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0月1日,新修訂的《廣州市綠化條例》正式施行,條例規定,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具有突出歷史文化價值、體現一定歷史時期代表性造園藝術的園林確定為歷史名園。2022年10月1日,《廣州市歷史名園保護辦法》作為《廣州市綠化條例》配套文件同步施行。
記者從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了解到,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該局把加強歷史名園資源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園林文化遺產作為主題教育的重要實踐,出臺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名園名錄、提升歷史名園環境品質,為園林遺產保護發展、推進廣州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邁出堅實的一步。其中,除了市民熟知的“老牌名園”,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將相對“小眾”的廣州蘭圃納入主題教育“破難題、促發展”攻堅行動,提升“顏值”,挖掘內涵,講好嶺南園林故事。
讓“小眾”走向大眾
2023年5月19日,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名園名錄正式公布,余蔭山房、南海神廟、藥洲遺址(九曜園)、人民公園、越秀公園、中山紀念堂、黃花崗公園、廣州蘭圃、廣州文化公園、華南國家植物園10處園林入選。
據介紹,為做好歷史名園的認定工作,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組織開展了全市歷史名園資源普查,通過社會推薦、專家建議、專家論證評審,評選出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名園名錄,致力于保護和傳承極具嶺南特色的園林文化,提升廣州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影響力。
在學習國內北京、蘇州、重慶等歷史名園保護先進城市做法的同時,本次保護工作緊抓暢朗輕盈的空間形態、精巧艷麗的造園工藝、求實兼容的功能文化等廣州園林突出特色,積極探索極具鮮明地方特色的廣州園林創新保護形式。
同時,本次工作充分考量廣州園林中海洋文化與熱帶文化的交織、民俗文化與商業文化的結合、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等多彩的園林文化特色,廣州市首批歷史名園名單中有寺廟園林、紀念性公園、綜合公園以及植物專類園等多種園林類型和風格,力求達到保護的全面性和典范性,將多彩的園林文化有機傳承下來。
記者了解到,評選出的10個歷史名園,有市民熟知的老名園余蔭山房、南海神廟等,也有市民身邊的人民公園、越秀公園等,還有比較“小眾”的園林廣州蘭圃。
如何讓小眾的園林走進市民生活,讓市民共享綠色生態成果,了解嶺南園林文化?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通過微改造、辦展會、促交流等方式,不斷提升廣州蘭圃的顏值氣質,挖掘歷史內涵,講好嶺南園林故事。
挖內涵展文化,以蘭聚力顯風姿
市林業和園林局致力于將蘭圃打造成為嶺南古典園林的杰出代表,運用“繡花功夫”,營造了“處處有驚喜,步步皆美景”的園區環境,使其一躍成為全市熱門的“網紅打卡點”。林園部門在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曲徑回廊等景觀點增設“錦繡迎春”“生來燦爛”“林間花舞”等蘭花景觀小品,使園區的色彩更加豐富。
同時,林園部門因地制宜提升觀景體驗,在芳華園、同馨廳西邊水系等特色景點增加噴霧效果,形成“云霧”繚繞曼妙景觀;在水塘放置烏篷船和仙鶴雕塑,增加水景的古樸質感和生機活力。此外,林園部門還增添筆墨營造雅趣節點,在同馨廳、松皮亭、春光亭、茅舍等歷史建筑增加名人書畫,用翰墨賦予蘭圃更加濃厚的文化底蘊。
芳華園
據介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市林業和園林局堅持守正創新,深挖蘭圃文化內涵,激活文化價值。林園部門通過收集歷史文化素材,成立專業團隊開展實地勘查,到圖書館、報社等查閱歷史資料,走訪資深工作人員,收集蘭圃歷史、空間、建筑、動植物本底資源等文化素材,形成《廣州蘭圃歷史風貌保護與修復研究報告》。展示蘭花千年古韻,林園部門在春節期間舉辦“蘭蕙同馨”花卉文化藝術展,展出120余種兩千余盆蘭花,邀請全國知名現代花藝大師黃仔獻藝;舉辦“宋時四雅”蘭花盛宴,傳承千年宋韻文化;作為廣州園博會分會場展出兜蘭、卡特蘭聯袂石斛蘭等60余種,創歷年之最。
強交流促發展,以蘭為媒廣交友
廣州蘭圃的華麗轉身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紛紛選址蘭圃舉辦活動,助力蘭圃高質量發展,展現嶺南園林新時代中國故事。打造蘭緣詩樂平臺,市委宣傳部、市文聯組織“灣區詩會之‘蘭之猗猗’詩樂會”,生動展示中國品格、中國精神;越秀區舉辦首屆“蘭緣盛薈”文化旅游藝術周,吸引眾多蘭花愛好者和年輕潮人打卡分享;聯合四會市舉辦“父愛如蘭”文化周藝術活動,舉辦“蘭之智慧·夏”“茶香伴夏”非遺文化體驗、趣味古箏表演等系列文化科普活動,吸引更多市民認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歷史傳承友誼,參加廣州與里昂締結國際友城35周年友好交流會的法國代表團到蘭圃參觀;奧地利大使館、奧地利文化中心在蘭圃舉行文化交流活動,參加廣交會的部分外賓也紛紛到蘭圃參觀,交口稱贊蘭圃“猶如美麗的天堂,令人沉醉其中”。
據悉,下一步,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將繼續豐富歷史名園保護名錄,加大歷史名園中建構筑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確保歷史名園世代傳承,永續利用。并定期組織專家開展歷史名園規范管理、文物修繕、創新性保護傳承方式等技術指導及業務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