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河吉山村歷史建筑活化煥新生
漫步廣州天河吉山村,會發現瑯瑯書聲飄散在大街小巷。覓著讀書聲的蹤跡,便來到一座盈溢著書香墨氣的百年家塾——友竹家塾。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三字一頓,兩句一韻,伴隨著孩子們響亮的朗誦聲,家塾的一磚一瓦,內墻上懸掛的書法作品,彌漫著別致的古典文化氣息。
國學文化公益課老師梁慧均告訴記者,國學課今年暑期首次開班,每周一至五開課,來上課的孩子從5歲到11歲不等,大多是本村村民。國學課十分受歡迎,因為課堂只提供18個位置,甚至還吸引了不少旁聽生。“孩子們早早便會來到家塾讀書,我們從上午9點開始教授《弟子規》,10點還會安排學生練字。”梁慧均表示,希望通過公益國學課讓孩子們從小學會待人的禮儀,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學會感恩和尊師重道。
學生在課堂上練字
值得一提的是,來家塾學習的孩子都穿著漢服。梁慧均說,漢服是國學課的班服,孩子們都特別喜歡,“這不僅讓他們產生一種歸屬感,在百年家塾中上課,穿著漢服別有古典韻味。”
據吉山實業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梁永炬介紹,村公司和街道社區將黨建和傳統文化融合,開辦國學興趣課程,讓村民可以實實在在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我們會定期開辦讀書會和國學興趣班,堅持每年舉辦書法培訓、書法比賽等文化活動,并與吉山小學共建,聘請專業的書法老師,在學校和村里的祠堂免費為孩子提供指導。通過傳統國學課以及書法課程,讓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和傳承傳統文化。”梁永炬說。
珠吉街吉山西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主任梁曉華則表示,社區致力于推動社區黨建與經典文學融合發展,以讀、寫、習的方式讓下一代銘記文化精髓,傳承禮為先,孝之道,讓下一代傳承發揚古人訓,打造民風淳樸、鄉風文明的社區。
據介紹,“友竹家塾”原為吉山村梁氏始祖文川系下第八世祖廳,是一所二廳一天井磚木結構建筑,迄今已有167年的歷史,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曾作為吉山小學課室和教師宿舍,還曾作為私塾,屬于天河區登記文物保護單位。
在友竹家塾
167年后的今天,這座村中的百年家塾正煥發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嶄新光彩。珠吉街與村公司采取市井文化延續和活化利用策略,以不改變歷史建筑原狀的原則,進行精細化保護性微改造、微更新。同時,構建街道、社區、村公司三級巡查保護機制,加強日常巡查保護力度,確保轄內42處歷史文物、18處傳統風貌建筑,完好完整。
珠吉街黨工委書記左建方認為,保護不是“閉門管理”,而是要讓歷史建筑在有效利用中成為城市和鄉村的特色標識和公眾的時代記憶,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實現永續傳承。珠吉街將文化遺產的保護融入村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真正讓歷史文化遺產“護起來、用起來、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