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前后,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廣州市各區組織豐富多彩的龍舟展示、表演活動。6月3日-6月4日,2022海珠濕地龍船景火熱舉行,主辦方進行龍舟文化展覽、龍舟市民體驗競渡表演等活動。佛山南海、禪城以及東莞麻涌、中堂等地也舉行豐富多彩、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龍舟活動,形成“龍行南粵”的文化氣象。
龍舟文化是廣府人傳承傳統文化的典型縮影。端午節前夕,作家曾應楓女士創作的《車陂龍舟》在車陂發布。本報記者采訪了龍舟非遺傳承人、相關非遺專家、新書作者等,與讀者聊聊廣府龍舟歷史、細數嶺南龍舟文化的發展,聽聽龍船的故事,感受刺激的賽龍奪錦。
一千多年前廣東已有龍舟競渡
端午節在廣州俗稱“五月節”,扒龍舟從起龍、趁景、賽龍、斗標、吃龍船飯、吃龍船餅,到飲午時茶、藏龍、散標等一系列活動貫穿始終,成為以廣州為中心向外輻射珠江三角洲一帶端午節扒龍舟的主要內容,形成嶺南文化最具特色的民間一大風俗。
廣府文化專家曾應楓對龍舟運動在廣東地區的起源、發展、沿襲、傳承有著深入研究,“廣州地區扒龍舟可以說是從古代百越人沿襲下來的,具有悠久歷史而又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習俗,由此衍生的龍舟文化是嶺南地區最具特色、流傳地區最廣的民俗文化?!?/span>
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龍舟競渡盛行于吳國、越國、楚國。南漢時,廣州已有端午扒龍舟的記載;至今,廣州南越王博物院還收藏著“船紋銅提筒”,描繪了嶺南越人祭祀水神的儀式。
明清時,廣東官方和民間的端午節賽龍舟活動已很普遍,嶺南文人這樣描寫當時龍舟競渡的盛況:“粵人習海,競渡角勝,而大舟比常制猶異,十余年始一舉。船廣可三丈,長五之。龍首至尾,金光奪目,迭彩如層樓……”這些在《天山草堂集》中有記載。
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詩東介紹,龍舟除了富有體育項目的趣味和魅力,還傳承著豐富的嶺南文化,如賽前的招景、應景、趁景、祈福、采青、點睛等儀式,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賽后的龍船飯更是中國傳統的社交形式,一茶一飯為人們筑起幸福之基。
為龍船采青。
日前,嶺南文化大師集體創作嶺南地區最大龍舟巨卷——《嶺南傳統體育龍舟卷》,在廣州體育文化博物館展出,可以看出廣東人對龍舟情義之深。
關于嶺南龍舟競渡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唐代李貞的《峽山觀競渡》:“峽山晴帶霞,峽水倒榴花。芳渚停千舫,寒潭浸幾家。飛舟??投?急鼓醉人撾。何處來神女凌波出水涯”。李貞,被封為越王,是唐太宗第八子。詩中描寫了李貞在東莞峽山觀競渡的情形。
清代梁廷著《南漢書》卷六《后主紀三》記載:于廣州“城西,浚玉液池,以歲之五月五日,出宮人競渡其中”。此則材料說明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后主劉鋹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帶領宮中的婦女參加龍舟競渡活動,當時參加龍舟競渡不只是男人,婦女也可以參加。
根據史實記載可以看出,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龍舟競渡的活動就從中原傳入廣東。
百年老龍船仍在 后生“玩”龍頭出圈
5月20日,“車陂龍舟景”被公布為“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歷經上千年,廣州車陂村龍舟文化人氣依然很旺:“未踏車陂龍船地,莫提睇過龍船景”。
車陂的龍船故事、民謠在廣府地區經久流傳。100多年前,一條長達38米的傳統龍船“烏龍公”在車陂打造完成,在廣府地區也不多見。每年端午節這條“烏龍公”承載著80多名晴川蘇族人游出涌口到兄弟村探親和趁景,威風八面。
每年端午節,車陂武功蘇龍船會要舉行重要儀式——采青。很多讀者不知道,這個世界聞名的武功蘇龍船會是繁衍生息在廣州的蘇東坡的后代。事實上,武功蘇的這條“烏龍公”歷經100多年滄桑,經多次修葺,現仍保存完好,是車陂乃至廣州地區保存最好的百年老龍舟之一,至今仍能走出珠江河,參與端午扒龍舟活動,參與游龍趁景,進行表演、參賽。
進入21世紀,“烏龍公”更名為“東坡號”,更加威震八方,多次參加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彩龍競艷賽,并多次獲獎,成為廣府地區令人矚目的百年老龍船。
車陂村有著久遠的扒龍船歷史,其擁有龍舟數量現居廣州市自然村之最,至今村里仍保留有傳統的端午龍船節慶活動。每年五月初三的車陂龍舟景影響深遠,至今仍保留傳統的起龍、采青、賽龍、招景、趁景、斗標、探親、新龍進水的環節,當日參加龍舟景的龍船數量及圍觀群眾數量,堪稱廣州之最。
端午龍舟競渡,是嶺南地區的一項重要習俗,鄉民重視這個節日,擁有一條龍船,是一件很威風的事情。也正因為如此,自明清以來,很多鄉村不惜重金禮聘,請來造船名師為本村制作龍船。黃竂師傅是造船名師,他一年到尾,多數時間都在外造船。
新時代,新生活?,F今,車陂村年輕人更加熱愛龍舟。據悉,20年時間,車陂人新做龍船數量增加一倍多,可謂年年都有新船。車陂人擁有的龍船多,前來趁景的龍船也增多,2019年農歷五月初三從四鄉前來車陂趁景的龍船多達200多條(2020年、2021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停辦龍舟節)。
龍舟文化中,雕刻龍頭是另一絕活工藝。2010年以來,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涌現出“80后”新秀張偉潮等傳承人。據介紹,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倒計時視頻里的“龍舟頭和龍舟尾”正是張偉潮的作品。
“一水同舟”龍舟文化展覽館展出大量廣府人端午節龍舟相關實物展品。
近年,隨著廣州市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擁有三個地鐵口(車陂、車陂南、東圃)的車陂村,已大步向城市化邁進,1984年出生于車陂的蘇志均,是蘇東坡第27代傳人。2010年,他聽從家鄉的召喚,回到車陂村委會工作。2017年,在蘇志均的倡導下,車陂“一水同舟”龍舟文化展覽館建成開館,以龍舟為媒,營造了車陂共建共治共享的村社治理格局。
海外拿金牌 開創新玩法
龍舟運動在全世界 刮起一陣旋風
隨著華人漂洋過海走向全世界,龍舟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也出現在世界各地,而且因為其兼具強身健體和休閑娛樂的功能,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2010年6月24日,數十名來自英國、澳大利亞的龍舟運動愛好者抵達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鄉間河道旁,他們每人手上都拿了一把船槳。原來,這群“龍友”是來龍舟之鄉“朝圣”的,他們結束這場龍舟之旅,再到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上大顯身手,龍舟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平臺。
中國龍舟協會競賽裁判委員會主任魏偉告訴記者,近年來,龍舟在全世界刮起一陣旋風,因為這項運動和賽艇、皮劃艇運動在技術上有頗多相似之處,加上歐美體育愛好者對東方文化充滿濃厚的興趣,因此,龍舟成為他們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和窗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長期旅居廣州的外籍友人,對龍舟運動有著特別的偏好,平日里他們在健身房練力量,在二沙島跑步,周末就會到湖泊、河涌中和當地人學扒龍舟。學扒龍舟成為一種時尚。
“來到廣東我們才第一次見到,龍舟平時是沉在河涌水下的,這種(起龍舟)儀式看起來非常神秘,我很感興趣?!眮碜杂骱驳耐匪贡硎荆耙詾閯濤堉酆唾愅б粯又徊贿^是一項運動,“現在知道龍舟在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感覺很震撼。”
廣東龍舟好手揚威世錦賽
近年來,廣東南海九江、樂從的龍舟好手多次代表中國隊參加世界龍舟錦標賽,屢屢收獲金牌,昔日在河涌間劃船養魚的村民,上了龍舟就是另外一番神采,為國家爭得榮譽,他們對這樣的角色轉換和經歷也充滿自信。
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在海心沙舉行,作為跑進主會場的第一棒火炬手,吳國沖正是一位龍舟老將。如今,他已經是知名龍舟教練,他表示,隨著2011年中華龍舟大賽的創辦和舉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龍舟運動,這項比賽的競技水平也水漲船高。
2010年廣州亞運會首次將龍舟作為正式比賽項目,這也進一步推動了龍舟運動在亞洲乃至全世界傳播推廣的步伐。
九江龍舟隊領隊朱文權表示,他們多次參加世錦賽,每次想拿冠軍都不容易,“不單華人在‘扒龍舟’,老外的實力也越來越強大?!?/span>
龍舟非遺體育文化在全國尤其是嶺南地區傳承有序、蓬勃發展,傳到海外后,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競技比賽,成為了體育非遺在現代獲得“新生命”的鮮活例子。
國際龍舟聯合會成立于1991年,目前成員多達85個,遍及歐美、大洋洲等,正在積極推動龍舟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5人龍舟、漂移龍舟都是廣東的創舉
中國龍舟協會競賽裁判委員會主任魏偉告訴記者,廣東扒龍舟的歷史久遠、文化深厚,在國內獨樹一幟,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競技水平高,玩家觀眾為數眾多外,廣東龍舟還有多項創舉。
“5人龍舟、漂移龍舟等都是廣東的創舉。”魏偉興奮地說,“我們還開創了夜間光電龍舟、龍舟馬拉松等多種玩法,令人大開眼界?!?/span>
“5人龍舟分為兩個版本,一個是全國比賽版,采用雙排坐姿,舵手兼鼓手,也被稱作‘迷你龍舟’,但這種劃不快。”魏偉說,“單排5人龍舟是廣東特有的,寓意是‘龍馬精神’,每年國慶節、端午節都會有比賽和活動,在佛山九江、順德,中山小欖等珠江三角洲地區較為常見,比賽通常會進行幾個小時,300多條龍舟整裝待發,4名隊員坐在船上等候,一名隊員聽到號令從岸邊跑向龍舟,然后齊力開劃,經過幾個小時激烈爭奪決定名次?!?/span>
隊員們采用單排坐姿的最大優點是,船身較窄,速度較快。為了增加比賽的觀賞性,隊員沿途通過補給船進食補水,這樣可以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解鎖各區龍舟文化
越秀:寺右龍舟“趁景”
寺右村龍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代,民國時,寺右就有四條左右的龍舟。
寺右村的權叔介紹,寺右龍舟的材質以坤甸為主,坤甸木結構細勻,材質硬重。寺右龍舟強韌耐腐,抗蛀力強,置于潮濕處也不會腐蝕,越浸于水中則越堅實,便于收藏,特別適用于探親趁景的龍舟。
寺右村五月初一會舉行“趁景”,而端午節當天會是寺右村最熱鬧的一天,那天是寺右村的“招景”日,附近兄弟村的龍舟都會過來。岸上和龍舟隊將分成兩個隊伍,岸上的人負責接待兄弟村的來客,龍舟隊則前往附近幾個村“趁景”?!俺镁啊焙汀罢芯啊钡木唧w時間主要根據水情來看。
海珠:傳統“龍潭景”別具一番古韻
海珠區被珠江四面環繞,74條河涌縱橫交錯,一直有端午賽龍船的傳統習俗。要說最靚的龍船景莫過于龍潭村的,在水網環繞古橋古祠古榕間,全天有七八十條龍船巡游,別具一番古韻。河涌邊鑼鼓聲聲,絡繹不絕的飛龍踏著鼓點紛沓而來,兩岸聚滿了前來“趁景”睇龍船的市民。
當龍船經過橋底時,橋上的人要避讓,以表示尊敬。傳統的“龍潭景”從上午持續至下午,中午擺了200多桌龍船飯,還連續20多年推出龍潭端午龍船紀念封,十分有紀念意義。
此外,海珠區的端午扒龍舟一定要配龍船茶,舊時傳統龍船茶用柴火燒,用公雞大碗喝。“扒仔”赤腳上岸后,大碗飲龍船茶大口吃龍船餅,要的就是這股豪氣。如今有些村落的龍船茶已經用礦泉水代替,只有少數村落保留著柴火煲茶的民俗傳統。嶺南水鄉文化講究寓意,龍船茶必須要采用紅茶和龍眼葉,寓意紅紅火火。
荔灣:泮塘起龍、散龍膥重現荔枝灣
荔灣泮塘龍舟在廣府地區享有盛名,荔灣泮塘凸眼龍與南海鹽步龍舟同場競技后“結契”的故事流傳甚廣,雙方400多年的深厚交情更成為佳話。
荔灣泮塘的“起龍船”儀式。
荔枝灣地處西關腹地,水網密布,孕育了豐富的龍舟民俗文化。每年端午節前后,荔灣區就會舉辦龍舟民俗活動。
起龍是龍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泮塘傳統民俗文化的縮影,蘊含的民俗魅力和文化力量值得傳承發展。整個起龍儀式包括祈福、起龍船、清洗裝飾龍船和試扒龍舟等多個環節。
近年來,荔灣區的龍舟活動通過全程線上直播的方式向世界各地全方位展現泮塘起龍的習俗,觀眾可以通過手機屏幕看到深埋涌底的龍船挖起的精彩全過程,感受千年習俗文化的魅力。
今年的活動上,擁有數百年歷史的散龍膥(cūn)重現荔枝灣?!澳~”是廣州方言“蛋”的意思,“龍膥”,即是龍蛋。有身穿龍舟服裝的人把“膥”(三華李)從高處向下撒,而屋下的游客便紛紛打開雨傘,并把傘倒過來舉過頭頂,或用斗笠、草帽等工具,接住從瓦頂上撒下來的“龍膥”,沾沾喜氣,祈求世代平安。
天河:車陂龍舟景融合龍舟和祠堂文化
說到天河的龍舟,就不得不提“車陂龍舟景”。近日,“車陂龍舟景”以民俗項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之中。
飛龍駿水,風調雨順。5月29日,車陂郝氏龍船在番禺上漖村盧再洵龍舟制作造船廠駿水,隨后由專人拖龍船回車陂金東橋。據了解,新打造的郝氏8號龍船仿照郝氏3號“英雄龍船”造型,用上乘的坤甸木打造,原木色上青油,船長41.33米,約重2.5噸,造價33.8萬元。端午將至,車陂涌又響起鑼鼓聲,蕩起龍舟槳,傳統龍舟文化在傳承延續。
郝氏長老郝富強表示,車陂龍舟最大的特色,是龍舟文化與祠堂文化的融合,在車陂,扒龍船并非單純的民間競技,而是聯結宗族文化,是感情的紐帶。在競斗奪冠中團結奮進,為族爭光,在游龍探親中延續傳統,凝聚情感。
2022年5月29日,車陂村郝氏龍舟駿水回村。
車陂龍舟傳統文化深厚,百余年代代傳承,從不間斷,近年來隨著時代發展,車陂龍舟文化傳播和保育呈現出新的氣象。車陂龍舟文化已有155年歷史,58艘龍船為廣州地區自然村之冠,郝氏龍船有8艘,可謂車陂龍舟文化的代表。
白云:雙龍出海四龍歸 龍舟結親三百年
在白云區,相隔十余公里的鴉崗與蚌湖,村民之間并無親緣關系,卻因龍舟結緣而情深誼長,互稱“鄉親”。疫情前的每年,鴉崗鄉親去蚌湖“走親戚”扒龍舟;每三年,蚌湖鄉親則來鴉崗龍舟會景,龍舟互訪交流的傳統延續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鴉崗長輩蔡老先生介紹,300年前的一個端午期間,當時鴉崗、蚌湖各有兩條龍船參加完南海的龍船會景后,在珠江石門水域上不期而遇,當時下起傾盆大雨,又逢天文大潮高漲,風急浪大,沒多久珠江河兩岸已成一片汪洋?!傍f崗的一名老艄公當機立斷,發出命令:留下一部分老弱者在船上戽水,其他人跳下水去,一條鴉崗船緊挨一條蚌湖船并肩涉水前進。”
原來,鴉崗村民熟悉該處河涌情況,兩條鴉崗船帶著蚌湖船員先返回鴉崗避險。到了村口北帝廟,親人們冒著風雨來迎接,卻發現多了兩條龍船,這就是“雙龍出海四龍歸”的由來。當晚,鴉崗村民將預備好的龍船飯都留給蚌湖客人吃,寧愿自己餓著肚子回家,待第二天風雨停止后,再護送蚌湖兩船人回家。自此兩地人開始密切往來,互稱“鄉親”。
龍船飯
一直以來,鴉崗、蚌湖兩鄉村民世代交好,交流越來越多。只要鴉崗有龍船活動,蚌湖的全部龍船都會前來參加。值得一提的是,鴉崗、蚌湖延續了三百多年的鄉誼還被收入兩地小學課程,成為兩地小學秋季開學首日的必修課。
黃埔:東江“大頭狗”和西江“雞公頭”龍舟在此相會
據悉,黃埔區的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扒龍舟”主要分布在區內沿珠江一帶20多個傳統村落。在數百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龍舟文化傳統:珠江水系中的東江與西江在黃埔匯合,俗稱東江“大頭狗”和西江“雞公頭”龍舟在此相會,而且各自都保留了完整的扒龍舟文化生態系統,這是在珠三角地區龍舟文化中極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黃埔區龍舟龍頭龍尾創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張偉潮的工作室里,迎來了絡繹不斷的參觀者。
“這不僅僅是一個制作工藝,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守護?!睆垈コ闭f。他自小喜愛傳統龍舟文化,一頭扎進了龍舟龍頭龍尾的雕刻技藝中,隨著一個個雕刻精美的作品呈現,他很快成為一名小有名氣的雕刻師,相關技藝也被黃埔區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番禺:龍舟制作技藝薪火相傳
位于番禺洛浦街沙滘島中部的上漖村,是珠三角最古老的龍舟制造基地,手工造船歷史已有140多年,歷經六代龍舟匠人的薪火相傳,以精湛技藝聞名遐邇?,F在村里共有各類特色龍船廠13間,廠區合計面積約5000平方米,專門從事手工龍船制作和維修。經過多年發展,上漖龍船廠不僅成為珠三角地區龍舟制作的行業龍頭,龍舟制作的訂單還遠銷至湖南、浙江及東南亞地區。2018年5月,上漖龍舟制作技藝正式列入廣東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幾十條龍舟在番禺市橋水道相互“探親”。
為什么上漖所造的龍舟享譽珠三角甚至是海內外,被公認為“樣式好、密度高、劃得快、夠堅牢”?這與龍舟匠人黃寮早期進行大膽技術改良創新以及后來的傳承者對工藝品質的完美追求是密不可分的。
“穩定牢靠方面,以前的龍舟最多只有20多米長,廣州龍之所以可以做到40多米,因為采用的掌口技術是我們特有的?!秉S劍挺說,其太公黃寮發明了掌口技術。上漖龍舟的掌口密,容不下一根頭發絲,還不會散口和裂口,最神秘之處是坤甸木與坤甸木之間不利用任何黏合物質,靠人工鑿出各種規格的咬口,再仔細地磨平、拼接。
增城:龍頭雕刻技藝傳承村莊歷史
龍頭被尊為龍舟的“靈魂”,是可拆卸的獨立部件,造型迥異、各具意韻的龍頭,賦予了每一支龍舟隊獨特的意義,同時因龍頭生猛活脫、雕刻精美,也成為人們聚焦的對象。
在龍舟文化底蘊深厚的增城,龍舟龍頭制作這項民間技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位于廣州東部的增城區仙村鎮,河網縱橫,是東江水系龍舟最盛之鄉。而龍頭雕刻(傳統龍舟)技藝,是增城仙村鎮傳統雕刻技藝,在2019年,“龍頭雕刻(傳統龍舟)技藝”被列為增城區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龍頭雕刻(傳統龍舟)技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志君每做一個龍頭,都要用很長的時間調研、設計,與當地村民溝通,了解這個村里的歷史文化,包括姓氏文化、禁忌、特別的喜好等。這些信息最終匯總變成龍頭上不同的細節,這也是每個村的龍頭區別于其他村的關鍵所在,這些細節透露的是村莊文化,傳承的是村莊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