
冬
落羽杉
最佳觀賞期:每年秋冬季
最佳觀賞點:麓湖環湖,親水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