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像、孔子“衣冠冢”、孔家祠……在南沙區大崗鎮,散落在全鎮不同地方的“孔子元素”成為大崗“重文興教”的重要見證。這些代代相傳的聲音讓我們領略到了大崗尊師重道的文風、鄉風。
嶺東村尊孔尚儒世代相傳
據《香山潭洲孔氏宗譜》記載,孔子五十五代孫孔克義在明代初期因功名來到番禺石碁,其后人一脈遷至潭洲(今屬南沙大崗鎮)。至此,潭洲孔氏在南沙開枝散葉、繁衍至今,且一直保持著尊儒重教的族風。
嶺東村孔氏族人集資重建的孔家祠。
每天早上7時,現年78歲的大崗鎮嶺東村村民孔昭窩就會來到村里的孔家祠開門。據孔昭窩介紹,嶺東村的原孔氏祖祠始建于明朝,祠堂名“闕里世家”(又名玉書堂),位于嶺東村竹賢里下街2號。20世紀70年代,原孔氏祖祠的青磚、瓦片被用于建設小學教學樓。2015年,在鎮政府、村兩委及村民的支持下,嶺東村孔氏族人集資重建嶺東村孔家祠。
記者在孔家祠看到,石獅、石旗桿、石鼓以及正門上掛著的“闕里世家”牌匾基本按照原祠堂布局。祠堂內“玉書堂”供奉孔子畫像以及嶺東村孔氏先人牌位。“我從小就在祠堂里長大,以前這里很大。”孔昭窩說,重建后的孔家祠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大小,但仍還原了舊祠堂的風貌,成為嶺東村孔氏族人的精神依托。
據悉,尊孔尚儒是嶺東孔家人代代相傳的家風。“以往,每年農歷八月廿七的孔子誕,我們都會舉行祭孔活動,還有采青、粵劇等節目。”孔昭窩介紹,除了紀念孔子誕外,孔氏家族還會對考上大學的族人給予獎學金,鼓勵族人積極向學。
崗城小學旁有孔子“衣冠冢”
“古鎮邊上,珠水一旁,千年巨石屹立校園中央,金洲崗,金洲崗,見證了人間正道……”一首校歌唱出了南沙區崗城小學80年的歷史故事。據介紹,過去的金洲崗四面環水,學校最初就建在這座小小的山崗上。
時過境遷,如今海水早已退去,但金洲崗的山石依然留有不少被海水侵蝕的痕跡。山石另一側立有一座漢白玉雕塑而成的孔子像。拾級而上,崗頂綠樹蔥蔥,還有一座仿古風格的亭閣建筑,孔子“衣冠冢”便位于亭閣與舊圖書館(校史館)之間。相關資料顯示,該“衣冠冢”并非真的葬有孔子衣冠,而是用木箱裝著一套黑色的孔子式戲服。
“以前的人上學讀書,都會拜一下孔子,因此學校在興建之初,也同步建造了一座孔子‘衣冠冢’。”崗城小學相關負責人駱澤文表示,“孔子衣冠冢”在1940年至1942年期間就已存在,具體建造時間已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