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锃風藝術研究院新址遷至番禺
四月的廣州,天朗氣清,春風和煦。一位老先生端坐在位于番禺區的锃風藝術研究院內。他細心地雕琢手上的陶泥,原本平平無奇的泥土在他手中翻騰變化,逐漸成形:一名身著防護服的“大白”手持一根棉簽小心地向一個孩子口中探去。孩子閉著眼睛張大嘴巴,顯得有些緊張,“大白”則神情謹慎,動作輕柔。這座生動的陶塑是正高級工藝美術師王增豐創作的抗疫主題作品。他的周圍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陶塑、木雕,每件作品都富有表現力,向觀賞者傳遞創作者的情緒。
王增豐和自己的作品
1947年出生的王增豐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他曾從戎入伍,戍衛祖國南疆;他也敢為人先,投身金融領域。但從五歲起,王增豐一直有著一個藝術的夢。如今,他擁有正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技師、中國雕刻藝術大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民間文化技藝大師等頭銜,他陸續創作了漫塑作品、根雕作品各1000多件,他的漫塑作品獲國家級、省級金銀獎50余項。
王增豐作品
漫塑藝術 創造快樂
王增豐老先生中等身高,腰板筆直,光看外表很難相信他已年過七旬。他戴著眼鏡,下巴留著雪白的胡子,臉上常帶著愉快而好奇的表情,雙手大而有力。他性格十分爽朗,在談起過去的趣事時,常會笑起來。
什么是漫塑?“漫塑”,可以理解為漫畫加泥塑,或者說將漫畫的表現手法用于傳統泥塑。漫塑作為雕塑藝術之一,是具有強烈的幽默性的一種雕塑,往往以夸張、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運用夸張或變形的造型藝術處理,塑造成幽默和詼諧的形象?!霸?000年左右,我開始進行漫塑創作,之所以轉型一是因為根雕受材料本身限制太多而陶土的可塑性強。二是當時國內的動漫市場受海外沖擊嚴重,我想為小朋友塑造本土的動漫形象。”王增豐告訴記者。
在朋友的鼓勵下,王增豐一邊學習一邊進行漫塑創作。王增豐總結了漫塑的四大功能:一是記錄,通過藝術的手法、夸張的漫塑語言,記錄著世界發生的大事件和人物。二是幽默,通過藝術語言傳遞幽默性。三是評價,通過藝術的手法,對各類事件或人物進行褒獎和諷刺。四是創造,創造新的藝術形象。
王增豐創作的抗疫主題作品
創作多年 佳作頻出
截至目前,王增豐陸續創作了漫塑作品、根雕作品各1000多件,他的作品《達摩》《書香》《護法達摩》先后于2014年、2016年、2018年入選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第二、第三、第四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其漫塑作品《畫壇之光》榮獲2014年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2014年王增豐為天河區設計了中國首個漫塑廣場。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王增豐非常珍視自己的作品,除了贈給要好的朋友、社會模范、外國友人,他基本不轉讓自己的作品。在番禺的廣東省锃風藝術研究院,王增豐多年積累的作品陳列于此,令人目不暇接。
單從外表看,安居于番禺鬧市中的锃風藝術研究院毫不顯眼。來訪的人經過車水馬龍的福榆西路,走進旁邊的小路,順著一條小河涌走,不遠處就是锃風藝術研究院。研究院的門臉不大,周圍都是民居,但當你走進大門,就會發現里面別有洞天。
锃風藝術研究院內的桌椅都是漂亮的根雕作品,椅子的椅背由加工過的樹根組成,舒展成形如婆娑舞者,旁邊扶手則如蛟龍般起伏,既舒適又美觀。在研究院的陳列室內,上百件形形色色的漫塑作品交相輝映,作品的模特有文豪墨客、外國政要、書畫大家、無名兒童、抗疫先鋒……他們的情緒或悲或喜,氣質或豪放或儒雅……活脫脫一幕由陶土組成的“人間戲劇”。
王增豐在創作中能快速捕捉到對方最突出的特征與氣質。同樣是以歷史上的美術大師為主題,他的徐悲鴻漫塑突出了徐悲鴻的現代知識分子氣質,身著西服的形象則象征著徐悲鴻系統引進西方繪畫手法的歷史地位。而他創作的齊白石漫塑則突出了這位老人對中國傳統繪畫手法的傳承與堅守,身著長衫的瘦高形象顯示了白石老人的風骨。
王增豐以黃永玉為主題的漫塑具有很強的幽默感,作品中,黃永玉躺在心愛的大煙斗上,表情放松,充分彰顯了這位以特立獨行著稱的藝術家不拘一格、從心所欲的氣質。而他創作的相聲大師馬三立像更是有趣,這座漫塑突出了馬三立的面部特征,作品中的馬三立微微彎腰。兩眼瞇著,面部帶著若有若無的壞笑。
王增豐自塑像
傳承文化 美學育人
令人矚目的是,王增豐堅持將漫塑藝術融入院校美術教育、走進美術課堂,將美育帶給孩子們。2003年他被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聘請為駐校藝術家,他無償為孩子們授課,讓學生體驗漫塑制作,獲取創造美的能力。
在漫長的藝術道路上,王增豐廣尋名師,博采眾長。為了學習根雕技術,他曾多次趕往福建尋師學習。在創作漫塑作品的過程中,他也和天津、佛山等地的老手藝人進行深入交流。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王增豐意識到不少中國傳統藝術在迅速流失,為了收集保存傳統藝術,同時為不同領域的藝術家提供交流平臺,2003年他自籌資金成立廣東省首家民營藝術研究機構——廣東省锃風藝術研究院。王增豐告訴記者,他希望廣東省锃風藝術研究院能吸納各類傳統藝術傳承者加入,將這些古老的文化整理保存。同時依托锃風藝術研究院這一平臺,讓更多的傳統文化進入學校課堂,走進城市與鄉村,貼近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