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征程創造無數輝煌
9月16日晚,“盛世梨園煥新輝——廣州粵劇院(團)成立70周年晚會”在廣州粵劇院內的紅線女大劇院隆重上演,并同步拉開建院70周年系列活動序幕。
廣州粵劇院走過了70年不平凡的歷程,代代粵劇人立志于將“南國紅豆”繁榮發新枝,傳承嶺南文脈,在當代廣東戲劇乃至中國戲劇發展史上鐫刻下輝煌的印記。
70年開啟新征程,廣州粵劇院將在粵劇傳承保護、精品創作、人才培養、體制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打造更多展現時代氣質和嶺南風情的精品力作;如今喬遷珠江新城,廣州粵劇院以新址為新起點,激發創新和創造活力,讓粵劇藝術在新的高度助力廣州文藝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建院70周年系列活動 劇目展演、藝術訪談紛至沓來
9月16日,“盛世梨園煥新輝——廣州粵劇院(團)成立70周年晚會”上演,除現場觀眾,20萬人次的全球戲迷通過網絡直播觀看了本場演出,一同分享廣州粵劇院這個粵劇殿堂70周歲的喜悅。當晚,“廣州粵劇院成立70周年”話題登上抖音熱搜榜前十,440多萬人次用戶參與了話題互動。
“盛世梨園煥新輝——廣州粵劇院(團)成立70周年晚會”現場
歐凱明、田磊共同呈現京劇《龍鳳呈祥》·粵劇《趙子龍催歸》
本臺晚會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指導,廣州粵劇院主辦,特邀國家京劇院、北方昆曲劇院、西藏自治區藏劇團、廣東粵劇院、廣東漢劇院、廣東潮劇院、陸豐市正字戲傳承保護中心、海豐縣西秦戲藝術傳承中心、海豐縣白字戲藝術傳承中心、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粵劇學院共同參演。
舞臺上,來自廣東省內外的9個劇種匯聚一堂,12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領銜演出。其中最為矚目的是昆曲、藏戲、京劇與粵劇四大世界非遺劇種以劇目融合的方式同臺演出。
晚會以慶祝廣州粵劇院成立70周年為契機,創造平臺讓多劇種深入交流,互相學習借鑒,營造戲曲共同繁榮的文化環境,助力廣州加快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國際演藝中心。
晚會上還舉行了“盛世梨園煥新輝——廣州粵劇院(團)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精心籌備的優秀劇目展演、藝術訪談等活動陸續登場。
其中,優秀劇目展演立足廣州,以紅線女大劇院、江南大戲院、南方劇院為演出基地,輻射香港、深圳、東莞、中山等多個城市,計劃演出30余場,《關漢卿》《睿王與莊妃》《文成公主》等一系列重磅好戲將紛至沓來。
“賡續七十展芳華藝術訪談”以人物訪談的形式邀請盧秋萍、倪惠英、卜燦榮等多位著名藝術家,講述與回顧廣州粵劇院建院70年的風雨歷程,訪談以網絡直播的方式進行,與全球戲迷一同分享建院70周年的喜悅。
大咖寄語
陳涌泉(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前程似錦,祝愿粵劇藝術更加繁榮璀璨
陳涌泉
粵劇藝術駐守嶺南,輻射全世界,不僅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是聯結全世界華人的一個重要紐帶。廣州粵劇院是“傳承、革新、發展”粵劇文化的代表性劇院,70年來肩負著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世界范圍弘揚嶺南文化的使命。劇院高度重視劇種的傳承發展,薪火相傳、賡續血脈,走出了眾多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家。同時,劇院充分發揚傳統粵劇藝術的精髓,承上啟下,留下了一批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粵劇經典佳作。
希望廣州粵劇院今后繼續堅持守正創新,傳遞好粵劇藝術的接力棒,前程似錦,佳作迭出;祝愿粵劇藝術更加繁榮璀璨,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做出新的貢獻!
季國平(中國戲劇家協會顧問,國際戲劇協會副主席)——
再接再厲,為開創粵劇繁榮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季國平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廣州粵劇院是粵劇代表性劇院,在中國戲劇界有著重要地位。特別是一代粵劇大師紅線女獨領風騷幾十年,培養了一代代粵劇新人,創作演出了大量優秀劇目,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新時代以來,廣州粵劇院人才輩出,新作不斷,好戲連臺,聲譽日隆。
我期待,廣州粵劇院以成立七十周年為新的起點,再接再厲,再創輝煌,為助力廣州打造國際演藝中心和世界粵劇文化中心,為開創粵劇繁榮發展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貢獻。
崔偉(中國劇協原秘書長,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秘書長)——
不輟耕耘,譜寫出不負時代的新華章
崔偉
廣州粵劇院承載著深厚的嶺南文化傳統,奉獻出燦爛的粵劇藝術輝煌,也肩負著新時代傳統文化繁榮興盛的光榮使命。
廣州粵劇院迎來了七十周年,也喬遷位于珠江新城的新址。相信粵劇藝術家一定會在這座新的粵劇殿堂,踔厲奮發,不輟耕耘,使前輩留下的藝術風采煥發出無愧前人的新輝煌,讓廣州粵劇院和粵劇的迷人魅力譜寫出不負時代的新華章!
王馗(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會長)——
把握新機遇,讓古老的粵劇常演常新
王馗
廣州粵劇院在其七十年的發展歷史上,名家輩出,佳作林立,輝煌的藝術成就成為當代粵劇藝術實踐的重要組成內容,也讓粵劇數百年積蓄的文化品格不斷地與時俱化,成為當代廣州城市文化的底蘊所在。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廣州粵劇院以嶄新的藝術風貌,飽滿的藝術干勁,開始新址運營,這必然會讓古老的粵劇常演常新,開創出屬于廣州、屬于世界的新局面。期待廣州粵劇院把握新機遇,創造新輝煌!
傳承創新 果碩花繁
2023年是廣州粵劇院(團)成立70周年。70周年風雨征程,廣州粵劇院在藝術創作、人才培養、挖掘傳統、推廣普及、服務社會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對推動粵劇傳承發展、促進城市文化綜合實力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廣州粵劇院(前身廣州粵劇工作團)成立于1953年2月。粵劇大師白駒榮、薛覺先、靚少佳是粵劇院的奠基人,紅線女是藝術總指導,他們為粵劇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其后數十年間,應時代發展之需多番調整改制。2009年6月25日,由廣州粵劇團、廣州紅豆粵劇團組建而成的廣州粵劇院正式掛牌成立。
廣州粵劇團是在原廣州粵劇一團的基礎上,經調整充實一批中青年藝術骨干后于2001年6月重新組建。創作演出了眾多優秀劇目,如《三脫狀元袍》《睿王與莊妃》《土緣》《花月影》《三家巷》《碉樓》《鴛鴦劍》《漢高祖劉邦》《花箋記》《清水河畔》等。
廣州紅豆粵劇團由著名粵劇大師紅線女創建于1990年,擔負著繼承和發展馬師曾、紅線女流派藝術的任務。排演了一批馬、紅代表劇目《關漢卿》《刁蠻公主戇駙馬》《搜書院》等,同時亦創作排演了《刑場上的婚禮》《南越宮詞》《孫中山與宋慶齡》《紅的歸來》《文成公主》《初心》《梁啟超》等優秀新編劇目。
紅派藝術代表粵劇旦角藝術最高成就
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大師紅線女開創了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紅派藝術,代表著粵劇旦角藝術的最高成就。
1956年,馬、紅二人攜粵劇《搜書院》赴北京展演,為粵劇贏得“南國紅豆”美譽。《關漢卿》首演于1958年,上海《文匯報》曾以“滿城爭說關漢卿,一曲難忘蝶雙飛”為標題盛贊《關漢卿》的藝術成就。劇中的《蝶雙飛》一曲由田漢作詞、紅線女演唱,被稱為“田詞紅腔,一曲難忘”,成為紅腔的代表名曲之一。
20世紀90年代,擔任廣州紅豆粵劇團團長和藝術總監期間,紅線女向郭鳳女、歐凱明、黎駿聲、蘇春梅等人親授了《關漢卿》《搜書院》《刁蠻公主戇駙馬》《苦鳳鶯憐》等膾炙人口的紅派經典劇目。當前,這些經典劇目都被廣州粵劇院完整地傳承下來,成為“看家戲”“吃飯戲”。
創編演出數百部不同題材作品
作為全球傳承、弘揚、發展粵劇藝術的專業性龍頭單位,廣州粵劇院集粵劇表演、文藝創作、劇場經營、藝術培訓于一體。在70年的發展歷程中,廣州粵劇院創編演出了數百部不同題材的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精品劇作,果碩花繁,其中《三脫狀元袍》《白燕迎春》《土緣》《刑場上的婚禮》《三家巷》《碉樓》等劇目分別獲得“曹禺戲劇獎”、“文華大獎特別獎”、 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等國家級獎項;粵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南越宮詞》分別斬獲第33屆最佳戲曲片提名獎、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碉樓》《花箋記》《初心》《梁啟超》《文成公主》等獲得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資助,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展現時代進步風采做出積極貢獻。
涌現11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
粵劇傳承與創新,人才是關鍵。廣州粵劇院先后涌現出一大批優秀表演、音樂、編導和舞美人才,截至目前,已有歐凱明、陳韻紅、倪惠英、梁耀安、梁淑卿、黎駿聲、曾慧、崔玉梅、吳非凡、蘇春梅、李嘉宜(以獲獎時間為順序)等11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目前,廣州粵劇院有1人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4人為省、市兩級非遺傳承人。
粵劇事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一代代粵劇工作者的積極貢獻。截至目前,廣州粵劇院在粵劇藝術領域從藝30年以上的工作者近200人。9月16日的晚會上,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向盧秋萍、倪惠英、蔡孝本、卜燦榮、關振東、陳少梅、郭英偉、蘇志雄、潘瑞華、孫業鴻等從藝40年以上及一批從藝30年以上、為廣州粵劇事業做出貢獻的粵劇藝術工作者代表頒發榮譽證書。
廣州粵劇院多次代表國家、省、市出訪海外演出,參加大型對外藝術交流活動,為擴大粵劇藝術在全球范圍的影響做出巨大貢獻。此外,粵劇院還長期堅持文化惠民,送戲進校園、社區、鄉村。
以70周年為新起點,廣州粵劇院在新征程上將繼續創作更多優秀作品,用文藝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廣州粵劇院新址
尊重歷史文脈,結合時代元素
廣州粵劇院新址
70歲的廣州粵劇院也遷入了位于珠江新城的新址,“南國紅豆”將煥發新枝。9月16日慶典演出開始前,很多觀眾在劇院前拍照“打卡”。夜幕中的廣州粵劇院,像燈籠,像紅豆,像被薄紗包裹著一樣,玲瓏剔透。
由此,除了南方戲院、江南大戲院兩個演出基地,廣州粵劇院有了新的藝術殿堂。廣州粵劇院內有紅線女大劇院(1200座)和紅豆廳(500座)兩個劇場,大小劇場巧妙采用地上地下互相垂直疊加的關系布置,滿足廣州粵劇院表演需求的同時,也能夠滿足其日常獨立使用需求。
當初在競標階段,廣州市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從近30家競標單位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們更多地考慮了“因地制宜”。“廣州粵劇院地處珠江新城東片區,周邊高樓林立,用地面積不大,與嶺南建筑大師莫伯治院士設計的紅線女藝術中心毗鄰,因此我們對項目建筑風格的定位為,吸納傳承紅線女藝術中心的建筑風格、外觀元素、建筑符號,風格保持一致,形態融為一體。”廣州市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院長白帆介紹。
因此,廣州粵劇院項目在靠近紅藝中心的西南角進行退讓,共同圍合出一個公共性的粵劇文化廣場。景觀進行統一規劃設計,采用曲線肌理與紅藝中心相呼應。“整體的線條是從紅藝中心一直延續過來,宛如粵劇花旦揮舞的水袖般柔美飄逸,裙樓形體從底端逐漸收縮。”白帆說,“位于前方的劇場才是項目的主體,和紅藝中心有一種呼應,整體界面像波浪一樣有所起伏,尊重歷史的文脈,有歷史的承接感。”
以“鳳冠霞帔”為設計理念
廣州粵劇院以“鳳冠霞帔”作為設計理念,以粵劇表演中正印花旦所佩戴的精美頭冠服飾作為設計靈感,將鳳冠端莊絢麗的藝術元素提取出來,應用到方案形體及立面設計中去。
廣州粵劇院一大一小兩個劇場的設計主題都圍繞著粵劇的歷史展開。“紅線女大劇院取意于粵劇美稱‘南國紅豆’,劇院內墻面有顆粒點點的閃光紅豆,喚醒大家的記憶,天花是星星點點的造型,座位也是紅色的,整體的場內色調讓演員和觀眾都感覺很溫馨舒適。”白帆說,“小劇場紅豆廳在墻面引入了紅船船幫的造型,讓人們產生對粵劇的認同和回憶。”。
尤值一提的是,廣州粵劇院新址與西鄰的1998年建成的紅線女藝術中心在三層通過連廊連通。對此,廣州市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第三建筑設計院原創方案工作室主任楊濤表示,這是“串聯粵劇古今的時空隧道”。“這個連廊在功能上實現了觀演、展覽、交流資源的配置共享,同時也為公眾提供了一條串聯廣州粵劇院及紅藝中心的時空脈絡。”楊濤說。
意在打造成為振興粵劇的發展基地和世界粵劇文化中心的廣州粵劇院,融傳統與現代元素為一體,成為廣州市文化新地標,助力粵劇的傳承和發揚,有效提升城市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我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喜歡粵劇,傳承粵劇文化精神。”白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