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生無悔 絕不“封喉”
“我16歲登臺,今年是我從藝70周年?!?022年新年伊始,國家一級演員、粵語相聲泰斗黃俊英在荔灣區西關逢源耀華大街的黃俊英藝術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的專訪。作為粵語相聲的開山鼻祖,黃俊英從藝迄今已有70載。
盡管已經86歲高齡,但黃俊英仍然堅持活躍在演出第一線,他身姿矯健、精神矍鑠,即使接受采訪也是“笑料”不斷,“包袱”張嘴就來。黃俊英說:“我很自豪,到這個年紀,依然有這么多觀眾喜歡我?!睘榱嘶貓笥^眾,黃俊英創作、表演不間斷,他透露,自己心態一直年輕,他會學習網絡語言、玩短視頻,“不管是題材還是表演風格,我們粵語相聲都要適應時代、跟上時代”。
今年下半年,黃俊英還準備了系列活動,包括從藝70周年專場演出、書法展覽、嘉年華活動等,還將推出個人電影紀錄片,“希望不會讓喜歡我的觀眾和各位街坊失望”。
黃俊英藝術館
其人
“一生癡愛是相聲”
粵語是嶺南文化的標志之一,粵語相聲是粵語文化重要傳承載體,以生活趣事、粵語文化、粵語方言等作為主要表演形式,貼近大眾。
在粵語方言地區,只要一提起黃俊英,人們就忍俊不禁,皆因他詼諧、搞笑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他是粵語相聲的拓荒者、實踐者,也是孜孜不倦的研究者、推廣者。作為粵語相聲代表人物,黃俊英出生在廣州,成名在廣州,是土生土長的廣州西關人。
“一生癡愛是相聲”,黃俊英說相聲的開端,要回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學習了北方相聲中一個5分鐘的‘返場小段’,后起名為《文化水平》,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包袱’雖然淺白,卻能讓觀眾笑聲不絕,我第一次講相聲就過了一把‘笑星’癮”。
黃俊英下決心繼續做相聲。他通過研究、改編,把北方相聲這一藝術形式移植到南粵大地,并先后創作、主演過上百個粵語相聲作品,如《關公大戰方世玉》《一對一》《省港澳大比拼》《廣州話趣》等,深受觀眾歡迎。著名相聲藝術家馬季生前曾感慨:“在廣東說相聲,我說不過黃俊英。”著名相聲演員姜昆也曾說:“在廣州,相聲能夠受歡迎,黃俊英功不可沒?!?/span>
粵語相聲最“火”的時候,黃俊英一天演四場,場場爆滿,把笑聲灑遍城鄉千家萬戶。有一次在四會演出,突然遇上停電,觀眾安安靜靜等了幾個小時,演出結束已經是翌日凌晨3時,黃俊英說:“差不多40年過去了,這個場面一直印在我的腦海里?!?/span>
1936年出生的黃俊英今年已經86歲,談到依然堅持在舞臺第一線的原因,黃俊英說:“觀眾這么喜歡本土文化、本土演員,我很自豪。黃俊英離不開粵語相聲小品,粵語相聲小品也離不開黃俊英。所以我曾多次表態,只要觀眾還喜歡我,我就會為這個事業奮斗到最后一刻,今生無悔,絕不‘封喉’——這樣才對得起喜歡我的觀眾?!?/span>
黃俊英作品
其言
把市井生活融入相聲里
廣州日報:粵語相聲和北方相聲在結構、包袱上有沒有什么區別?
黃俊英:其實粵語相聲和北方相聲的結構、包袱差不多,都是講究“三翻四抖”“說學逗唱”。最大的不同就是語言。起初,我們還沒有水平和條件創作相聲,多數是改編、移植北方相聲。當然,這也是二度創作的過程,如果完全照搬就沒有“包袱”了。后來我們意識到,必須要有自己的作品。經過積累、創作,《廣州話趣》《一對一》《打破常規》《省港澳大比拼》《借電話》等作品跟觀眾見面,我可以用粵語方言來抖包袱。廣州話歇后語、俚語都很豐富、很有特色,能起到讓大家笑得前俯后仰的效果。
廣州日報:在表演中,您是如何牢牢把握住廣州人“笑點”的呢?
黃俊英:廣州話“好得意”、很活潑、很豐富。比如《一對一》,我把跟“一”字有關的成語全部串起來,一團和氣、一帆風順、一擲千金、一落千丈、一瀉千里……觀眾都懂的成語,代入感很強。把市井生活融入相聲里,大家會覺得很親切,笑聲不斷。
廣州日報:在廣州講相聲和在其他地方講相聲,內容上、觀眾的反響方面,會不會有什么不同?
黃俊英:同樣的內容,在廣州講,比在其他地方講,氣氛會更熱烈一些。有些粵語俚語,用別的語言沒有辦法“翻譯”出它的意味。只要充分發揮粵語的優勢,就能引出很多笑點。
廣州日報:除了講相聲,您還參演《外來媳婦本地郎》《七十二家房客》等影視及舞臺作品。您演的“369”一登場,觀眾就爆笑連連。您的表演秘訣是什么?
黃俊英:《七十二家房客》的“369”是我“心水”的角色。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看了我演的“369”后跟我說,黃老師,“369”這個人物只有您能演得這么好笑,因為您懂得用相聲語言、相聲包袱來演繹這個人物,其他演員沒有辦法演出這個味道。確實,我是用相聲演員的特點來表演的,通過相聲語言、相聲包袱,給觀眾增加“笑料”。比如“369拔牙”片段,“369”被金醫生拔去好牙而留下壞牙,大鐵鉗又夾到舌頭,我就運用戲曲程式動作,滾下牙科椅子,連連呼痛,加上憤怒、痛苦、無奈等復雜表情……每每演到這里,觀眾“笑到肚痛”。
廣州日報:您覺得年輕人對相聲的態度是怎樣的?
黃俊英:“現在的觀眾不聽相聲”是個誤會?,F在粵語相聲肯定不如20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樣受歡迎,但我們還是有很多市場。上個月我們在中山紀念堂演了一場,觀眾爆棚,氣氛非常熱烈,散場的時候大家都涌到臺前要跟我們合影。為什么大家反響這么好?就是因為大家都熱愛本土文化。當然,我們的節目一定要接地氣,要適應時代要求,才能爭取到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支持。一門藝術,有年輕的觀眾才有未來。現在的觀眾其實是很難爭取的——大家每天都能通過手機接收到大量信息,打開手機都會戳半天,包括我本人在內,看手機、通過手機網購等,這些都是時代的變化。所以,演員要適應時代、跟上時代。
廣州日報:所以您玩抖音、拍短視頻……通過這樣的方式跟年輕人交流?
黃俊英:對,我也要懂網絡語言,要跟年輕人有更多交流。培養觀眾要從娃娃抓起,近幾年,粵語相聲在許多小學、幼兒園都設立了基地,時常入校表演,注重培養青年教師的興趣,從而培養起新一代觀眾對粵語相聲的關注。
采訪手記
粵語相聲需要“接班人”
從藝70周年,依然受到觀眾歡迎,但黃俊英卻感慨自己“不知道該喜還是該憂”。喜,自然是街坊們的熱情一如既往,“如果觀眾不喜歡我,我怎么可能還堅持在舞臺第一線”;憂,“為什么我還在舞臺第一線,因為還沒有人能取代我、沒有人接班,我真是憂心忡忡”。
黃俊英說,有的徒弟還不明白“接班”的含義,“他們說,為什么要說我們接不到班?其實他們不知道什么叫接班。真正的接班,是不需要我出場,他們站在舞臺上,有自己的票房價值”。
為什么粵語相聲一直未能找到“接班人”?黃俊英認為,一是人才問題,二是作品問題?!霸嚼显讲环判陌?,現在還沒找到一個接班人,讓大家一聽名字就會去買票。”黃俊英不否認自己有很多得意門生,但還沒有一個門生有“擔大旗”的票房號召力,“一個演員的價值就是觀眾的認可,所以我們還是要不懈努力,培養相聲的人才”。
粵語相聲需要黃俊英的努力,還需要更多跟黃俊英一樣獲得市場和觀眾認可的演員共同努力,才能使相聲在嶺南這片文化熱土上開出更燦爛的語言藝術之花。就像黃俊英期待的那樣,“希望通過我們大家一起努力,讓粵語相聲、廣府文化可以生生不息、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