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府人將好意頭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背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講究好寓意,但如果說到最講究“好彩頭”“好意頭”的,那肯定非廣東人莫屬。從一日三餐到四季輪回,從衣食住行到開業大吉、新婚典禮、添丁之喜,廣東人處處都要將好意頭進行到底。這份對好意頭的執著,代代相傳,影響著人們日常的一言一行,不僅積淀下豐富的廣府特色民俗,也照亮著人們一步一個腳印拼搏出廣式美好生活。
一方水土一方人
《說文解字》載:“吉,善也。”“祥,福也。”“好意頭”本質是吉祥文化的一部分。它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深遠,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廣東的“好意頭”文化不僅歷史悠久,還融入了鮮明的地域特征。
“利市”《易經》已有記載 “恭喜發財”源自十三行
廣府人將吉祥寓意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處處講究好意頭。春節行花街,購買年桔和桃花,寓意“大吉大利”“大展宏圖”;夏天扒龍舟,祈愿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中秋節,吃花生和炒田螺拜月,寄托著“人丁興旺,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景;重陽節,手持風車登高,寓意“時來運轉”、闔家安康。這種對好意頭的追求,貫穿于廣府人的四季生活,背后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好意頭”本質上是吉祥文化的一部分,而吉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逸周書·武順解》云:“禮義順祥曰吉。”《說文解字》載:“吉,善也。祥,福也。”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深遠,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明清以來,廣府地區經濟活躍,商業氛圍濃厚,祈求生意興隆、諸事好運、講求“好意頭”的文化在這里表現得尤為突出。“恭喜發財”是廣府人拜年時使用頻率最高的祝福語。一句“恭喜發財”,不僅表達了人們在新年里對收入提高、經濟富足的期望,更寄托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研究顯示,這句祝福語源自清末時期的廣州十三行。在清代,廣州十三行的一些中國人每逢過年時都會到行商商館里拜年,一進門便不停地說“恭喜發財”。1826年,英國人威廉·亨德來到廣州十三行,把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書,其中就記錄了這一年俗。“恭喜發財”如今廣為流傳,成為一句最常用的新年祝福語。
“逗利是”是廣府年俗中最熱鬧的場景,“恭喜發財,利是逗來”,只要未婚男女嘴巴甜,主動跟長輩、已婚同輩或老板說吉利話,就能收到利是。就利是而言,其歷史可上溯到先秦時期。“利市”早在《易經》中就有記載。最初的意思是“買賣所得的利潤”,歷經歲月演變,逐漸變成節日、喜慶時所賞的喜錢,慢慢又演化出了“運氣好,吉利”的意思,現在也寫作“利是”。廣府人深得“講意頭”的精髓。利是數額不大,5元、10元就行,上百元已是土豪級別。派利是時,廣府人通常都會說“紅紙一張,利利是是”,暗示里面的錢不多,大家純粹圖個吉利。金額雖不大,卻有人情味。這種習俗不僅限于熟人之間,街坊還會向服務員、保安和清潔工等派利是,以表達感謝和祝福。每到春節,廣府利是的這股清流總會登上熱搜榜,引起熱議。
好意頭融入地域特色 “掂過碌蔗”充滿廣式氣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廣東的好意頭文化融入了鮮明的地域特征。除了常見的祝福語“恭喜發財”“大吉大利”“事事如意”“步步高升”之外,廣府地區還產生了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祝福語。
“豬籠入水”就是其中之一。提到“豬籠”,很多人會聯想到古代刑罰“浸豬籠”,但在廣東,它卻有著獨特的含義。在南方,水被視為財富的象征,“水”在此處是雙關語,既指代實際的水,也寓意財富。豬籠是為方便運送豬只而制作的,用竹篾扎成,呈圓柱形,作網狀,網口較大。當把豬籠放到水里時,水便會從四面八方涌入籠中,就像財富從四面八方涌進來,寓意賺得盆滿缽滿,財源滾滾。
“掂過碌蔗”更是獨具廣式特色,充滿了粵語地區的生活氣息。在廣東,甘蔗是一種常見的經濟作物。粵語中,甘蔗寓意著甜甜蜜蜜、節節高升。“掂”是“直”的意思,“碌”是一條的意思。“掂過碌蔗”字面意思是“比甘蔗還要直”,實際意思是表示事情的進展非常順利。每逢過年前夕,在廣東的一些鮮花市集或街口花檔,總會見到高高豎立的甘蔗。人們把甘蔗買回家后,擺放在大廳,祈求來年“由頭甜到尾”,順風順水。一句“掂過碌蔗”的祝福話,讓聽的人心里樂開了花。
花市上,人們手拿風車寓意“時來運轉”、闔家安康。
“意頭”最重要的呈現方式就是諧音。粵語中的數字“8”尤其受到人們的青睞,因為“8”與粵語中的“發”字諧音。此外,還有數字“3”“6”“9”等,在粵語中與表示吉祥、美好愿望等的字讀音相同或者相似。因此,人們在選擇好日子、電話號碼、房號等涉及數字的時間或者號碼時,都會不自覺地優先選擇它們,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數字文化。
一年四季說吉祥
“好意頭”文化深深融入了廣府人的生活,貫穿于一年四季和一日三餐。不僅讓生活充滿了儀式感,也傳遞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這份對好意頭的執著,早已融入廣東人的血脈,成為他們獨特的生活哲學。
大吉大利帶回家 廣府首創擺年桔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廣州的迎春花市熱鬧非凡。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潘劍明介紹,年三十行花街,街坊見到的每一種年花,都有“好意頭”花語。
“行花街”本身就寓意著“行大運”,一家人行一次花街,寓意一年都順風順水。花市上,各種年花爭奇斗艷,每一朵花都承載著美好的寓意。金玉滿堂、金枝玉葉等美好的詞匯,都被巧妙地轉化為植物的名字。年桔寓意大吉大利,桃花象征大展宏圖,竹子寓意步步高升,而“五代同堂”或“黃金果”則代表合家美滿、金玉滿堂。銀柳在粵語里與“銀樓”諧音,寓意“有錢又有樓”,“家有銀柳,越過越有”,人人都會買一捧回家。
年桔
掛有紅包的年桔
年桔、水仙、桃花是廣府人春節期間擺設的三大傳統名花,其中年桔更是不可或缺。粵語中“桔”和“吉”同音,廣府人便以“年桔”寓意大吉大利、順順利利,它是家家戶戶必備之物,金桔、朱砂桔、四季桔,必買一種,要的就是這個“桔”字。有民俗專家認為,擺設年桔為節日助興的做法,是廣府首創。嶺南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柑橘產地。早在東晉時期,裴淵《廣州記》就有關于羅浮山柑橘的記載。據說,從唐朝起,廣府民間已經有專門栽培以供賀年的年桔。南宋王栐撰寫的《燕翼詒謀錄》,有這樣的記載:“承平時,溫州、鼎州、廣州皆貢柑子。”到了明清時期,柑橘業已發展至商品生產時代,在廣府地區廣泛種植,據康熙年間吳震方所著的《嶺南雜記》記載:“廣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種柑橘以圖利。”一盤盤青枝綠葉、碩果金黃的年桔,不僅為新年增添喜慶氛圍,更重要的是迎合了一種民俗心理的普遍認同:桔,吉利也;柑(金),財富也。新年買年桔,相當于將“富貴吉利”都請回了家。有些廣府人家還會在年桔上掛些“利是”封,寓意來年如意吉祥。
水仙
吃龍船飯歡聚一堂 鄉情濃濃情誼滿滿
農歷四月初八龍船起,廣府地區迎來龍舟季。南粵大地,水系發達,河網密布,孕育了獨樹一幟、生生不息的嶺南龍舟文化。在廣州,“扒龍舟”由起龍、采青、招景、應景、賽龍、藏龍等一系列儀式組成,步步都有好意頭相伴。
每當一年一度的龍舟盛景到來,波光粼粼的江河里,水鄉兒女萬眾一心,賽龍奪錦,寄托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景。扒完龍舟之后,當然少不了一頓充滿好意頭的龍船飯。《廣東新語》這樣描述古代的扒龍舟習俗:“歲五六月間斗龍船”,龍船“得勝還埠,則廣召親朋宴飲”,這種宴飲稱為食“龍船飯”。俗話說“食過龍船飯,全年唔使煩”,對于村民來說,龍船飯寓意著風調雨順、幸福安康、五谷豐登。雖說各村菜式各不相同,但一定少不了的是一道簡單小炒——龍船丁,傳統龍船丁將豬肉、豆角、彩椒、菜脯、花生等所有材料切成丁狀,再炒制而成,口感豐富又下飯,既適合為龍舟健兒“祛濕”,又象征著村民對子孫滿堂、人丁興旺的美好愿望。吃飯時,老人們也會念出好意頭:“吃完龍船丁,添子添丁多福氣。”
龍舟競渡
龍船飯最早主要是給劃龍船的人吃的,讓他們吃了更有力氣劃船。后來,所有的來賓、觀眾也一起分享,逐漸演變成熱熱鬧鬧的“龍舟宴”。每逢龍舟盛會,在外工作、旅居外地的村民都會回到村中吃龍舟飯,還有一些外村人和游客也會慕名而來,討個“好意頭”。
龍舟宴
親朋好友、同宗村民歡聚一堂,在美酒美食的氤氳氣息中共話親情友情。龍船飯吃的不僅是那份好意頭,更是濃濃的鄉情和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一日三餐好意頭 食物充滿文化內涵
廣東人對意頭文化的極致追求,在“吃”這件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從食材到菜式的命名,都承載著美好的寓意。
有些食材明明已有通用的名字,但在粵菜中卻有另一種叫法。例如,豬舌、苦瓜、絲瓜、豬肝、豬血,在粵菜中分別被稱為豬脷、涼瓜、勝瓜、豬潤、豬紅。原來,只要食材用粵語念起來“意頭”不好,廣東人就會為它改名換姓。“舌”與“蝕”在粵語中同音,豬舌便改為豬脷(“脷”與“利”同音)。“苦”字帶貶義,老廣把苦瓜改名涼瓜,還表達了其降火的功效。“絲”在粵語中和“輸”近音,于是改成勝瓜。廣東以水為財,取“干”的反義“潤”字,把豬肝稱作“豬潤”,豬血則改稱“豬紅”,既抹去血腥,又增添紅火的寓意。
對于廣東人而言,無論是珍稀的山珍海味,還是普通的家常食材,都被賦予了吉祥的寓意。生菜寓意“生財”,年糕寓意“步步高升”。俗語云:“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油角彎彎,家財百萬。”春節期間,煎堆是一定要炸的。煎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詩人曾贊頌它“貪他油煎錘,愛若菠蘿蜜”。中原人南遷時將煎堆帶到南方,因為煎堆表皮金黃,猶如黃金般燦爛,一口咬下去,仿佛從香脆中吃出團圓富貴,便成為廣府人眼中的“好意頭”食品,成為串門送禮、招待客人的必備年貨。除了煎堆,油角也是必不可少的。油角以加入雞蛋和豬油的面粉為皮,以花生、芝麻、椰絲、砂糖等為餡,狀如舊時的錢包,象征著錢財滿盈、生活滋潤。
煎堆
盆菜更是廣府人講究好意頭的代表。盆菜的起源說法不一,流傳最廣的說法是,800多年前的南宋末年,皇帝趙昺逃難至嶺南。為招待落難皇帝,居民將僅有的食物加熱,層層疊疊放在木盆內。饑寒交迫之下,皇帝覺得盆菜是天下最美味的佳肴。后來,廣府人漸漸將“好意頭”嵌入盆菜的各種食材中:蠔豉寓意好事,白切雞寓意百鳥朝鳳,腐竹象征富足……多菜多味共冶一爐,用粵語來說就是“和味”,象征家人團聚和財運聚集;各路食材匯聚一盆,意味著來年“盆滿缽滿”。
盆菜
翻開粵式菜單,每道菜都有各自的“意頭”。例如:年年有余(魚)、步步高升(糕)、笑哈哈(粵語中蝦和哈同音)、百年好合(西芹百合蝦仁)、黃金萬兩(炸饅頭)、橫財就手(生菜豬手)等,這些菜名廣為人知。為了給粵菜取個好意頭名字,廣東人煞費苦心。在舊時的粵菜食肆里,會有專職人員——粵菜師爺,專門負責給粵菜取好彩頭的名字。尤其是喜事宴席及慶典類宴席,需要由師爺擬定“意頭菜”的菜名,并用毛筆以“龍頭豹身豬仔尾”的獨特字體書寫菜單,這種字體被稱為“師爺書法”,多為四字、五字或七字,注重吉祥喜慶的含義。為了寫出意頭菜的菜名,他們多從古代詩詞神話中引經據典,有時還冠上瑰麗別致的詞語,給人一種藝術美的享受。
有時,同一道菜,在不同的宴席中也會有不同的吉祥菜名。例如:蝦膠又稱百花,于是有了百花釀魚肚、錦繡百花球等粵菜名;北菇又稱金錢,就有了玉樹掛金錢、滿地金錢等粵菜名;雞蛋又稱鳳凰,配上玉米汁,就有了鳳凰粟米羹的稱謂。有人說,看懂了粵菜的菜單,就掌握了廣東美食的好意頭密碼。
這種對意頭的極致追求,不僅讓食物充滿了文化內涵,也讓生活充滿了儀式感和幸福感。
好意頭融入城市
廣州的街道命名中,蘊含“好意頭”的名字比比皆是,這些名字不僅好聽,也往往承載著寓意豐富的故事,傳遞出一種順遂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愿景,讓人走在街上就能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這些街道的名字更彰顯了廣州人樂觀務實的生活態度,他們用這種方式將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融入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道路名字吉祥如意 八方祝福包圍西關
從長壽路地鐵站出來,行人仿佛被四面八方的祝福包圍:東西走向的長壽路就在眼前,其名字源自明代的一座“長壽寺”;寶華路、多寶路、寶源路縱橫交錯;華貴路、逢源路、幸福二巷,丁財街近在咫尺,這些吉祥如意的路名,仿佛將人間繁華都集中在此地。
?西關一帶,自明清以來商業興旺。舊時的商戶為圖好意頭,便將附近一帶的道路全冠上如意吉祥的名字,路名多用到“寶”“隆”“興”“泰”“源”“盛”等字。于是,多寶、逢源、恩寧、寶源、華貴、蓬萊、長壽等路名應運而生,其中寶華路與寶源路、多寶路并稱為“西關三寶”。
多寶路的名字仿佛是天然的聚寶盆,吸引了眾多名人來居住。晚清時期,官至二品大員的鄧華熙辭官回廣州,在西關多寶路修建府第,他的養老宅子七開間三進深,占地近千平方米,后來被稱為“鄧宮保第”。
關于多寶街是太子少保鄧華熙命名的說法廣為流傳,說的是1902年鄧華熙退休回穗,坊眾一致推舉他為街道起名,鄧氏欣然命筆,題多寶大街,獲一致贊同。不過據有心人士的考證,早在光緒十年(1884年)的地圖上,就有標注“多寶大街、多寶坊、多寶橋”等地名,鄧華熙的宅邸是1906年才建成的,說明在此之前“多寶大街”早已有之。
類似鄧家這樣的名門望族、官僚巨賈,在多寶路上還有很多。據考證,當年的多寶路100號為商人梁介庵住宅,20世紀30年代,在廣州西關擁有私家汽車的人寥寥無幾,梁介庵家便是其中之一。多寶路尾則是新會商人朱松喬的住宅,他的所有兒女均留學歐美,多成棟梁之材。曾經居住在多寶路的還有王仿初,世稱“王百萬”,佛山人,家境富有,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多寶大街的富戶。
多寶路上的寶物并不止于“巨戶”,民國以來,多寶街就是文化藝術名人集居之地,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千里駒、黃不滅、何非凡、楚岫云、林小群、盧秋萍、羅家寶等曾居住于此。多寶路77號,是著名“花旦王”千里駒的舊居,當年千里駒在多寶路的“吾廬”,是一棟坐北朝南的三層帶天臺雙開間建筑。
多寶路上還誕生過廣東最早的民辦新式學校。1898年,鄧家仁(字君壽)、鄧家讓(字恭叔)兩兄弟共同創辦了廣東首家民辦新式學校,取名時敏學堂,寓意敏于時務。時敏學堂坐落于當時的多寶大街寶慶新街上。其仿照和引進了西方現代科學,又結合本國實際設大學、小學兩部,開設修身、國文、地理等課程,求學者眾多。1902年,學堂選派金曾澄率8位留學生赴日本留學,金曾澄畢業回國后曾任中山大學校長、廣州大學校長、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等職。1905年,學堂改為時敏中學堂,這是廣州最早的私立中學堂。
多寶路的一切好像處處回應著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好意頭。此外,好意頭的路名還有如意坊、泰康路、盤福路、吉祥路、福今路、同福路……2016~2021年,越秀區的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共4012條路被列入地名目錄。越秀區帶有“福”字的地名有91處,如永福路、萬福路、福安街、福德巷、福豐里、福慶坊等。地名中帶有“安”字的有64處,如安定里、安福里、安懷里、安吉坊、安樂園、安平里等。地名中帶“興”字的有69處,如興隆坊、興寧坊、興圣街、興賢坊等。
娶親更要挑“好路”
在廣州,婚禮迎親路線的選擇也蘊含著好意頭文化。
八姑姐盧燕武是非遺廣府婚俗的代表性傳承人,她介紹,清末民初,廣府人就有娶親走好意頭路的特有習俗。迎親隊伍在吉時接上新娘后,根據時辰安排,專走“好意頭”路。若有新娘從越秀區嫁到荔灣區,出門后可走中山二路(原名百子路),轉入百子橫街,再往西走進萬福路、泰康路,然后轉入吉祥路、連新路;若時間充沛還可以往北逛一逛同福路、永福路、恒福路、盤福路等,再轉西繞道進康王路、寶華路、多寶路、逢源路等。其中吉祥路、連新路是必須要走的,這兩條路開闊,處于市中心。連新路除了寄寓新人“心連心”外,更祝福新人新生活日日新。
這些“好意頭”的道路成為廣府婚俗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新人通過繞行這些道路,既延續了傳統習俗,又為婚禮增添了詩意與儀式感。走在這樣的迎親路上,新人仿佛被滿滿的祝福包圍,每一步都踏在了幸福的起點上。
既保留吉祥寓意 又融入新的元素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傳統意頭文化逐漸淡化,而新的意頭文化則加入其中。不過,廣東人的好意頭文化依然保留了核心的吉祥寓意。
電子紅包誕生后,紙質紅包少了,但依舊承襲傳統紅包的吉利、喜慶、好意頭的文化意涵。
意頭文化與商業活動結合得更加緊密,春節期間的花市不僅有傳統的年桔、桃花,還出現了更多具有創意和商業價值的花卉組合,如其貌不揚的豬籠草,被精明的商人賦予其“豬籠入水,財源滾滾”的新花語,立馬身價翻倍。
花市
即使是同樣的菜,也得有新的意頭名。2024年中秋,廣州酒家推出的“中秋穗月主題文化餐”中,給“雙喜玉液燴魚肚”取了個新名字叫“歡慶寶瑤池”,瑤池讓人聯想到嫦娥奔月,立馬有了節日之美。而“形象點心大拼盤”也被重新命名為“美點映生輝”,讓消費者一看到乳白色的點心,會情不自禁地抬頭望月、賞月。
隨著廣州城市的發展,道路越來越多,廣州新人可以選擇的好意頭路更加多了。八姑姐告訴記者,2023年初,一位新娘從天河區嫁到荔灣區,如何“游車河”讓八姑姐煞費苦心,她打開地圖,望著天河區的街道思索良久,豁然間,她發現,珠江新城靠近廣州大道一側,自北往南有4條東西向的街道,分別是華明路、華成路、華利路、華就路,“明成利就”不就是“名成利就”的諧音嗎?她把自己想法一說,兩位新人欣然接受。
當你相信未來是美好的,那么你的未來就會充滿希望。廣東人的好意頭文化,正是這種積極心態的體現,提醒著人們關注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勵著人們為之努力奮斗。
廣州好意頭路
廣州街道名中,蘊含“好意頭”的名字比比皆是,走在街上便能感受幸福滿溢。
?西關一帶,自明清以來商業興旺。附近一帶的道路路名多用到“寶”“隆”“興”“泰”“源”“盛”等字。
于是,多寶、逢源、恩寧、寶源、華貴、蓬萊、長壽等路名應運而生,其中寶華路與寶源路、多寶路并稱為“西關三寶”。
吉祥路、連新路,這兩條路開闊,處于市中心,是廣州傳統婚禮迎親“游車河”的必經之路。連新路除了寄寓新人“心連心”外,更祝福新人新生活日日新。
中山二路,也是廣府傳統婚禮迎親“游車河”的必經之路。
游車河為何要走中山二路呢?歷史上中山二路曾叫百子路。據《兩廣鹽法志》記載,清乾隆七年間,廣州鹽商沈宏甫等人征得官方同意,在這一帶建有育嬰堂,人們便稱其門前的街道為百子路,旁邊小街為百子橫路。1948年2月,百子路更名為中山二路,唯剩百子橫路留存著往昔的痕跡,廣州眾多好意頭的路名中,百子橫路是當今唯一一條“添丁路”。
地方志專家周元崢介紹,越秀區帶有“福”字的地名有91處,如永福路、萬福路、福安街、福德巷、福豐里、福慶坊等;萬福路原為明、清時期廣州城南墻,民國初年,拆城墻建路,因萬福橋和萬福里而得名,路名蘊含著“一萬個福”,寓意無盡的吉祥美好。
地名中帶有“安”字的有64處,如安定里、安福里、安懷里、安吉坊、安樂園、安平里等。
地名中帶“興”字有69處,如興隆坊、興寧坊、興圣街、興賢坊等。
粵菜好意頭
“大吉大利”
(白切雞)
“紅皮赤壯“
(脆皮乳豬)
“笑哈哈”
(粵語中蝦和哈同音)
“百年好合”
(西芹百合蝦仁)
“黃金萬兩”
(炸饅頭)
“發財就手”
(生菜豬手)
“珠聯璧合”
(核桃蝦丸)
“鶴壽松齡”
(蟲草花膠燉鶴)
“王母蟠桃”
(石蛤片蟹黃炒核桃)
“福如東海”
(清蒸東星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