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造光緒銀幣雙龍在國際拍賣會上亮相,引得無數藏家競相追逐。”“廣東省造雙龍壽字幣,1枚最高賣到800萬元。”“極美廣東老龍(龍元),收藏價值極高。”隨便用“廣東龍元”作為關鍵詞,用搜索引擎一搜,這些資訊就爭先恐后地跳了出來。這里說的龍元,是指百多年前廣東在全國首造的機制銀圓。當時,在兩廣總督張之洞的力主之下,廣東開全國之先河,首試機器鑄幣,與市面上流行的各類外國銀圓一決高低,以爭回貨幣發行自主權。你也可以說,在張之洞的主導下,廣東打起了一場貨幣戰爭,而開端之地,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尋訪的工業遺產——廣東錢局舊址。
廣東錢局內廠門頭
外國銀圓流行影響市場
張之洞決意自鑄銀圓
廣東錢局舊址在哪兒?說來并不難找,根據史料記載,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大東門外黃華塘購地籌建造幣廠(又名廣東錢局)。根據地方志的記載,黃華塘是指東城墻(今東風路以北的越秀北路一帶)以東的區域,往東一直到今建設大馬路的位置,當年因這里建有黃華寺而得名。百多年前,這里毗鄰東濠涌,又多池塘,還是一片嶺南水鄉風光。如今,我們只需從東風路拐入黃華路,往前走一段路,走到省委黨校,就可尋訪到廣東錢局舊址了。當然,當年氣派的廠房早已不存,只有一棟銀庫樓和一個小涼亭保留了下來,訴說著廣東在全國開機器制幣先河的歷史。
廣東錢局的建立以及自鑄銀圓這一系列的事情,全由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一手操持。那么,張之洞又出于何種緣由,力倡自鑄銀圓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說一說當年廣州“貨幣市場”的狀況了。據著名學者吳志輝、肖茂盛在《廣州貨幣三百年》一書中的考證,在1802年—1825年間,外國銀圓在廣州的流通比例高達53.66%,足足占了貨幣市場的半壁江山,而在1898年—1908年間,廣州外國銀圓的進出口總額高達近1億元,以當時一銀圓可兌換約0.7兩白銀的慣例來計算,即為7000萬兩白銀(其購買力約相當于人民幣140億元,筆者注),這一數字可謂相當驚人。市面上有如此之多的外國銀圓流通,顯然不利于國家的金融安全。1884年,張之洞出任兩廣總督后,就將自鑄銀圓提上了日程。
錢局鑄造數億枚銀圓
打破外國銀圓壟斷局面
經過一番考量,張之洞在大東門外黃華塘(即今黃華路東側)買了八十多畝地,決定在此建設造幣廠(廣東錢局)。在給光緒的奏章中,張之洞陳述了選址于此的理由:“貼近東濠,加開寬深,便于運轉。”
1887年初,遠在倫敦的伯明翰造幣廠接到了來自廣東的一紙訂單,委托其承建廣東錢局項目。通過這張訂單,可以一窺廣東錢局的規模——計劃每天生產銅幣260萬枚、銀幣10萬枚,這至少要配備近百臺印花機,還有數量眾多的造幣輔助設備。作為項目的承包方,伯明翰造幣廠要負責廠房建造、設備制造和啟用以及工匠培訓等一系列事務。這無疑是伯明翰造幣廠接到的一筆大生意。為此,它派出了一員干將——曾參與法國馬賽造幣廠、日本大阪造幣局等多家造幣廠開辦事務的愛德華·韋恩來到廣州,主辦廣東錢局建設事宜。由于干事得力,愛德華·韋恩后來還被聘為廣東錢局生產主管。
1889年3月,廣東錢局竣工。隨后,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其籌劃多時的自鑄銀圓未能在兩廣總督任上得以實現。不過,次年廣東就開始自鑄銀圓,其式樣和形制都是按照張之洞敲定的方案進行的。此后十多年間,兩廣總督換了多任,但廣東銀圓的鑄造從沒停過,先后鑄造了數億枚銀圓入市流通,打破了外國銀圓的壟斷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