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凡十年·成長
范勃,一位跨媒體藝術家,作為廣東油畫和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他一直在架上繪畫與實驗藝術的前沿游走,堅守當代藝術的審美品格;作為在廣州生活三十余年的老廣州人,嶺南文化樸實鮮活、兼收并蓄的基因融入他的生活和藝術創作中,構造他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氣質。
2021年,范勃獲評“第四屆廣東省中青年德藝雙馨作家藝術家”,2022年,獲評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這些榮譽稱號,確立了范勃在美術界的地位和藝術成就。
在當代語境下,關注現實,直面當代,是范勃多年來一直堅守的創作理念,同時,這也是嶺南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
《同溫層》 裝置-3D打印高密度泡沫 范勃
其人
不斷探索多種知覺于藝術中的可能性
1988年,剛剛從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本科畢業的范勃負笈南下求學,就此與廣州結緣,轉眼間已有三十余年。
嶺南為內通外聯之地,這里既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又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嶺南文化是多元的,兼收并蓄、交融共生;嶺南文化也是流變的、鮮活的,它就好像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有機生命體。身處其中,這讓范勃在藝術創作上打上深刻的嶺南烙印——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氣質。在藝術表達里關注“此在”的文化痕跡,并在“此在”的藝術呈現中,思考關于“存在”的命題。
早年間,范勃的創作主要集中在架上繪畫。作品有一種來自存在的深度以及來自心理的真實的繪畫力量,有評論家指出他的繪畫具有超現實的劇場效應。這種直擊人心的作品讓他在全國大型展覽中獲獎無數,聲名鵲起。
繪畫對于范勃來說只是尋找一種認識世界的途徑,每幅作品本身都呈現了藝術家的一段生命歷程。正當他的繪畫創作蒸蒸日上時,范勃把藝術視角從架上繪畫轉向實驗藝術,開始用新的創作媒介與手法來探索感覺經驗與視覺呈現。
2015年,范勃攜新作再度舉辦個展“幻象現實——范勃的社會考察”, 他把報紙這種傳統的媒介作為他最新的創作載體,直接在報紙上作畫和藝術筆記的創作方式,賦予時間無盡的解讀空間。他認為,報紙可以說是與我們生活相伴而生的時間載體,將報紙視為一種繪畫的媒介,表達了藝術家對于“時間”的關注,強調當代藝術應該涉及的問題,從而使他的創作具有清晰的現實性。
2016年個展“平行”以及2017年個展“瀲滟”,范勃的視覺實驗以盲文作為切入點,代替了色彩與圖像,打破了常規的視覺經驗。范勃帶領學生對盲人家庭開展田野調查式的訪談,利用新媒介向觀眾傳遞“看不見的內部世界”的體驗,顛覆習以為常的視覺呈現方式。
縱觀范勃的藝術歷程,從架上繪畫到報紙拼貼,再到近年的跨媒介創作的轉變,對于這種轉變,范勃表示:“這些年,我不斷探索多種知覺于藝術中的可能性,試圖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的交疊與轉換,以及體感、心理療愈、彌散的隱性氣氛的觀照,回答有關人的心靈的問題,并籍此實現語言系統的重構?!?/span>
范勃的藝術創作手法是多元復雜的。在他最近創作的“背影”系列中又回歸到平面繪畫范式,在他看來,繪畫、裝置、多媒體等媒介,只是表達思想、觀念而選擇的有效傳達方式。
范勃
《背影》系列 麻布·油彩 范勃
其行
作品《廣州十三行》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相對于藝術創作具有的先鋒性,范勃的另一身份則顯得沉穩歷練。
作為藝術教育家,他多年一直擔任廣州美術學院油畫教學一線,他認為前沿的學術視野遠比技巧習得更為重要。為此,范勃利用自己的朋友圈資源,將國內一線的藝術家、批評家和策展人請進課堂,向學生輸入最新的理念,激發他們的學術熱情。
在廣州美術學院任教三十余年,范勃深度參與了學校許多重要的教育教學改革,是親歷者,也是見證人。近年來,我國文化藝術事業高度繁榮,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藝術品保護與修復業已呈現出廣泛的社會需求。但國內藝術品保護與修復人才卻是十分匱乏和緊缺。
注意到這一迫切的社會需求,廣州美術學院在全國范圍內首創“材料與油畫修復”專業方向。該方向目前已招收7屆本科生、3屆碩士研究生,建設并獲批廣東省普通高等院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藝術品保護修復與材料研究重點實驗室”??梢哉f,廣州美術學院做了國內高等美術院校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廣州美術學院“材料與油畫修復”的團隊,與英國泰特美術館、美國洛杉磯藝術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等世界一流機構,開展高級別的藝術品保護與修復合作項目,為許多名品佳作提供修復服務,其中不乏畢加索、杜尚、徐悲鴻等大師的作品。
廣州在歷史上就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晚清廣州“外銷畫”可視為中國近代油畫的先聲。廣州可謂中國油畫的發源地,“中國油畫第一人”的李鐵夫就是廣東人,他的作品因為年代久遠,也亟待修復。所以,油畫修復在廣州也有巨大的市場。
2018年起,范勃擔任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承擔起學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他認為,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只有動員和發揮團隊的力量,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才能多快好省地取得成功。
當然,在繁重的教學、管理工作之余,范勃無法放棄藝術創作。他帶領團隊承擔了“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廣州十三行》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還承擔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創辦經濟特區》現為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收藏。
具有老廣州印記的《廣州十三行》,史詩般地描繪了清代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的窗口——十三行的輝煌歷史,畫作氣勢恢宏,人物眾多,細節的表現也獨具匠心,其中,在塑造主要人物時,創作團隊設計了外商給行商打傘這樣一個細節,以彰顯彼時中國在貿易方面的主導地位,以及外商對“十三行”的尊重與認同。整個作品以這一細節為中心,并圍繞這一細節展開。作品以藝術再現的形式反映出當時廣州十三行在對外貿易中的歷史地位和在世界的影響力。
《廣州十三行》 油畫 范勃、郭祖昌、羅奇
其言
引導學生
關心世界、觀察世界、體悟世界
廣州日報:相對傳統繪畫而言,您覺得實驗藝術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范勃:其實,無論是架上繪畫,還是實驗藝術,我對內心的探索不曾改變。但怎么表現出我的想法和取得的進展,則取決于未知的力量。在這樣一個多元、充滿變化和不確定性的時代,以藝術的方式解構、重構現實世界中的景觀,或許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手段。這正是實驗藝術的價值和魅力所在。
廣州日報:廣州的實驗藝術氛圍和藝術家群體的創作狀態怎樣?您如何評價廣州的藝術生態?
范勃:廣州的實驗藝術或許沒有北京、上海那樣熱鬧,且不像北京、上海那樣可以大致歸納出一種整體的面貌。廣州的實驗藝術更具自發性和自在性,也因此更具一種獨特的生命力。工作、生活于廣州的當代藝術家,整體而言市場意識并不強烈,創作基本是一種自發狀態。但這種自發狀態恰恰是最難能可貴的,因為它不受市場因素的干擾,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創作和表達。
嶺南文化多元且包容,廣州的藝術生態也是如此?;蛟S,廣州當代藝術的生產機制還不夠完善,但一地有一地的特色,這恰恰是廣州當代藝術獨特的魅力所在。廣州當代藝術是有市場潛力的,但需要藝術家和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動,需要政府、文化機構、企事業單位形成合力,成就其發展。
廣州日報:作為老師,您如何指導學生的學習與創作?
范勃:關注現實、直面當代,是我的創作理念,也是我教育教學中一直秉持的思想。藝術與其他任何學科一樣,都要處理和回答現實問題,進而從自己學科的角度觀照和回應當下。
我認為高等美術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更要培養他們的社會意識和人文關懷。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我一直提倡問題意識的養成,引導學生關心世界、觀察世界、思考并體悟世界,從而表達情感和傳遞價值,進而形成并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我有意識地將國內外一線藝術家、批評家和策展人請進課堂,又盡可能地利用一切社會資源,將學生帶入藝術現場,帶到展覽、活動等場域中,參與藝術的發生發展?;诖?,他們得以拓展學術前沿視野,激發學術熱情,很多時候這比技巧的磨煉和修習要重要得多。
廣州日報:廣州美術學院申請博士學位授權點取得成功,這是可以載入校史的一件大事,您認為這對學院乃至嶺南美術的發展,將有怎樣的影響?
范勃:申博,承載著廣州美術學院幾代人的渴望,也是廣東藝術高峰建設的必由之路。廣州美術學院作為廣東高等美術教育的引領者,在高層次美術人才培養和藝術創作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這給了我們使命感、榮譽感和緊迫感。
去年,學校獲批博士學位授權,填補了廣東美術、設計博士人才培養的空白。今年,學校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我們為此集聚了一流的藝術教育資源,聚焦嶺南美術、當代藝術、文化灣區等重大命題,探索具有前沿意識、國際視野和創新思維的高層次藝術人才培養路徑,并通過博士培養帶動教學科研的系統化創新,促進藝術科技融合,聚焦跨領域研究,帶動高品質藝術成果產出和原創成果轉化,開創人才培養、藝術創新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的新局面。
于我而言,廣州美術學院申請博士學位授權點成功,填補了廣東美術學、設計學博士人才培養的空白,作為分管學科建設的校領導,那種喜悅比之創作一件作品要厚重得多!
廣州日報:近幾年,您獲得了許多榮譽,如“廣東省中青年德藝雙馨作家藝術家”“霍英東基金會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成果獎”全國一等獎等,對此您有何感受?
范勃:這些獎勵和獎項,并不僅是我個人的成就,更是多年來廣州美術學院深耕教育教學,“以大愛之心育莘莘學子,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的成果。這些獎勵和獎項,既是一種肯定,更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堅守本心,秉持藝術理想,以藝術見證時代。
《林中路5》 布上油彩 范勃
《B2》-1、《B2》-2 布面綜合材料 范勃
采訪手記
守望傳統 關注現實 直面當代
范勃同時身兼藝術家、教育家和學院管理者,能自如地在不同身份進行角色轉換,并在各自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同時,在個人創作中,無論是寫實繪畫為主的架上繪畫還是近年的實驗藝術,他能在傳統與現代中游弋,游刃有余。
生活中的范勃卻是一位對傳統有著喜好的收藏愛好者,對于宋瓷和宋代審美的癡迷,讓他從古陶瓷的肌理中獲取繪畫的精神因素和審美情趣,使他的作品有著不可復制視覺元素和語言模式,具有不同凡響的藝術品位。
范勃秉承守望傳統、關注現實、直面當代的創作理念,對于藝術創作者而言,仍具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