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廠的孩子”共話甜蜜記憶
位于廣州市番禺區的市頭糖廠始建于1934年,是我國第一家大型機械化糖廠,承載著幾代糖廠人的“甜蜜記憶”。
重聚首
280余名老職工從各地趕來
近日,正值市頭糖廠建廠九十周年,老職工們自發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糖城情懷”見面會,280余名“糖廠的孩子”歡聚一堂,共憶往昔。
活動當天,不少老職工已是兩鬢斑白、步履蹣跚。他們或是相互攙扶、緊緊相擁;或是圍坐在一起,暢談舊時記憶,并掏出手機交換聯系方式,一舉一動無不訴說著對彼此的牽掛。
“去年10月,我正式發起聚會,來電一個接一個。”本次活動籌辦者、原市頭糖廠團委書記蔣炎強說,一位姓甄的老同事曾是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后被分配到市頭糖廠工作,沒幾年又被調到南沙的梅山糖廠支援建設。“這一次聚會,讓整整‘失聯’了42年的我們再次相見。”
活動中,工友們一同觀看了記錄市頭糖廠歷史的影像短片。一張張業已斑駁的老照片勾勒出一段段動人往事,讓老職工們仿佛回到了青春時代。那時的他們朝氣蓬勃,攜手推動市頭糖廠發展壯大。憶起那些美好瞬間,不少老人潸然淚下。
現年65歲的何澤賢曾任糖廠制糖車間工段長,看著眼前熟悉的情景,他激動地說:“糖廠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母親’,我們在這里出生、讀書、長大,也在這里工作、安家、生活。如今市頭糖廠迎來90歲生日,我們這一代‘糖廠的孩子’也已經老了,但從沒忘記當年在糖廠揮灑的青春與汗水。”
這一次聚會喚醒了老職工心中的“糖廠記憶”。“80后”阿偉說,他從記事起,生活就被一股股片糖的味道包圍,童年記憶充滿了甜味。
老職工珍姨在市頭糖廠出生和長大。“小時候,每當放假,小伙伴們就會一起去車間里玩,長大后就成了工友。”珍姨說,“當時廠里小賣部、菜市場、銀行、書店、戲院等一應俱全。我們廠里有一個氣派的大會堂,廠里定期請一些廣州知名的大老倌前來‘做大戲’……”回憶起往昔,珍姨滔滔不絕。
蔣炎強表示,對自己來說,市頭糖廠是廠,也是家。讀完高中后,他就進了糖廠工作。2000年,糖廠經營舉步維艱,39歲的他決定離開,2005年市頭糖廠關閉。“企業雖然關閉了,但是這里的老廠區、宿舍區還在,一些老職工仍在這里生活。”
聚會臨近結束的時候,各車間、工段的工友們紛紛合影留念。已是93歲高齡的陳英海老人曾任糖廠辦公室主任。他說:“我與糖廠差不多同齡,我希望我們能一起走過下一個十年,在廠子建成百年的那一天,再拍一張合影。”
威水史
市頭糖廠曾創造“多項第一”
據了解,市頭糖廠曾在中國制糖史上創造了多項“第一”。
1934年5月破土動工興建,同年12月10日,市頭糖廠正式投產,我國第一家大型機械化糖廠從此誕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市頭糖廠得到重建,1954年改為國營市頭糖廠。
蔣炎強介紹說,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農產品和食糖市場的開放,蔗價上漲,糖價下降。1996年,市頭糖廠告別了甘蔗制糖業,僅保留煉原糖生產白砂糖和食用酒精的生產。2005年,市頭糖廠關閉。2017年糖廠(生產車間片區)正式拆毀,2018年1月12日,市頭糖廠三根煙囪爆破拆毀,標志著市頭糖廠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傳承
打造“糖廠記憶環” 留住獨有的甜蜜
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市頭糖廠早期宿舍群,是廣州少有的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工作住宅區。這些樓棟由于外墻被統一粉刷為明黃色,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小黃樓”。
市頭糖廠早期宿舍群。
據介紹,當年,“小黃樓”分甲、乙、丙三種,按工齡分配,甲種住宅戶型面積約35平方米,二房一廳,分配給家庭成員較多的家庭;乙種住宅戶型面積為30平方米,一房一廳,分配給普通工人家庭;丙種住宅原戶型面積為25平方米,后期加建了廚廁部分,面積增加至36平方米。“當時廠里為方便女職工照顧家庭和上班,套房只分給女職工,男職工是沒有這項福利的,一般只能住單身宿舍,所以當時糖廠的女職工是非常受歡迎的。”糖廠老職工林女士告訴記者。
2023年3月,市頭糖廠早期宿舍群入圍廣州市第七批歷史建筑。同年7月,糖廠舊址所在地永大片區規劃通過審批,計劃在此建設永大新城,并對市頭糖廠職工宿舍群、酒精車間進行活化利用,打造具有歷史特色的“糖廠記憶環”。
“我們在這個地方長大,看著糖廠的興衰更替,如今有了這個規劃,不知有多高興,我們這些老人都盼望能看到這個片區再續輝煌的一天。”老工友們說。
“我們希望在保存好現有歷史建筑的前提下,能夠在糖廠原址打造一座歷史展館,多方面搜集歷史資料,呈現糖廠的輝煌歷史與發展變遷。”蔣炎強說,以后,他們再回到糖廠舊址,就可以在展館里向孫輩講述糖廠的故事。
老照片定格下“糖廠的孩子”的青春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