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 聽全文
  • 2024-07-10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廣府文化孕育中西合璧、舒適實用的西關大屋 大屋里走出知書識禮的時代女性

  西關是古廣州城西門外一帶的統稱,位于今荔灣區。清代,隨著海外貿易的興盛,西關成了廣州乃至全國的對外貿易中心。作為近代廣府民居的典范,西關大屋巧妙融合了本地“三間兩廊”的精髓,適應廣州濕熱多雨的氣候,形成獨具一格的建筑風貌。青磚石腳間蘊含著近代商業文明的輝煌與神韻,庭院深處則隱藏著歲月的風云變幻和無盡的故事。西關大屋不僅僅是建筑,更是廣府文化實用、開放、兼容、創新的生動體現。

e32037c21eac08111d6c.jpeg

龍津西路騎樓里的西關大屋

  大屋溯源

  “從官塘街走進巷子的南頭,迎面第一家就是何家,是門面最寬敞,三邊過、三進深,后面帶花園,人們叫作‘古老大屋’的舊式建筑物。水磨青磚高墻,學士門口,黑漆大口,酸枝‘趟櫳’紅木雕花矮門,白石門框臺階……十分氣派?!毙≌f《三家巷》中的“古老大屋”正是清末和民國時期出現在廣州城的一種獨特的近代民居建筑類型——“西關大屋”。

  清代

  富庶西關 甲第相連

  廣州城西的西關一帶,以今龍津路為界,北為上西關、南為下西關。今天,在恩寧路一帶暢游的人們很難想象,腳下古樸的麻石路昔日都在水中央,人們出行全靠船舶?!八@重城儼畫圖,風流應不讓姑蘇”,在清代本地詩人筆下,這里一派水鄉風情,令人流連忘返。

  隋唐之前,這里還是一片廣袤的沼澤。南漢時期,這里廣建宮苑,成了皇家貴族的休閑之地。到了明代,沿西濠和下西關涌兩岸的商業活動逐漸興起,形成了著名的十八甫“街圩”商業區。

  清代,隨著粵海關和十三行的設立,西關成為廣州乃至全國舉足輕重的對外貿易中心。此地鄰近泮塘城郊,河汊縱橫,荔岸荷塘星羅棋布,風景宜人,大批富商巨賈、達官貴人紛紛在下西關涌地興建豪宅,著名的西關大屋正是從此時開始興建的。住在西關,也成了身份的象征。當時廣州的潘、盧、伍、葉四大富商家族以及科考狀元、探花等無一不住在西關。

  清代道光、咸豐年間,上十八甫商業區以北、寶華坊以西的西關地區也開始大規模建設居住街區。寶源路內巷寶源北街18號無疑是西關大屋中的佼佼者。屋主梁大鏞是道光年間廣州有名的瓷器商人,在同文街(今十三巷、杉木欄)、豆欄街開設“五?!薄翱N成”商號,人稱“瓷器梁”。梁大鏞被清廷賜予二品頂戴花翎。他有5個兒子,為每一個兒子都蓋了一棟大屋。他自己居住的大屋被稱為“梁資政第”,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廳堂屋宇二十余間。

  小畫舫齋 猶存墨香

  晚清年間,西關得風氣之先,新式教育、新聞出版、西醫等新事物蓬勃發展。據史料記載:“光緒中葉,紳富相率購地建屋,數十年來,甲第云連,鱗次櫛比,菱塘蓮渚,悉作民居,直與泮塘等處,壤地相接,生齒日增,可謂盛矣。”當時,富商名流、在東南亞打拼的華僑和知識精英紛紛在上西關涌與下西關涌之間的平原上買地置業,蓋了一棟棟大屋。

  在這些西關大屋中,被公認最具創意的,是荔枝灣畔的小畫舫齋。光緒中葉,廣東臺山人黃福在南洋發家致富,回廣州置業,其中就有小畫舫齋。這棟西關大屋是一座環形建筑,精致幽雅的房舍相連,中間是露天花園,別具一格。建筑內的“船廳”形同畫舫,兩邊全是套刻藍玻璃的“滿洲窗”。小畫舫齋臨水,白荷紅荔,古木蔭翳,修篁掩映,恍如仙境。

  黃福的大兒子黃景棠參加科舉考試,獲拔貢功名。他擁護百日維新,康梁變法失敗后,黃景棠絕意仕進,投資鐵路、碼頭、房地產等。民國初年,黃景棠去世,他的弟弟黃子靜成了小畫舫齋的主人。黃景棠、黃子靜對傳統文化十分癡迷,書畫古物收藏極豐,還經常召集文人墨客畫家雅聚。如果客人擅繪畫,就款待于“讀畫樓”,好吟詩的,則款待于“詩境亭”。近代詩人黃節曾賦詩抒懷:“燈前風物花先放,樓外春寒夜已沉。最是滿江漁火綠,歸舟還載一年心。”

  歲月流逝,清末豪宅與財富傳奇,化作歷史書頁上的淡淡墨香。如今,復建的小畫舫齋靜靜地矗立在碧水之畔,向世人展示著那段永不褪色的文化記憶。

  民國時期

  大屋“瘦身增高” 各層都開窗

  西關大屋和四合院相比,有何不同?嶺南城市和建筑歷史研究者禤文昊說,北京四合院是都城規劃的產物,位于城內,成形于古代,相對穩定,業主是傳統的官宦階層。廣州的西關大屋則是城市化的產物,位于城郊,成形于近代,業主是新興的工商業士紳階層,大屋建筑結構、材料、裝飾與時俱進。

  在民國時期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中,廣州的建筑基本更新了一遍。據統計,興建于1911年至1927年的建筑約占66.82%。當時,隨著建筑技術進步和城市人口增多,用地更加緊張,新建、重建的西關民居開始“瘦身”,并向空中發展,至少二到三層,且各層都開窗。

  耀華大街上共有39個門牌號,明字屋、竹筒屋以及中西結合的洋樓別墅比鄰而居,儼然成了一座近現代西關民居博物館。雖然明字屋只是一正一偏的“兩邊過”,但父母長輩仍住在首層正間廳后,這個傳統并沒有變,許多屋主也照以“西關大屋”稱之。層數的增加抵消了間數的減少。禤文昊對記者說,民國時期,西關大屋不僅增開窗戶,還會開樓梯門,使各層獨立對外,便于分家或分租。

  此時,西關大屋的建筑外觀形象及細部裝飾方面開始出現西式元素,在建筑結構方面亦局部使用水泥等新材料。離耀華大街不遠的寶源路,就有不少中西合璧的大屋。寶源路9號看上去不起眼,但考究的趟櫳門和鐵藝窗花,還是不經意間流露出當年大戶人家的風范。

  中西合璧 充滿煙火氣

  與晚清十三行行商的豪宅相比,民國時期富商的宅邸要低調許多。

  如果不是1937年一場奢華的“世紀婚禮”,寶源路一帶的街坊很難注意到“花紗大王”陳澤球就住在這里。婚禮的男主角是鄧華熙之孫鄧又同,女主角是陳澤球的女兒陳艷瓊。出嫁當天,陳艷瓊帶著珠寶玉器和整套紫檀家具等嫁妝,從寶源路9號前往多寶路“鄧宮保第”,“隊伍停停走走有半里路長。她戴的鳳冠有七八斤重,為了璀璨奪目,裝上了電燈泡。六天之內,筵開數百席”, 這是平日低調節儉的陳澤球,唯一一次向世人展示他的財富。

  當時西關人多地窄,人們建房時往往會占滿整個地塊。陳澤球設計住宅時,卻反其道而行,專門在門口留出一塊空地,一則能讓路人躲風避雨,二則希望家人出門免遭風雨,三則教育子女要以退為進,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能在這寸土寸金的地方擁有立足之地。

  小畫舫齋附近也建起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屋,青磚墻體和典型的“三重門”保留了西關大屋的傳統風貌,而帶有四根西式支柱的陽臺與圓弧形山花圖案則展現了西式建筑元素的精致與優雅。這棟建筑原屬于知名粵商陳廉仲,陳廉仲后來將其賣給了抗日名將蔣光鼐。之后,因身在廣州的東莞籍人士籌辦在穗子弟讀書的莞旅中學,蔣光鼐慷慨地把這棟樓借給莞旅中學當校舍,自己與家人遷居到東山梅花村的小居所。如今,這棟故居成了荔灣區博物館的一部分。

  民國時期的西關大屋,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深宅大院,商人、華僑、牙醫、名伶、報人、教師雜居一巷,成了鄰居。許多西關大屋內部被重新分割、改建,形成“左鄰右舍,濟濟一堂”的新居住模式。

  廣府文化學者葉曙明說:“扒著腳門往里看,有錢人家,不過是在中堂多掛幾幅字畫,多擺幾張酸枝桌椅,橋臺上陳列幾件名瓷罷了。有的西關大屋、竹筒屋里,住滿了四姻九戚、同鄉同學、親朋好友,屋主把房間出租給別人,自己做包租婆、包租公。大家同門異戶,在同一條青云巷中出入,在同一個屋檐下吃飯,低頭不見抬頭見。沒有鮮明的等級觀念,平民化、世俗化,才是它的靈魂所在。”正如電視劇《外來媳婦本地郎》所展現的那樣,西關大屋里三代同堂、親朋好友共居一屋的生活場景,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和煙火氣息。

14ecad5652c96c9a24cc.jpeg

西關大屋內的青云巷

  建筑特色

  西關商貿發達,在寸土寸金之地建起的西關大屋,既保留了廣府傳統民居“三間兩廊”的精髓,又巧妙融入了適應廣州濕熱多雨氣候的設計元素,展現了廣州人低調實用、傳統且開放的特質。

  建筑格局蘊含禮儀 舒適實用通風避暑

  位于荔灣湖畔的西關民俗館,是參考傳統西關大屋的建筑結構復建的。行走其間,仿佛穿越時空,傳統西關大屋獨有的韻味一下子展現在眼前。

  保留傳統“三間兩廊”精髓

  明清時期,廣府村落內最常見的是“三間兩廊”民居:主座建筑三開間,兩側為廊屋,中間是天井。西關大屋保留了傳統“三間兩廊”的精髓,但建在寸土寸金的街巷里,布局就必須更緊湊。臨街門廊往往不大,看上去平淡無奇,內里卻大有乾坤。有些西關大屋進深長達三四十米,著實展現出廣州人注重低調實用的特質。

  “這是西關大屋中最常見的‘三邊過’布局,正間以廳堂為主,兩旁偏間為書房和客房,通常稱‘書偏’?!泵袼尊^工作人員打趣說,這棟西關大屋與“七邊過”的鄧宮保第相比,可以說是“小屋見大屋”。

  西關大屋以中軸為中心,房間左右對稱,秩序井然,最高大的地方是正廳。正廳以及頭房是長輩起居之地,屋脊最高,裝修陳設最為考究。這樣的布局反映了廣州人傳統的家族觀念,也體現了大家庭長幼有序的居住模式與禮儀規范。

  廳與廳之間以天井相隔,門官廳、轎廳和正廳之間的天井都是方方正正的。除了屋頂開天窗采光,有的天井上也加了小屋蓋和天窗,下面用繩子扯動開合?;浾Z中“拉埋天窗”的說法正來源于此?!袄裉齑啊焙蟊灰隇榻Y婚,成為一家人之意。

  建筑元素形成有效通風系統

  在炎炎夏日走進西關大屋,第一感覺就是涼爽。原來,西關大屋的設計,把通風、隔熱、防曬、防潮等方方面面的需求都考慮在內。矮腳門、趟櫳門、庭院、天井、敞廳、青云巷(因地勢前低后高,寓意“平步青云”,可通風防火)、檻窗、天窗、水窗以及可活動的屏門、滿洲窗,構成了一個非常有效的通風系統,對外封閉,對內通透,冬避風寒,夏避暑熱。

  西關大屋的室內裝修頗為講究,木石磚雕、陶塑灰塑、壁畫石景、紅木家具、木雕花飾,展現了嶺南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審美情趣;而玻璃及鐵漏花、滿洲窗、蝴蝶窗(橫門口上方的半圓形、帶蝴蝶圖案窗欞的彩色玻璃窗)、刻彩圖案,又巧妙地融入了西式元素。

e16a42072913184e2eb4.jpeg

西關大屋閨房內飾頗為精致。

da52d57e60554e2b4dc7.jpeg

西關大屋橫門門頭上部的“蝴蝶窗”

  西關大屋以其典雅大方的外觀、實用宜居的內部空間以及精致細膩的裝飾風格,在清代中晚期成為嶺南民居的代表,迅速在珠三角地區及港澳等地流行起來。如今,當我們走進佛山的東華里或是澳門的盧家大屋,依然能夠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而來的西關風情。

  西關小姐

  廣州有句俗語:“西關小姐,東山少爺”。 西關大屋見證了近兩百年的滄桑變遷,西關一帶更孕育和滋養了廣府文化明珠——西關小姐。

  走出大屋深閨 西關小姐成為影后

  西關富庶繁華,文化教育也相應發展。清末民初,現代學校云集西關,規模在全國為最,其中就有相當多的女校。1868年,廣州首個女子學校真光書院在西關開辦。1899年,西關又開設了最早的女醫學堂。一些名士在女校擔任教員,如潘達微曾同時兼任潔芳女校、培淑女校等多所學校的美術教員。

  “西關小姐”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清末,指廣州西關一帶的名門望族、富家女子。當時,她們讀書學習,一般是請家庭教師上門執教。民國初年,西關開明的士紳富商逐漸改變“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讓女孩子到新興辦的學校就讀,西關小姐開始參加社會活動。20世紀20年代以后,大多數西關小姐開始到附近的學校讀書,且不只限于讀女校。有些念完高中后還考上了大學(如嶺南大學等),甚至出國留學。她們成了新興知識分子,學英語、學鋼琴,有些還在項鏈上插上自來水筆,以便學習。

626f49d5c6172aae4887.jpeg

1921年廣州嶺南大學的女生

  “西關小姐”逐漸演變成一個打扮入時、接受過新式教育、有著新潮思想的女性群體。越來越多的西關小姐外出工作,成為機關職員、公司文員、會計、醫務人員、中小學教師等。她們身穿新式旗袍,腳蹬高跟鞋,打扮時髦,舉手投足間盡顯大家風范,一舉一動都成為當日的時尚標桿。

  1935年,14歲的西關小姐陳云裳應香港導演邀請,主演了粵語影片《新青年》,從此聲名鵲起。她演出了57部影片,榮膺“中國電影皇后”稱號,還演唱了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在影片《木蘭從軍》中,她把花木蘭智勇雙全的品格和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的英雄氣概演繹得蕩氣回腸。放映結束后,觀眾席掌聲雷動。上海灘刮起一股“云裳熱”,諸多新開的店鋪紛紛以“云裳”為名,人們喚她“南國美人”。

8dc8d7378f9c2afa1cab.jpeg

陳云裳

  倡導女性自立 “穗城奇女”救死扶傷

  很多西關小姐投身醫護事業,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張竹君。

  張竹君是地道的西關小姐,出身名門。幼年一場大病,令她對西醫產生了濃厚的熱情。1897年,21歲的張竹君打破當時只有男子才能學醫的傳統,進入博濟醫院(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南華醫校學習,后轉入夏葛女醫學堂,以優異的成績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西醫。

  1901年,張竹君在西關開辦了中國第一所由女子創辦的醫院——禔福醫院,并自任院長,專為平民治病,不久又創辦了南福診所。她把診所開在廣州鬧市。出門時,她梳一條男式“大松辮”,身穿男式西裝、腳蹬學士裝鞋,坐四個人抬的敞篷椅轎,常引來路人駐足而觀。她自己則手捧外文書,泰然自若。張竹君的特立獨行,在當時成為奇觀,坊間由此流傳開一句歇后語:“張竹君坐大轎——倒看洋書?!?/p>

  1902年,張竹君毅然把南福診所改為育賢女學,這是廣東最早由中國人開辦的女子學校。她親自講授醫學、天文、地理等課程,還設立了女工藝廠,廣招學員,傳授編織等技藝,以幫助女子自立,被譽為“女界梁啟超”。

  1904年,憑著高超的醫術和判斷力,她成功協助廣州平息了一場霍亂, “穗城奇女”的名聲不脛而走。

  1911年,武昌起義的槍聲吹響了辛亥革命的號角。張竹君參加同盟會,并親往前線,在炮火中出生入死,救治傷員。《申報》熱情報道了張竹君的義舉,贊揚她是“中國的南丁格爾”。

  脫離傳統禁錮 西關女將威震排壇

  很少有人知道,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女排就已威震亞太排壇。當時,女排的領軍人就是在廣州西關長大的盧惠卿。

  盧惠卿畢業于真光學校。這所新式學校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體能訓練。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下,對體育深感興趣的盧惠卿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在少女年代就成了運動健將。

  1925年,盧惠卿以國家女排主力隊員的身份,赴菲律賓參加第七屆遠東運動會。

  1927年,盧惠卿以國家女排隊長的身份,率隊參加第八屆遠東運動會。她的扣殺球又準又狠,常常讓對手防不勝防。

  1930年,盧惠卿成為執掌國家女排(中華女子排球隊)的掌門人。同年5月,第九屆遠東運動會在日本舉行,盧惠卿以廣東女排為班底組建隊伍,以教練身份率隊出征,榮獲亞軍。

  抗戰勝利后,盧惠卿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體育系深造,獲哥倫比亞大學體育博士學位,成為在該校獲此學位的第一位中國女子。同時,她還在國際上普及太極拳。移民美國期間,她不僅教當地人打太極拳,還用英文撰寫了《太極拳手冊》,將中華傳統文化推廣到海外。

  從深閨千金到獨立女性,西關小姐以她們的才情、勇氣與智慧,書寫了一段段動人的故事,成為歷史和文化的符號。直到今天,追求獨立、自主、知識與進步的西關小姐的形象依然熠熠生輝。

  風情猶存巷陌間

  有學者說,西關代表了具有廣州特色的近代商業文明的精髓和神韻。

  “民居建筑中,西關大屋最有嶺南風味?!痹谧骷伊壶P蓮的回憶中,西關大屋在她心里鏤刻下的,全是關于童年的美好回憶:“厚實的木趟櫳是兒時攀爬的玩具,廳堂閣樓的角落旮旯,是捉迷藏躲斥罵的好去處……井水沁涼沁涼,浸泡于其中的汽水啤酒、西瓜香瓜,與冰鎮的無異……廚房的爐灶里,老火煨著一大沙煲南杏北杏菜干湯,香味滿屋子游走著,然后左鄰一碗右舍一碗,然后就在灑過井水的庭院的青石板上,鋪上一張溜溜滑的竹席子,夏天的涼就這樣納過來了。”

  走進西關,走在長長的麻石巷中,一道道趟櫳門在眼前閃過,昔日清脆的木屐聲仿佛聲聲入耳。即使被熱鬧的商圈環繞,住在這里的西關街坊仍然守著古屋老宅,種花養鳥,喝早茶,聽著悠長粵韻,生活怡然自得。逢源街一帶每周都有私伙局演出,首家粵語相聲藝術館落戶于耀華大街24號,吸引了不少街坊前來領略當代粵語相聲大師黃俊英的藝術魅力。

  在時代的變遷中,保存完好的西關大屋并不多見,但西關大屋蘊含的建筑文化從未遠離。不管是在恩寧路的騎樓群,還是在龍津路多寶路,趟櫳門、滿洲窗等建筑元素的美麗蹤跡無處不在。

  有些承載了幾代人記憶的西關大屋成了博物館,李小龍祖居就是這樣一個案例。博物館用了包括全息投影在內的諸多現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體驗。人們可以站在全息投影前,與李小龍來一次“隔空交流”。

  一些沒有掛上文物保護建筑銘牌的西關民居被改造成了面店、糖水鋪、民宿、茶室、書店、粵菜館、西餐廳、咖啡館等,成了年輕人的“網紅”打卡地。寶源路101號曾是一家百年老宅,如今是一家私房菜館,店主李俊鋒對西關大屋有著很深的感情。1900年,李俊鋒的祖上從廣州遷到廣西藤縣,修建了一棟西關大屋。2017年,李俊鋒接手了“寶源路101號”,依照自己兒時住在西關大屋里的記憶,對這棟百年老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大宅里保留著當年居住于此的西關名醫陳愛倫的舊物,這些藥柜、藥瓶和醫書被完好地展示在一樓餐廳里。“期望人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停下來、慢下來,細心體會老西關的文化底蘊?!?/p>

  正如著名教授黃天驥所說:“西關地區,特別是內街環境的風韻,以及西關人那種活躍好動而又從容不迫的氣質,沒有被雨打風吹一去而不復返。生猛淡定的品格,在新的時代,又有新的發展,新的變化?!?/p>

  西關大屋三件寶 青磚石腳三重門

  “西關大屋三件寶,青磚石腳三重門”, 這是西關大屋最顯著的標志。

13df40a19a83a086f79a.jpeg

西關大屋的矮腳門、趟櫳門、大門又稱“三件頭”。

  西關大屋的青磚石腳,乍看樸素,其實造價不菲。石腳用堅固的麻石作基,再用水磨青磚圍砌而成空心墻,墻面打磨得平滑而有光澤。青磚密度高、耐磨損,可經數百年不磨蝕,而空心墻則有隔熱、保溫等作用。

  俗稱“三件頭”的三重門,可以應對嶺南炎熱潮濕的氣候。所以,不僅西關大屋有“三件頭”,竹筒屋(開間極小,進深極長,小門面里面,房間一間套一間,形如竹筒)等其他嶺南民居也有“三件頭”。第一重門是矮腳門,高度約為大門的一半,上不到頂,下不著地,關上時既可保證屋里的隱私不被窺看,也可通風透光;第二重門是趟櫳門,設滑軌,可推拉。因粵語中“雙”和“喪”同音,故趟橫架著的圓木必須是單數;最里面一層是大門,多用坤甸木或樟木制成,把門關上后在屋內上鎖,全家就可高枕無憂。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