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的體育場歷史超過1400年 領風氣之先成近現代體育運動發源地之一 一代代廣東健兒頑強拼搏締造諸多第一
體育的基因深深刻在廣州的千年底蘊中。早在唐代,閱武堂便在此設立,開啟了逾千年的體育文化積淀。領風氣之先,20世紀初廣州率先舉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按照奧林匹克競賽規則舉辦的大型運動會,成為廣東近現代體育運動發源地。一代代廣東體育健兒在這片熱土上頑強拼搏,締造了諸多第一,書寫了無數輝煌篇章。
辦好運動會,提升一座城。從六運會到九運會,再到亞運會,廣州在一次次體育盛會的洗禮中實現了華麗蝶變,城市發展的澎湃動力由此激發。云山珠水之畔,全民健身之風盛行,體育已成為廣州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第十五屆全運會將在廣州盛大開幕。憑借體育盛會的契機,廣州開啟了新一輪的城市蛻變。體育,不僅是廣州的榮耀,更是這座城市蓬勃發展的不竭動力。
淵源千年
東較場可追溯至唐代 1906年首辦省運動會
在越秀區中山三路烈士陵園南側,毗鄰繁華的中華廣場,有一座低調而又古老的場所——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它在較場東路與較場西路之間靜靜矗立,此時正經歷著一場華麗的“蝶變”,工程車輛往來穿梭,從草坪到看臺都在進行改造。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于今年11月在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屆時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作為女子足球(U16)比賽的體育場館。
正在升級改造的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享有“千年體育場”的美譽,是迄今我國以傳統形式保存時間最長的唯一古體育場,有著1400多年悠久歷史,被譽為“嶺南體育文化的活化石”。“較場東路”“較場西路”之名無聲地訴說著這里曾是東較場的所在。東較場有史可考的歷史可追溯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最早見于文獻的名稱為“閱武堂”,是廣東人開展習武健身、武科舉、軍隊校閱和軍事體育訓練的場所。唐朝時期,鑒真東渡日本未果,暫居廣州,還曾應邀前往閱武堂觀看駐軍校閱。
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閱武堂更名為“演武場”;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更名為“東較場”。虎門銷煙后,林則徐在此組織官兵演練、檢閱軍隊,準備迎擊侵略軍。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武科舉,此地延續1200年的武科舉歷史結束。
東較場何去何從?作為近現代中西文化最早的交匯地之一,廣州領風氣之先,現代體育運動以不同的形式登陸這里。彼時,沙面建有全國最早的室內游泳池以及廣州最早的網球場。與此同時,有識之士紛紛興辦學堂,開設體育課,真光、培英、格致等書院還聘請有外籍體育教師,學校運動會也引入田徑項目。在這個背景下,1906年,東較場易名為“廣東省運動場”,舉辦了首屆“廣東省大運動會”。
1906年1月10日,廣東省的第一次運動會在此登場。場中央,人們用石灰劃出約300碼(274.32米)的不規范橢圓形跑道,場內設有跳高、跳遠兩個沙坑。司令臺是用竹竿搭建的竹棚,非常簡陋。參加競賽的學堂共有17間。比賽項目包括負重競走、二人三足走、徒手跳高、徒手跳遠、持竿跳高等。這次運動會沒有女運動員參加。當時廣州的冬天比較冷,男運動員穿著唐裝寬腳褲比賽,褲腳寬約50厘米,得用布條把褲腳綁扎起來。運動員有的穿布鞋,有的甚至光腳比賽。最終,嶺南中學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贏得繡有雙龍戲珠圖案的獎旗。
1906年,廣東省的第一次運動會在東較場舉行。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按照奧林匹克競賽規則舉辦的大型運動會,比清末舉辦的首屆全國運動會還早了4年,標志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在廣東乃至全國的萌芽。從1906年至1947年,廣東省共舉辦過15次運動會,其中有9次在這里舉辦。東較場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廣東近現代體育運動的發源地。
勇開先河
上山睇波 越秀山見證廣東足球風云
名將輩出 二沙島孕育全國體育人才
從東較場開始,更多現代體育在廣州發展、壯大。廣東體育勇開先河,創造了新中國競技體育的諸多輝煌: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陳鏡開、第一個世界冠軍容國團、第一個游泳世界紀錄創造者戚烈云;在廣州二沙島建立全國第一個運動訓練基地,培育了超過200個世界冠軍等。
越秀山體育場百年前見雛形 誕生中國首個游泳世界紀錄
從較場西路一路北上,來到應元路旁的大華街,道路漸陡,沿臺階而上,“越秀山體育場”牌坊映入眼簾。邁進大門,綠色的草坪、藍色的跑道和黃色的看臺交織成一幅多彩的畫卷。這就是歷經百年風雨、廣州人“上山睇波”的足球勝地——越秀山足球場。
清末,越秀山南麓有一片相對平整的小山谷,曾建有火藥庫存放彈藥。民國初年,小山谷被改造成一個略具規模的泥地足球場。1926年4月,第一屆廣州市轄學校運動會在此舉辦,10余所學校、1000余名學生參賽。那時的山坡上還沒有看臺,但熱情的觀眾慕名而來。
1950年,時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廣州市市長的葉劍英倡議,對越秀山足球場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改建。南方大學的八百多名師生組成一支“祖國建設大隊”率先進入工地,揮鋤挖土,平整土地。接著,廣州全市48個單位,1.7萬余人陸續加入,他們中有工人、學生、教師、干部和解放軍戰士等,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義務勞動大軍。他們克服了春季的陰雨連綿、夏季的暴雨滂沱,僅用6個月就完成了越秀山體育場一期工程。
1950年10月14日,越秀山下紅旗招展,人潮涌動。廣州第一屆人民體育運動大會在新建的越秀山體育場開幕,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全市運動會,廣州190個單位,1萬多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此后越秀山體育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東省第一支專業編制的足球隊“中南白隊”的訓練場,廣州逐步成為當時國內足球交流的中心。每有比賽,廣州萬人空巷,人們通宵達旦排隊買票,買不到票時就想方設法爬到四周的大樹上“遠眺”。越秀山成為歡樂的海洋,吶喊聲響徹整個城市。
越秀山體育場的足球運動員雕塑
郭沫若在此留下名句
當時,廣東足球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球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容志行。1971年5月,容志行隨廣東隊在越秀山體育場迎戰來訪的古巴隊,在落后一球的局勢中,容志行替補上場,一傳一射,一戰成名,幫助廣東隊2比1贏下了比賽。此后,他逐步成長為南派足球的領軍人物。1976年,在一次與香港隊的友誼賽中,容志行在一次拼搶中不慎小腿受傷,但他忍著劇痛,依然堅持打完比賽,并在賽后主動上前安慰對手,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這一幕,成了“志行風格”的最佳注腳。
省港杯足球賽的創立,是中國改革開放背景下發生的一件體育大事。1979年1月21日,首屆省港杯在廣州越秀山體育場打響了首回合比賽。至今,省港杯足球賽已舉辦了43屆,搭建起粵港兩地體育文化交流的橋梁。
越秀山體育場不僅有足球場,還有游泳場,同樣是廣州人夏天的歡樂回憶。早在民國時期,廣州城西的珠江畔已興起一批公眾游泳場,如1930年建成的西郊游泳場、1946年建成的海角紅樓。1932年,廣州市最早的長途游泳活動——第一屆渡江游泳賽在黃沙碼頭至石圍塘南華泳場舉行。當時廣州是游泳時尚最流行的城市,泳場的興起與泳裝的普及給廣州帶來了新風氣,它們不僅打破了一些傳統的思想觀念,更開啟了一扇通往現代文明的大門。
當時間的指針來到1952年,越秀山游泳場建成后,廣州有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泳池之一,郭沫若參觀后留下名句:“學就屠龍游大海,競能刺鶚舞長空。”這里成了冠軍的搖籃。1957年5月1日,戚烈云在越秀山游泳場以1分11.06秒的成績打破了男子100米蛙泳的世界紀錄,成為中國第一個游泳世界紀錄的創造者。1978年,中國第一個“跳水皇后”陳肖霞從這里走向世界;廣州第一位奧運跳水冠軍楊景輝、游泳名將甄迎娟、水球名將陳偉漢等也都曾在這里訓練……越秀山游泳場見證了廣東體育的輝煌,也承載著幾代廣州人的美好回憶。
1月15日,升級改造后的越秀山體育場迎來了它的首秀。
全國第一個運動訓練基地 二沙島成體育人才搖籃
珠江蜿蜒穿城,二沙島宛如一塊翡翠鑲嵌在珠江中。20世紀50年代中期,二沙島建起了一座體育訓練基地,對廣東體育產生深遠影響。從二沙島大通路轉入廣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或古典或現代的建筑錯落其間,“人生能有幾回搏”的標語墻,高達10米的二沙島露天跳臺都在告訴來人,這里藏龍臥虎,諸多世界冠軍曾在這里揮灑汗水。
被稱為“體育人才搖籃”的廣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
廣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人生能有幾回搏”標語
1956年,新中國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奧運會選拔賽,計劃組建代表團征戰第十六屆墨爾本奧運會。考慮到廣州與墨爾本奧運會賽時氣候相近,廣州二沙島建立起全國第一個運動訓練基地,運動員在此展開集訓,以提前適應氣候。當時基地建成了符合國際標準的田徑、足球兩用場地兩個,室內綜合訓練館三個,可供籃球、排球、體操等項目使用,以及室外籃球、排球、網球等場地,并設有運動員宿舍兩幢,體育醫療所、運動員水上餐廳各一座,可進行20多個項目的訓練活動。
“當時全國各地,包括港澳地區的運動員齊聚廣州,其他一些國家的運動員也來了。”今年80多歲的董良田曾是廣東足球隊的運動員,他長期主持廣東體育工作,對廣東體育的威水史如數家珍。他回憶,二沙島訓練基地最初被命名為“廣州國際體育俱樂部”。
雖然中國代表團未能如期出發前往墨爾本,但這個體育基地成為廣東體育的巨大財富,其中就包括1956年建成的跳水臺,這個露天跳臺有4層,1米、3米板和3米、5米、7.5米、10米臺一應俱全。1964年上映的體育故事片《女跳水隊員》里的大量場景,就是在這里拍攝的,臺下一行紅色標語“只爭朝夕,不負韶華”,至今仍是二沙體育精神的象征。
廣東健兒吃苦善戰碩果累累
二沙體育訓練中心走出了新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陳鏡開。1956年,21歲的陳鏡開在上海舉行的中蘇舉重友誼賽上,一舉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56公斤級挺舉世界紀錄。在他的舉重生涯中,共9次打破世界紀錄。而金牌的背后是難以想象的傷痛。董良田回憶道,陳鏡開曾經練到骨裂,但他采用中醫針灸、按摩的方法治療,沒有放棄一天訓練。退役后,陳鏡開轉任中國舉重隊教練。他的親弟弟陳滿林、侄子陳偉強相繼接過接力棒,先后成為舉重冠軍。叔侄三人共打破世界舉重紀錄15次,被稱為“陳氏三杰”。
像“陳氏三杰”這樣的廣東籍運動員還有很多,他們特別能吃苦。董良田清楚記得,廣東跳水運動員訓練強度特別大,一天3練甚至4練。很多運動員訓練完后累到只能手腳并用才能爬上二樓。1985年之前,運動員都在室外露天跳水池中訓練,所以到了賽場上,廣東運動員很好認,皮膚特別黑,腿特別粗,這些都是艱苦訓練留下的痕跡。
1959年9月,新中國首屆全運會召開,廣東體育代表團共獲得31金26銀25銅,廣東跳水隊獲得男、女團體冠軍,梁伯熙、黎振德包攬男子跳臺和跳板冠亞軍,梁秀英領銜的廣東女隊包攬跳臺前三名以及跳板亞軍和季軍。值得一提的是,鐘南山院士也參加了那一屆全運會的跨欄比賽。
廣東籍的運動員還特別能戰斗。董良田回憶,出生于香港的容國團回到內地時,人比較瘦。當時,國家參照空軍標準為運動員提供營養保障。在一次體育工作者誓師大會上,容國團曾說:“我要在三年內,拿下世乒賽男單冠軍。”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乒乓球訓練中,日夜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1959年4月5日,在多特蒙德舉行的第25屆世乒賽上,容國團獲得男子單打世界冠軍,成為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他的名言“人生能有幾回搏”成為二沙基地運動員的座右銘,激勵著無數后來人。
二沙島基地誕生了眾多中國體育的第一。截至2024年,這里產生奧運冠軍31個,世界冠軍超過200個。從這里走出的健兒共打破世界紀錄和獲世界冠軍1000多項次。這里被人稱為廣東的“體育人才搖籃”。蘇炳添從這里跑向世界賽場,全紅嬋從這里跳向奧運巔峰。
盛會華章
六運九運與亞運 三次盛會城蝶變
1987年11月20日,天河體育中心歡聲雷動,開幕式上演出了由1.4萬人參演的大型團體操《凌云志》,廣東運動員、世界跳水冠軍譚良德點燃大會火炬。四面八方的群眾涌進天河體育中心,共同見證六運會開幕式。
六運會開幕式在廣州天河體育場舉行。
改革開放以來,六運會、九運會、亞運會先后落戶廣州,新的體育理念、新的運營方式在此萌芽,助力城市發展跨越一個又一個臺階。
六運會為承辦大型賽事打下基礎
第一到第五屆全運會均在北京或上海舉辦,六運會是首次由一個省來承辦。為辦好這次體育盛會,廣州在城市東郊劃出52萬平方米的用地興建天河體育中心,作為六運會的主會場。中國工程設計大師郭明卓彼時40多歲,于1984年承擔了天河體育中心的設計任務。
修建天河體育中心,廣州運用了新理念。當時國內的體育場建筑方法與普通住宅差不多,缺乏體育建筑的個性。在前輩鼓勵下,郭明卓與團隊不再墨守成規,而是吸收國外體育建筑新理念,利用大空間、大跨度、大墻面、大懸挑等要素做出大動作,展現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的個性和魅力。如屋頂,采用126米的跨度結構,視覺上給人極強的力量沖擊感。另一方面,將主體育場及體育館的二層休息廊設計成一個敞開的休息廊或平臺,而不是封閉式空間。這種設計,符合廣州炎熱的氣候條件,節省了空調和維護成本,而且建筑還有嶺南特色。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臨六運會開幕式,盛贊天河體育中心“代表了中國最新最高水平的體育建筑”。這次成功舉辦全運會的經歷為廣州打下了承辦大型賽事的基礎。
首次把商業機制引進體育競賽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首次進行市場開發,奧運經濟從此誕生。當時前往洛杉磯觀摩的廣東六運會籌備團隊從中獲得啟示,決定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市場開發來籌辦全運會。1984年10月,第六屆全運會服務總公司成立,該公司旨在為六運會籌集資金和提供各項服務工作。為一屆全運會的舉辦而專門成立服務總公司,這在中國體育史上還是第一次。
六運會通過創新性地發行“中國第六屆運動會體育基金獎券”,與國內外企業簽訂關于使用六運會會徽、吉祥物專用權和認刊廣告的合同,制作、出售紀念品,組織生產帶會徽、吉祥物的旅游鞋、運動服裝等,加上銷售其他商品以及開展全運會旅游業務等,最終共籌得資金6000萬元,是目標金額的兩倍。六運會是廣東第一次嘗試把商業機制引進體育競賽,商業機制給六運會帶來了更多的資金支持,為中國體育競賽的市場開發模式探索出新路徑,標志著中國體育產業化的重要一步。
“東進”“南拓”,“以賽帶城”助發展
六運會后,天河區迅速發展,商務中心、新式住宅小區拔地而起,一望無際的農田上建起了氣勢恢宏的火車東站,此后的十數年間,中信廣場、天河城等商業中心相繼落成,形成大型商圈。
可以說,六運會推動廣州城市第一次大規模“東進”,2001年,九運會奧體中心帶動了廣州第二次“東進”,而到了2010年第16屆亞運會,廣州“以賽帶城”建成近3平方公里的亞運城,成為“南拓”的重要推動力。
九運會開幕式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場舉行。
正在升級改造的廣東奧體中心
2024年巴黎奧運會開幕式,是奧運會歷史上首次不在體育場內舉辦的開幕慶典。各國參賽選手乘坐游船在塞納河上參加水上開幕式。其實早在14年前,廣州亞運會就把開幕式設在珠江,主會場位于海心沙島上。讓國際大型體育賽事開幕式從封閉的體育場走向開放的空間,這是廣州亞運會的首創。
當晚,45艘代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花船在珠江上依次駛出,流光溢彩,串聯起廣州豐厚綿延的文化歷史。從珠江廣州段西水域白鵝潭出發,經人民橋—解放橋—海珠橋—江灣大橋—海印橋—廣州大橋,最后至海心沙開幕式表演核心水域,綿延9.3公里。廣州亞運會開幕式以其獨特的創新設計、震撼的藝術表演和全民參與的熱烈氛圍,成為亞洲體育史上的一次難忘盛事,也成為當時亞洲各國了解廣東的重要窗口。
廣州亞運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形象,亞洲風采,嶺南特色”。廣州的國際顯示度、影響力、吸引力得到質的躍升。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網絡(GaWC)發布的世界城市名冊顯示:2010年~2024年,廣州從榜單第67名躍升至第22名。
站在天河體育中心場地上,總讓人感慨萬千。三十多年前,這里還是郊外,有廢棄的機場、種著菜的農田。而如今,這里是廣州的繁華所在,廣州東站以南,中信廣場與周邊的高樓大廈圍成一圈,拱衛著氣勢磅礴的天河體育中心。南邊,天河城、中環廣場、萬菱匯、太古匯等構成了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天河商圈。再往南,花城廣場與珠江新城的寫字樓鱗次櫛比,與東塔、西塔、海心沙亞運公園、廣州塔遙相呼應。六運會助力天河崛起、九運會帶動城市東進、亞運會煥彩廣州的國際舞臺,每一場體育盛會都是托舉廣州轉型發展、向上突破的重大機遇。
俯瞰當時剛剛落成的天河體育中心全貌。天河體育中心工程包括運動場、體育館、游泳館。
觀看比賽,健身鍛煉,聽演唱會,天河體育中心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全民健身
今朝喜迎十五運
幸福廣州譜華章
廣州體育運動群眾基礎深厚
廣州氣候溫暖濕潤,植物四季常綠,山海資源豐富,無論是進行戶外運動還是室內運動,都非常適合。上千年的體育基因深深浸潤在了廣州人的骨髓里,醒獅、南拳、龍舟、足球等項目在廣州皆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有人調侃,比廣州天氣更熱的一定是廣州的運動熱。游泳場水花飛躍、籃球場球來球往、乒乓球桌對攻激烈、足球場奔跑攻防……這是天河體育中心每天上演的火爆場景。“這里足球場、籃球場常年有人,得長期預訂才行。”刁翼飛是一支業余足球隊的隊長,每周三晚上,他都會到體育東足球場踢球,至今已堅持近10年。他說,在廣州足球場預訂十分火爆,為了踢球,隊員們踢過30多個不同的足球場,但大家都樂此不疲。2024年,天河體育中心惠民開放進場518萬人次。而這僅僅是這個運動之城的一個縮影。
在廣州,無論在體育場館、大小公園,還是在社區和街道角落,體育設施隨處可見。男女老少在這里揮灑汗水,享受運動樂趣。廣州市民在運動鍛煉上亦毫不吝嗇。數據顯示,2023年廣州市城鄉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623.85億元,人均體育消費3331.7元。
1月13日晚,海心沙為十五運會開幕式倒計時300天亮出字幕。
十五運會帶來更多運動空間
今年11月9日,由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的十五運會將在廣州盛大開幕。即將第三次迎來全運會的廣州,將書寫“老城市”的“新故事”,向著“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彰顯一座城、幸福一座城”的目標奮勇前進。
一流的體育盛會需要一流的體育場館支撐。當下,廣州人對承載過無數人城市記憶的體育場館進行綠色、低碳、智慧、無障礙的升級改造。
越秀山體育場已率先完成改造。在本次十五運會中,它將作為女子足球(U16)小組賽的比賽場館。改造后的越秀山體育場保留了百年韻味,改造工程秉持“修舊如舊”,以歷史照片為參考,還原門樓建筑的歷史空間特點。在精準控制預算的前提下,重點升級草坪、燈光、LED大屏、場地擴聲等體育工藝設施,既滿足專業比賽的要求,同時提升觀眾觀賽的直觀感受。此外,還增添了未來科技元素。越秀山體育場跑道的周邊增設了智慧健身系統,賽后將對市民免費開放。屆時,在場鍛煉的市民無須佩戴任何設備,就可以查看自己的運動距離、時間、消耗熱量等數據,享受科技賦能的健身樂趣。
備受關注的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改造項目計劃3月30日整體完工。全新的奧體中心將以十五運會主場館的身份亮相,為田徑、跳水、水球賽事提供保障。此次改造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領銜設計。改造既是對歷史的延續,也是對未來的展望。改造后,奧體中心罩棚形成“飄帶飛揚”、花瓣狀看臺形成“木棉盛放”、水平挑檐形成“灣區浪涌”、廣場景觀形成“珠水婉轉”,體現大灣區氣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羅建河介紹,本次場館改造為群眾留出了活動空間,能夠實現“賽時賽后都有用”的功能。場館二層增加了平臺,“在方便避雨的同時給喜歡運動的朋友預留了跑道,在盛會之后這些設施都將對外開放,成為適應嶺南氣候的開放式全民健身活動空間。”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在十五運會中將作為女子足球(U16)比賽的體育場館。除了對場館體育設施的升級改造,還將在北側增設廣東省體育博物館,作為展示廣東和粵港澳大灣區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窗口。既讓老廣州市民回憶場館過去的輝煌歷史,也讓新廣州市民體驗到老場館煥發新活力。
可以預見,十五運會后廣州市民將獲得更多參與體育運動的空間和條件,當一個城市全民健身的氛圍越來越濃,這座城市必然是幸福之城,溫暖之城,活力之城。
我們翹首以待,十五運會在廣州盛大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