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歷史城區有機更新 院士專家為廣州建言獻策
近日,基于風貌保護的廣州歷史城區城市設計專家咨詢會召開。會議邀請了何鏡堂院士,潘安、孫一民、王世福、馬向明、曹勁、鄧興棟等行業知名專家與會,為廣州歷史城區的保護與復興建言獻策。
會上,與會院士、專家就如何定義廣州歷史城區的風貌特色,如何恢復歷史城區山江視廊,顯山露水,如何打通重要觀景點與地標之間的景觀視廊,如何體現歷史城區珠江沿線特色風貌,如何更好體現“花城”特色美譽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探討。
廣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200多年城址不變。全市20.39平方公里的歷史城區保存了豐富傳統城市肌理和歷史文化資源。
為彰顯廣州歷史城區“云山珠水、千年花城”的整體魅力,解決歷史城區保護傳承的難點痛點堵點,推動歷史城區有機更新,塑造歷史文化風貌與現代都市文明交相輝映的空間形象,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邀請由王建國院士領銜,東南大學、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州市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技術團隊開展基于風貌保護的歷史城區城市設計研究工作,綜合自然生態環境、用地建筑現狀等要素,充分考慮保護、修復、再生發展的動力因素和限制因素,構建更優的風貌評價及感知體系、發揮歷史城區用地潛力、優化提升歷史城區空間,實現歷史城區形態的科學、合理、精細管控,進一步推動歷史城區高質量保護與發展。
廣州傳統中軸線
王建國:城市風貌形象對“城市升維”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導王建國認為城市風貌是一座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最重要的特征,城市風貌包括內化隱形的非物質風貌,如文化、風俗等;也包括外化顯性的物質風貌,如山水、建筑等,具有差異和獨特的城市風貌形象對于“城市升維”具有重要意義。
廣州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是我國第一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大型復雜名城的代表,素有“云山、珠水、古城”的美譽。歷史城區是廣州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是城市發展中最重要、文化積淀最豐厚的地區;同時,歷史城區也是廣州城市環境最擁擠、城市空間形態最敏感、風貌保護壓力最大的地區。基于既有城市格局,需要重新定義廣州歷史城區的形態特色,挖掘廣州歷史城區風貌感知的多種潛力,構建空間生長的內在邏輯,提供規劃管理的數據支持,從而提升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科學性,在全國形成示范效應,是本次研究工作的目標。
何鏡堂:梳理從山到江的通道加強南北向聯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名譽院長、建筑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筑師,教授、博導何鏡堂認為,廣州近代傳統中軸線頭尾清晰,中間段連續性不強,可考慮通過街巷做好節點之間的串聯,梳理從山到江的通道,加強南北向聯系。珠江尺度宜人,親水性佳,氣候條件良好,適宜打造水上游覽路線。“花城”體現了廣州人民對于生活的熱愛,尤其是春節前的花市已具備較強知名度,可舉辦相關活動提升花城品牌影響力。廣州歷史文化片區風貌提升方式可以更開放,應正確理解“老城市新活力”含義,兼顧傳承與提升,引入創新保護方式,進一步挖掘如文化公園、沙面、南方大廈等重要地段的歷史文化故事。
潘安:對歷史城區更應強調“云山珠水”的關系
住建部科技委秘書長、廣州市規劃協會會長潘安認為,廣州市域具有山-城-田-海的宏觀山水格局,對于歷史城區,更應強調“云山珠水”的關系,可結合“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意境去思考如何打通山江視廊。廣州城市的傳統中軸線不是直線,客觀上決定了難以直接從越秀山沿中軸線看到珠江。六脈渠已成為歷史,完全恢復并不太現實,但可通過多種方式表達其歷史印記。
此外從民國時期開始,各時期的建設迭代也遮擋了通江視廊,體現了廣州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肌理積疊,因此不必過分強調視廊暢通。建議對歷史城區輪廓進行修補;重點關注越秀山、珠江邊的景觀視線控制;選取適合的觀察點,讓市民能夠從多尺度、多角度全面了解廣州歷史城區的空間特征。
馬向明:將海洋功能及意象重新引入主城區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工程師馬向明表示,廣州自古以來都是海上貿易中心,陸海系統交匯并存是廣州最為突出的城市特點之一。隨著城市建設發展,水陸城市的城市特征逐漸削弱,主城區與海洋的聯系被弱化。建議考慮重現廣州水上歷史,利用河流系統將海洋功能及意象重新引入到主城區,讓歷史城區可以看得到海洋信息,創建復合體驗路徑,梳理珠江沿線地標,體現廣州特有的水陸歷史價值與海洋文化。
曹勁:在適當區域恢復制高點的可視化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館員曹勁認為,廣州是國家門戶之地,歷史城區大量地標建筑物既是歷史上海上貿易航標制高點,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考慮結合文物保護規劃要求,在適當區域范圍內恢復制高點的可視化。建議以高品質步行空間和歷史文化遺產游徑串聯重要歷史節點,展現廣州名城底蘊。
曹勁特別強調,城市考古工作應與城市空間特色營建緊密銜接,從考古成果中提取城市格局演變的關鍵性節點開展專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