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念祖先慎終追遠 踏青插柳享受春光 讓我們一起來體味嶺南清明的詩意和韻味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也是重要的“時年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這段時間,正是春光明媚,綠蔭初成。人們在這美好的日子里踏青、祭掃,感受清風拂面,也以一炷心香與先人對話,與久遠的傳統溝通。
踏青游玩,不負春光。
溯源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元·吳澄
宋代以降
寒食清明漸合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八風”即八方來風,“清明風”來自東南方,東南方即《周易》所說的巽方,“齊”即“潔齊”之意。農歷三月,氣清景明,萬物吐故納新,即為“清明”。如果把白晝和暖視為陽,把黑夜和冷視為陰,那么清明前后是陽氣上升之時,天地間陰陽之氣交換旺盛。所謂“三陽開泰”,說的就是這個時候。
不過,直到唐代,清明還只是一個節氣,當時人們看重的是寒食節。寒食節在冬至以后的第105天,清明則比寒食節略晚幾天,兩個日子緊緊相隨。
說到寒食節的來歷,人們都會提起春秋晉國名臣介子推的故事。他一心歸隱山林,任憑晉文公放火燒山,也拒不出山,最后被燒死在山上。晉文公又痛又悔,以后每逢介子推的祭日,忌生火,吃冷食,因而名為寒食節。到了南北朝時期,禁火三日,家家掃墓,已成為固定的節俗。到了唐代,寒食節還給“公務員”放假,方便他們掃墓祭祖。
有意思的是,翻開唐朝的文獻典籍,清明往往是寒食節的附庸;但到了宋朝,清明卻漸漸后來居上,由單純的節氣漸漸變成一個隆重的節日,寒食節這個詞卻越來越不起眼,掃墓、祭祖等風俗慢慢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部分。
清明節何以能成功“逆襲”呢,學界說法很多。有人說,由于寒食節忌火,人們上墳不能燒紙,只能把紙錢掛在墳前的樹上,心里總歸有遺憾,清明可以用火燒紙,就讓人感覺好多了,故而掃墓的活動漸漸挪移到清明節;有人說宋代社會富庶,飲食與旅游業尤其發達,寒食節處處禁火,去哪兒玩都不方便,到了清明,家家戶戶生新火,旅店餐館也可以奉上各種精致美食,出門踏青游玩就方便多了,所以,漸漸地,清明節過得越來越隆重,寒食節漸漸失去了主角的地位。
行清·緬懷先人 慎終追遠
游子光陰短更賒,踏青何事在天涯。追尋少日原孤露,忽漫經春又落花。
客里看人歸上冢,醉中垂醒夢還家。斷魂正是江南路,日暮寒煙拂柳斜。
——近代·嶺南詩人黃節
宋代南遷中原人 向北“望祭”思祖先
對于一般中國人來說,清明最重要的意義是祭祀先人。清明節是人們緬懷先人、認祖歸宗的紐帶。近人黃節的這首詩,就寫出了他客游他鄉,在清明時節目睹人們掃墓,愈加懷念故土的思緒。
一些研究者認為,清明掃墓的習俗與早期人類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禮俗有關。不過與之更直接的關聯,則是寒食節。唐開元二十年,唐玄宗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后,中國人掃墓才有“法定”日子。因寒食節與清明節相接,后來才逐漸演變成清明節掃墓。
從宋代開始,大量中原人遷徙至嶺南。據史料記載,北宋時,珠江沿岸已普遍興起掃墓風俗。所謂“掃”,就是得先清理先人墳前的雜草,將墳墓周圍收拾得更加整潔,“掃”完以后,人們將糕餅、蛋品、豬肉等供品擺在墳前,跪拜并焚燒紙錢,再燃放炮仗。若是以宗族為單位的掃墓活動,更要動用“祭田”“公田”的收入來支付開銷。祭奠時,族里德高望重的人要誦讀祭文,有的家族還會就地在墳前生火,烹食聚餐,團聚一整天。
有祖墳可拜的宗族,熱熱鬧鬧上墳祭拜祖先;可當時很多中原的大族為了躲避戰亂南下,開村聚族而居(注:廣州一些有名的城中村就是在宋朝開村的),祖墳在遙遠的北方,無法掃墓祭拜,又該怎么辦呢?
原來,他們采用的是“望祭”的辦法,要么在村頭找一棵大樹或一塊巨石,在樹下或石旁向北磕頭,燃放鞭炮,遙祭祖先;要么在自家門口奠祭,磕頭祭拜。雖然祭奠的形式不同,但對先人的追思之情是一樣的。
拜山祭祖謂之“行清” 食清明蔗是“標配”
在清明節期間掃墓、祭祖,謂之“行清”。廣州人非常重視“行清”,尤其是在清明正日“行正清”。但因為生活工作等條件的限制,“行正清”有時并不容易。清明的節期是15天,但掃墓節期則不局限于此,一般有清明節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日內均有人掃墓。
按照習俗,清明掃墓首先要將墓區打掃干凈,然后擺放祭品、紙錢,繼而上香,敬酒,拜祭,焚化“財帛”,吃供品等。衣著方面,以穿黑色、深藍色、灰色、白色等素色衣服為宜。《易經》強調祭祀時“藉用白茅,無咎”。也就是說祭祀時應該先將潔凈的茅草鋪在地上,然后將祭品放在上面。孔子解釋說:“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說的就是要對祭祀態度極其慎重。現代人在掃墓時,通常也會以干凈的紙張等作為鋪墊,也是表達一種敬意。同時,向祖先行敬酒、跪拜等儀式時要專注,仿佛與祖先精神交流。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也就是說要用一種莊重的態度來對待這件大事。
很多人在祭祖時習慣向祖先獻上鮮花。古人祭祖通常使用菊花,因為菊花除象征品德高尚和長壽外,還是寄托思念之花。
用鮮花紀念先人是漸漸興起的文明拜祭風尚。
清明節期間,乳豬也進入銷售高峰期。南北朝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對烤乳豬就有詳細記載:“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消,狀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祭祖傳統講究“祭之以禮”,紅皮赤壯的燒乳豬除了彰顯祭奠儀式的隆重和表達對先人尊重之意,還含有祈福健康的愿望。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廣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饒原生介紹,以前祭祖之后,德高望重的老人負責將肉平均分給各家各戶,表示福蔭及庇護已由祖先帶到各家。
分到豬肉后,各家將豬肉帶回,配上清明時節的時令菜蔬蕎菜去炒著吃。“蕎”在粵語里的諧音是“轎”,寓意著先人坐轎西去,免受乍暖還寒之苦,所以蕎菜還被叫作“思親菜”。也有人配上雞蛋絲、燒肉絲炸春卷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儀式才算完成。
甘蔗也是這個時節的熱門食品,吃清明蔗還是拜山祭祖的“指定動作”。吃清明蔗寓意甜甜蜜蜜,廣州人還習慣在清明節將蔗的兩端斬成尖峰狀,取義“甘蔗旁生,以衍宗枝”。此外,這個時節還有清明蝦、清明鵝、清明螺以及禾蟲等美味,如清代書畫家倪鴻的竹枝詞中寫道:“禾蟲幾市婆訶叫,又是人間閉墓時。”蓋因此時正是這些物產特別肥美之時,這也是傳統養生“不時不食”觀念的體現。
插柳·楊柳依依 青柳留春
雨絲煙影互縱橫,魚藻門前海氣縈。城郭人家插楊柳,廣州今日又清明。——清·梁鏡芳
清明亦是“柳節”
家家門楣插新柳
插柳、戴柳、射柳等都是傳統清明習俗,故古代的清明節又稱“柳節”。俗語云:“清明不插柳、來世變黃狗”“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為什么會有這種說法呢?一方面,因為柳與留諧音,有挽留的含義在里面,故而柳枝常作為離別情感的寄托之物。楊柳送春天,柳樹代表著春天,春天代表著萬物生長,所以古人折柳贈別離,插柳、戴柳思舊人,同時也有留住春天的美好和祝福之意。
一些人認為,清明節插柳、戴柳的風俗同樣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介子推的故事。傳說介子推死于深山后,晉文公第二年率群臣上山祭拜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生前所抱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插在介子推墳上,以寄哀思。
另一種說法是,古人認為柳樹有辟邪祛病之效,清明節插柳和戴柳,可防邪氣及疾病。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認為,柳絮、柳皮、柳根、柳枝、柳葉均可入藥,可治黃疸等疾病。晉人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也認為:“治卒得惡瘡,不可名識者,及面上惡瘡。柳葉或皮,水煮汁,入少鹽頻洗之。”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三月三日,(唐中宗)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免蠆毒。”
而在宋代以后的嶺南地區,清明時節,除了掃墓,插柳同樣是廣府人家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春天新生的柳枝嫩綠可愛,男女老幼出門的時候,順便采幾枝,先在鬢邊插上小小的一枝,回到家,再揀那特別青翠可愛的插在大門上。按照民俗學家的說法,廣府民間流行清明插柳,也有可能是為了防止鬼怪近身或入侵家宅。其實,不管民間流傳什么樣的說法,鬢邊或門楣上的嫩綠柳枝,總會給人們帶去春天的生機與喜悅。
插柳、戴柳之風演變至明、清時期,又增加了一些含義。據清人顧祿的《清嘉錄》記載,在吳地一帶,每逢清明日,“滿街叫賣楊柳,人家買之,插于門上”。古民諺也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之說。古代女子及笄上頭(即舉行成人禮),多在清明節期間,束發插笄后,再插上柳枝或戴上柳圈,一派青春氣息。
與柳樹對應、在仲春末和晚春開放的梨花,也被視為清明的象征之一。梨樹是古老傳統的樹種,很早就被人們熟悉和熱愛,其大面積種植是在唐宋。城郭附近的農家田園和山林往往會種植梨樹。唐詩中有“寒食花開千樹雪”之句,就是指的人工種植的梨樹。而在野生山林,還有大量的野梨花恣意生長,開白花,也可用作墓地樹種。
清明節氣有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桐”指的是桐花,主要是白桐花,是清明的節氣之花。白桐花在春季開得比較晚,花期在清明時節,俗話說“桐花開,清明到”。如果白桐花已經開過了,說明百花爭艷的春天即將過去。桐樹生長速度很快,在木材需求量大的古代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梧桐樹常被視為吉祥的象征,因有“鳳棲梧桐”的美好意象。它也象征忠貞不渝的愛情。
踏青·鳥語花香 正宜游春
幾處春煙橫斷霞,滿江春水飛楊花。
一百五日寒食后,三十三村人賣花。
——清·譚敬昭
春日“上春山” 紙鳶秋千留春住
清明節除了融合寒食節的內涵外,也包含了古代上巳節的習俗。這個春天里的節日的確是一個“上春山”、踏青放松的節日。
宋代程顥在《郊行即事》中描寫了清明時節春游時的愉悅心情:“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綠野、碧山、楊柳、風花……好一派明媚和煦的春光。
在踏青中,放風箏是一項特別受歡迎的活動。清明、 重陽是與風箏關系最密切的時節。這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 風箏最適合春秋兩季放飛;其二,這恰好是農忙與農閑的交替時。清人潘榮陛的 《帝京歲時紀勝》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 擔酌摯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 即于墳前施放較勝。” 類似的記載在很多地方志中都能看到。民間認為放風箏有放邪的功效,所以尤其要帶著孩子一塊兒放風箏,孩子放風箏放跑了“邪氣”,就會健康成長。
清明時節,放風箏是一項特別受歡迎的活動。
在清明節期間,人們還會以蕩秋千取樂。“秋千”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典故。傳說,西漢時有人把這種游戲引入宮廷。漢武帝十分喜歡玩。當時人們為了取悅漢武帝,就把這種游戲叫作“千秋”,是祝福漢武帝“千秋萬歲”的意思。后來,有人把秋千蕩得倒過來了,而且把“千秋”二字倒過來說,變成了“秋千”這個說法。古時的秋千多用樹丫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形式。唐代的時候,蕩秋千十分盛行,特別受到年輕女性的喜愛。唐代詩人韋莊就描寫了姑娘們在清明節時蕩秋千的情景:“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墻紅杏里,女郎撩亂送秋千。”到了北宋,還出現了水上秋千,即從秋千上翻身跳水。
古時,在春意濃濃的嶺南,在一撥撥踏青出游的人群中,最高興的當屬平時藏在深閨里的女孩子們了。與元宵和七夕一樣,清明節也是她們可以出門嬉游的節日。于是,在清明節,到處可以看見她們放風箏的身影。聽到她們銀鈴般的笑聲。因為古時流行的說法,風箏可以放走一年的晦氣,所以她們樂此不疲。如果運氣好,空中高飛的紙鳶還能為她們帶來美妙的愛情故事,不信,把當時書寫清明的詩詞曲賦翻一翻,你一定能嗅出春天的美好氣息。
九日春陰一日晴,
柳絲風里過清明。
人思酩酊酬佳節,
天與暄妍慰物情。
梁上香泥初睇燕,
江南芳樹未聞鶯。
車帷閉置真堪笑,
何日青山載酒行。
——《清明喜晴》
清·鄧廷楨
踏青原上飲,祓禊水邊歌。
佳節相連好,游人一倍多。
——《清明連上巳》
北宋·張方平
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
秋千慵困解羅衣,畫梁雙燕棲。
——《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
宋·歐陽修
萬點猩紅將吐萼,
嫣然迥出凡塵。
明朝寒食了,
又是一年春。
細干柔條才數尺,
千尋起自微因,
綠云蔽日樹輪囷。
成陰結子后,
記取種花人。
——《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清·顧太清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夜》
唐·白居易
清明節日期為何不固定?
中國民間有“四五清明”之說,但清明并不是就固定在4月5日這一天。事實上,清明在公歷中的日期會在4月4日、4月5日和4月6日這三個日子中變動。因為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為劃分標準,每運行15度定為一個節令或中氣,統稱為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5度那一刻,就是踏入清明節的準確時間。今年清明節的交節時間是4月4日15時02分03秒,此后15天后均屬清明的節期。到4月19日的21時59分33秒,將進入下一個節氣谷雨。
通常來說,每個節氣在農歷中都有一個特定的時刻。但由于每年農歷對應公歷的時間并不固定,所以節氣的時間體現在公歷上也就出現搖擺。但清明是個非常特殊的節日,它不僅在公歷中時間不固定,在農歷中也沒有什么規律。比如去年是在閏二月十五,今年是在二月廿六,明年又將在三月初七。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差異呢?要知道,我國的農歷為陰陽合歷,以月相變化的周期和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為依據制定。歷月的平均值約等于一個朔望月,平年為12個月,閏年則為13個月,平年與閏年日數相差甚大。如果不以月歷為標準確定節日日期,變化就會很大,清明節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