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羊傳說晉代以前或已出現 既是浪漫神話又包含豐富歷史 在時光長河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
古老而又現代的廣州,流傳著五羊的傳說:相傳2800多年前的西周周夷王時期,有五位仙人騎著口銜谷穗的五只羊飛臨廣州,把谷穗贈給廣州人,祝愿廣州永無饑荒,言畢仙人騰空而去,羊化為石,守護著這片土地。五羊傳說是嶺南地區產生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口頭文學。千年之前,廣州人就建造了五仙觀祭祀五仙,這座城市也以羊城、穗城之名聞于世。
五羊傳說看似是神話故事,虛無縹緲,但卻是對歷史現實的映照,既反映了古代某些史實,又是一種文化積淀,蘊含著南北民族融合和廣州城市發展的歷史。2007年,五羊傳說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越秀公園的五羊石像。
秦漢時期·民族融合史實 融入美麗傳說
五仙觀被譽“廣州祖廟” “五羊”元素遍全城
從解放路右轉進入惠福西路,走上兩三百米,就到了五仙觀。它被譽為“廣州祖廟”,承載著羊城起源的傳說。身處高樓林立之間的五仙觀,乍一看并不起眼。不過,在數百乃至上千年前,這里曾是廣州的人文高地,文人墨客絡繹不絕,還在明清時期兩度入選“羊城八景”。越秀區博物館工作人員廖雪芹說,五仙觀因五羊傳說而建,歷史上的五仙觀規模宏大,有照壁、牌坊、山門、中殿、后殿,兩側還有東西齋房等,如今僅存頭門、后殿和東西齋房部分舊建筑,頭門“五仙古觀”四個大字,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文淵閣大學士、兩廣總督瑞麟所題。
生活在廣州,“五仙”“五羊”元素隨處可見。除了古老的五仙觀,越秀公園里有一座五羊石像。五羊姿態各異,自落成之日起就成為廣州城市的標志。位于珠江畔海珠廣場西側的廣州華僑博物館所在地,在清代曾有“五仙門”,與“五羊”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就連廣州地鐵標志也像一對羊角,既體現了羊城的特征,也蘊含了美好寓意。
五仙觀舊影(“坡山仙境”)。
從古至今,五仙觀在廣州人心中頗有分量。
五仙觀有“廣州祖廟”之美譽。
神奇之“羊”:或由“黃狗取稻”演化而來
追溯歷史就會發現,我國養羊的歷史十分悠久,傳說伏羲氏就開始教民眾飼養家畜,但包括廣州在內的嶺南地區并不盛產羊,即使到了清初,兩廣地區依然少羊,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說:“少羊而多魚。邊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那么,為何羊偏偏成了傳說的主角呢?
有一種說法認為,豬和羊都是人類早期馴化的家禽,不過,廣州先民在南遷的過程中選擇了攜帶羊而不是豬。因為羊行動快、繁殖力強、適應力也強,有著較高的經濟價值,這便給廣州帶來了羊的傳說。另一種更為有趣的說法則認為,五羊傳說中的“羊”,其原型可能是嶺南人非常喜愛的狗。
在嶺南的百越諸族中,不少部落以狗為圖騰。早期生活在雷州一帶的百越部落更是將狗視為“守護神”和“吉祥物”,雕刻石像加以供奉,俗稱“雷州石狗”。至今當地人還喜歡昵稱小孩為“昵狗”等。因此,嶺南地區流傳著不少關于狗的神話傳說。其中,“黃狗送稻”便是其中之一,大意是很久以前,一只黃狗在天上的仙田里打滾,身上沾了稻穗,返回后,將谷穗帶給了人間。
“黃狗取稻”又是如何變成“五羊取稻”的呢?有一種說法與楚越文化的交融息息相關。古代楚人主要生活在今湖北、湖南一帶,春秋戰國時期,今嶺南大部分地區屬楚地。隨著楚人與越人交往的日益頻繁,嶺南的“黃狗送稻”故事逐漸傳到了嶺北楚地。在傳播的過程中,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狗”變成了“羊”,“黃”變成了“五”,于是嶺南版的“黃狗取稻”也就演變成了楚版的“五羊取稻”。
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嶺南后,楚人開始大規模南遷至今珠三角一帶。當時,這里還是大片水域,陸地瀕海臨河,當地人以捕撈、漁獵為生。楚人移民至此后,開荒種稻,向當地越人傳授種稻的經驗。就在這樣的民族融合中,“五羊取稻”在廣州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并逐漸演變成后來的五羊傳說。雖然這也只是五羊傳說的一個版本,但何嘗不是秦漢前后嶺南與中原文化融合的生動寫照?
神秘之“五”:多種說法折射古人“重五”
五羊傳說成為廣州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2007年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然而,羊為何以“五”為限?讓人遐想,引人深思。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許多細節已難以追尋,但眾多解讀中,五部落之說讓人耳目一新。民族學家徐松石認為,遠古時期,嶺南生活著五個部落,分別穿五色服飾。這五個部落的代表到廣州進貢糧食,后來被神化為“五羊”“五仙”銜禾穗至廣州。
先秦時期,嶺南地區生活著眾多民族,俗稱百越族,后來聚合成五個身著不同顏色服裝的部落。其中,白色部落規模最大,又稱白佬、白僚。學者何浩深說,粵語之所以叫“白話”,或與白色越人部落有關。黃衣部落主要分布在今廣西平南至珠江三角洲一帶。徐松石在《泰族僮族粵族考》中說,漢朝的“廣信”、三國的“廣州”都是根據古黃族土音而來。黑衣部落主要生活在廣西合浦、玉林和桂林一帶。今天的壯族就有一支以黑衣為美的黑衣壯。紅衣部落曾遍布嶺南,后來多移民至東南亞,如今部分東南亞國家的傳統服飾中還有“紅衣”服飾。今天兩廣地區帶有寧、零、靈、凌等字的地名,可能是古越人紅衣部落的居住地。花衣部落后裔主要生活在今云南省東部。可以想象一下,遠古時期的嶺南大地,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這里生活著五個身著不同顏色服飾的部落,各自代表著一種獨特的文化。有一天,這五個部落的代表帶著豐收的喜悅來到廣州。當他們的身影出現在城頭時,化身為五仙,騎著五只口銜禾穗的仙羊,為廣州帶來了吉祥和豐收,這樣的傳說多么浪漫。
五部落之說不僅富有神話色彩,更蘊含著深刻的寓意。此外,有“五”源于五行之說,也有紀念南越國五君王之說,學界難有定論,但都是古代中國“強五”觀念的體現。在古代中國,人們特別重視“五”這個數字,五方、五行、五更、五香、五帝、五色、五德……不僅構成了古代中國的文化體系,還體現了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代表著一種完美與和諧。五羊傳說中的“五”,正是這種文化觀念的縮影。
廣州市越秀區博物館副館長陳秋霞說,五羊傳說不只是一則神話,它更是各個歷史時期嶺南地區人民生活畫面以及思想情感的多重投射,置于不同的歷史語境下,可看到歷史記憶在傳說表述中被意象化、復雜化的過程,而其內核依然被真實的歷史所包裹。廣州農講所舊址紀念館副館長吳石堅也說,五羊傳說是對古代南北民族融合與廣州建城史的生動描述。
唐宋時期·五羊變五仙 廣州稱羊城
五羊傳說的記載早期可見于晉人的《廣州記》。彼時的故事中沒有仙,亦沒有神,僅有被視為祥瑞象征的“羊”與“谷”。通常來說,傳說在書面記錄之前就已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在特定區域內流傳,因此五羊傳說可能在晉代以前就已在民間流傳。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道教的發展,五羊傳說中逐漸出現了仙人情節,唐宋時期傳說主角完成了由“五羊”到“五仙”的轉化。
道教文化添“仙人” 唐宋詩詞見“羊城”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頻繁,道家文化流行,修道成了人們的精神寄托。而此時的廣州安寧和平,特別是晉代滕修主政廣州時,此地豐盛康樂,滕修也深受百姓愛戴,史稱“修宿有威惠,為嶺表所伏”。在廣州出土的晉代古磚上刻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廣州,平且康”的字樣。當時,整個家族、整個村子的村民在“太公”(族長、村長)帶領下,離開中原,長途跋涉南下廣州的情形并不少見。道士煉丹家葛洪便是這一時期南下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精通醫藥,儒道雙修,在廣州結識了南海太守鮑靚,一見如故。葛洪與鮑靚的女兒鮑姑結為夫婦,在廣州修行與行醫,將煉丹修道與治病救人熔為一爐。
廣州人對道教文化的認知逐漸加深,修煉成仙成了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在這一背景下,原本樸素的五羊傳說開始植入“仙人”情節,成了“五仙乘羊贈穗”。南北朝時期的沈懷遠曾為南朝宋官員,也信奉道教,在廣州任職后,撰寫《南越志》,備受推崇。在他的筆下,五羊傳說也有了一股“仙氣”,“昔有五仙牽五色羊至此”之句,是迄今為止首次以“五仙”對應“五羊”的史志記載。此時,五羊傳說既成了當時道教文化盛行的寫照,也成了中原文化南下的歷史縮影。
唐宋時期,道教文化更為盛行,五羊傳說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人們對這一充滿美好祝愿的城市起源之說頗具認同感,廣州的羊城之名也從諸多城名中脫穎而出,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城市別名。
唐宋時期,詩文、筆記、雜史中屢見“五羊城”“羊城”的記載。唐開元年間,劉巨鱗任南海太守,治理有方,城市繁榮,一柴姓司戶南下投奔劉太守。柴司戶臨行時,曾在嶺南生活過的好友高適依依不舍,遂即作詩“海對羊城闊,山連象郡高”相送。中唐殷堯藩在送劉禹錫南下連州時說:“遐荒迢遞五羊城,歸興濃消客里情。”晚唐詩人皮日休送李明府到嶺南時也說:“五羊城在蜃樓邊,墨綬垂腰正少年。”詩人們對這座城市的熱愛與向往溢于言表。
北宋已有五仙觀 明代遷建至坡山
為了祭拜五羊、五仙,廣州人還專門修建了五仙觀。關于五仙觀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于北宋初期。它早期名叫五仙祠,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張勱所撰的《廣州重修五仙祠記》明確將五仙觀的修建歸因于五羊傳說:“初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莖六出,乘羊而至。仙人之服,與羊各異,色如五方。既遺穗與廣人,仙忽飛升而去,羊留化為石。廣人因即其地為祠之,今祠地是也。”
此后,五仙觀至少四度遷建。明洪武十年(1377年),五仙觀遷建于現址(今惠福西路)。古時坡山就位于今惠福西路一帶。2000多年前,這座隆起的小山崗曾是一個半島,與東面的番山、禺山相望。流經廣州城的珠江寬逾2000米,北岸就在坡山,山腳有渡口,后人稱“坡山古渡”。五仙觀整體建筑依山而建。興盛時,觀內殿堂多達十數處,有五仙祠、文昌閣、洪圣殿、穗石亭等,堪稱巍峨壯麗。
如今的五仙觀殿內存有一尊巨大的五仙石像,手持谷穗的少者居中,手拿黍、稷的老者分居兩旁。在古人提倡長幼有序的背景下,為何會有這樣的排序呢?
相傳,在最早雕刻五仙石像時,工匠是按老者居中、少者侍立一旁的秩序雕塑的,但雕完之后,雕像怎么也立不起來。一天,工匠突然夢到一位老者,老者說越秀山下有一能工巧匠可以解決。第二天,工匠就來到越秀山,但并沒有找到那位能工巧匠,而是遇到手持五谷的老少五人。他們正以手中的谷物長勢來安排座次,誰贏誰居中位。一炷香的工夫,少年所持的稻穗竟一莖六出,結出黃澄澄的谷穗,其他人心服口服,甘拜下風。少年因此被擁于中間,大家相視而笑,眨眼間不見蹤影。工匠恍然大悟,趕緊回到工地,將持稻的少年像居中,老者居左右,雕好的塑像果然就沒有再倒下了。有學者說,這個傳說也是廣州人尊重實力、不慕虛榮的寫照。
五仙觀內的“五仙”雕像。
當時,五仙觀向所有人開放,每逢重大節日,很多人都會來到五仙觀,祈求五谷豐登、社會安定。如今,在廣州人心目中,五仙觀就是將五羊傳說具象化的建筑集群,猶如“羊城祖廟”。
明清時期·五仙添祝福 融入城建中
五羊傳說經久不衰,并漸漸融入城市建設與社會生活。明清時期,五羊傳說的世俗化傾向更為明顯,開始突出五仙惠澤百姓的功能。人們進而將五仙視為五谷之神,將奉祀五仙與祈年重谷之俗結合了起來。五仙觀更成了文人墨客的打卡勝地,孫蕡、湛若水、屈大均等文人墨客紛紛來此,或吟勝景,或詠心志,或嘆別情,既為五羊傳說增彩,又為廣州增添人文底蘊,更記錄了當時的社會風情。
孫蕡首書“五仙”祝福 屈大均集傳說之大成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名列嶺南詩派“南園五先生”之首的孫蕡到五仙觀游賞后,寫下《五仙觀記》:“五仙觀在廣城藩治西側,按郡志,始建城時,五仙騎羊臨之,持穗祝曰,愿此阛阓永無荒饑之虞。”孫蕡不僅將五羊傳說的發生時間置于“始城建時”,還首次寫上了“永無荒饑”的祝福之語。此后,明成化年間的《南海雜詠》、清初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以及清代《重修五仙觀碑記》等,都沿用了這一內容。
屈大均也為傳說增添了不少情節,對后世的影響最為深遠,被視為歷代五羊傳說的集大成者。他說:“周夷王時,南海有五仙人,衣各一色,所騎羊亦各一色,來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莖六出,留與州人。且祝曰:‘愿此阛阓,永無荒饑。’言畢騰空而去,羊化為石。今坡山有五仙觀,祀五仙人。少者居中持粳稻,老者居左右持黍稷,皆古衣冠,像下有石羊五。”嶺南文化專家陳澤泓說,五羊傳說的故事被不斷加工,發生時間越來越往前推。清初屈大均將故事推至2800多年前的西周周夷王時期。這一變化契合了明清時期對歷史地理的重視,理學、托古崇古等風氣也放大了五羊傳說的傳奇色彩。
不過,在陳秋霞看來,一方面明清時期的五羊傳說更有神話色彩,另一方面“永無荒饑”的祝愿也映照了歷史現實。學者鄧云特在《中國救荒史》中說,明清時期,中國農業受災的次數和程度遠超過去。其中,明代中國農業受災達1011次,清朝更是達到1121次,超過以前任何朝代。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僅就澇災而言,宋代發生的頻率為22.8年/次,元代為5.9年/次,到了明代,大約每1.3年就暴發一次。再加上旱災、蟲災等災害,糧食減產,米價飆升,人們祈求“永無荒饑”的愿望自然更為強烈。
“重仙”漸變為“重谷” 祈求除災濟世惠民
這一時期的五羊傳說不再側重于祥瑞之意,轉而強調禳除災禍、濟世惠民,內涵從“重仙”變為“重谷”。人們的祭禮也從祈求長生不老向祈求谷物豐熟轉變。五仙觀也由此成了“谷神廟”,每年“谷日”這一天,五仙觀人頭攢動,人們拿著香燭、五谷雜糧等來到“五谷神”像前祭拜,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五仙觀內更是香火旺盛,并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之美名,先后入選明清“羊城八景”。
五羊傳說也融入了城市建設。1369年,廣州設置五羊驛,位于今清水濠街。1565年,廣州城南加筑外城,將五羊驛劃在新城之內,臨近的城門取名“五羊門”,清朝時改稱“五仙門”。
民國時期,五羊傳說的文化意義更為濃厚。20世紀初,廣州拆城墻擴馬路時,“五仙觀”被認為是羊城福祉,鄰近新筑的馬路便命名為“惠福路”。1925年,廣州市首個市徽的圖案也以五羊、禾穗為主要元素。著名建筑師呂彥直在設計廣州中山紀念堂和中山紀念碑時,在圓柱、護欄、木門等建筑構件上布滿羊、穗元素,傳承了五羊傳說的文化內涵。陳濟棠主政廣東時,還發行了包含五羊、稻穗元素的“五羊銅幣”,這是我國近代僅有的以羊為圖案的流通銅幣。
古跡破繭化蝶 傳承歲月之歌
在長期不斷重復、衍化的過程中,五羊傳說逐漸濃縮為廣州人的集體記憶,成為廣州城市文化構建的重要元素。矗立在越秀公園里的五羊石像高達11米,五只石羊神態各異,老羊昂首遠眺,口銜谷穗,寓意豐收與希望,其余四羊環列四周,小羊跪乳,母羊回首,栩栩如生。站在這里眺望,鎮海樓、孫中山紀念碑以及遠處的現代高樓,勾勒出一幅古今同框的美麗畫卷。
越秀山修五羊石像 城市東擴建五羊新城
20世紀50年代,時任廣州市市長朱光提出,要圍繞“五羊化石”的傳說,創作一個能代表廣州形象的雕塑,就像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一樣。朱光提出這個構想后,社會反響熱烈,共收集了700多個方案,其中廣州雕塑院藝術家陳本宗創作的《跪奶之恩》和孔繁偉創作的《友誼、愛情》入選。朱光覺得,將兩個造型結合起來,效果會更好,并提議加一只“領頭羊”。為了讓創作出來的“羊”更活靈活現,尹積昌、陳本宗和孔繁偉等親自到華南農業大學農場體驗生活,還從牧場帶回了一只羊,研究其身體結構。最后,雕刻藝術家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用130塊花崗石創作了五羊石像。五羊石像落成時,朱光賦詞一首:“廣州好,城古越千年,飽閱滄桑消劫燼,緬懷締造接前賢,山立五羊仙。”
從此,五羊石像成了廣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象征著廣州開拓創新的精神,并與廣州一起勇立潮頭。
廣州第一個現代小區便以“五羊”命名,猶如五羊石像中的“領頭羊”。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得風氣之先的廣州立即成立了東華公司,著手在城東建五羊新城,即五羊邨。20世紀80年代初,這里還是一片稻田、菜地、魚塘。時任東山區城建局局長的李慶符后來回憶說,當時的規劃總體構思是“現代風格,中國氣派,南方特色”。當時,五羊新城的開發面積達30多萬平方米,在全國鳳毛麟角。建成后的五羊新城成了廣州新式小區的代表,被譽為這座城市勇嘗頭啖湯的精彩之筆。這里配套設施完善,有廣州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住宅小區污水處理廠;與樓房一起交付使用的還有中小學幼兒園、診所、肉菜市場、百貨商場、公交總站等,一應俱全。新城建好后,開創性地邀請了女書法家蘇華題字。蘇華后來回憶說,她題寫的“五羊邨”三字,刻在了綠化帶中的雕塑上。當時很多“先富起來”的萬元戶和港澳富商紛紛前來置業,往往房子還沒建好,僅憑設計圖紙就被搶購一空。
進入21世紀,五羊傳說走向世界。2006年11月26日,第16屆亞運會組委會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會徽發布儀式,設計師張強以柔美上升的線條構造了一個五羊石像造型的輪廓,既象征著“羊城”廣州,也表達了廣州人民對亞運會的美好祝福。
五羊古跡變博物館 破繭化蝶傳承文脈
如今,五羊傳說早已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五仙觀等遺跡變身博物館,成為人們了解這座城市的好去處。出生于湖北的王晨露在廣州生活了將近20年,早已把這座城市看成是自己的家,平時最喜歡帶朋友或家人參觀五仙觀和廣州塔。在他心中,這兩個地方都是廣州的地標,“廣州塔舉世聞名,朋友來了,一定會帶他們去看看。五仙觀雖然‘藏身’于大片高樓中,乍一看很不起眼,卻是這座城市的另一個源頭,加上旁邊的南粵先賢館,是容易引起遐想的地方。”王晨露說。
2024年10月,歷經修繕和提升的五仙觀正式對外開放試運營。越秀區博物館工作人員廖雪芹說,煥新開放的五仙觀與南粵先賢館組成“一觀一樓一仙跡”和“一館一閣一林苑”,形成古今交融的歷史文化場景,再現嶄新的生機與活力。
廖雪芹所說的“觀”,是指五仙觀的本體建筑,“仙跡”是指五仙觀東側“仙人拇跡”的遺跡,這是遠古時代珠江洪水期的流水沖蝕痕跡,民間傳說稱這是仙人留下的腳印。
五仙觀內的“仙人拇跡”。
“一樓”說的是“嶺南第一樓”。廖雪芹告訴記者,“嶺南第一樓”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比越秀山上的鎮海樓還要早六七年,故此有“第一樓”之名。樓基以紅砂巖砌成,中間為拱券洞門,前后貫通,形如城門,上層為四面開放式木結構,重檐歇山頂,莊嚴雄偉。樓上懸掛一口巨型銅鐘,高3米,重達5噸,為廣東現存最大的銅鐘。鐘口正對著門洞中心,能產生共鳴。鐘一敲,聲自門洞傳出,可以傳遍廣州城,“扣之聲聞十里”。在沒有現代通信手段的時代,人們遇到水患、火災時,就靠這口大鐘來傳遞信息。所以,此鐘平日里絕不能隨便敲擊,因而又稱禁鐘。
藏身于五仙觀內的“嶺南第一樓”。
站在鐘樓上往后看,煥然一新的“紫煙閣”格外顯眼。紫煙閣原是五仙觀東北側的一處儲物間,“紫煙”之名源于北宋嶺南第一進士古成之《古仙舊題》中的“撥破紅塵入紫煙,五羊壇上訪神仙”之句。修繕后的紫煙閣分為上下兩層空間,一層布置“在城之央——越秀兩千年”專題展,以“城脈”“文脈”“商脈”為線索,展示廣州城兩千余年的歷史人文畫卷。展廳利用AI拍照入屏、數字文物3D柜、多點觸控數據流屏等科技手段,幫助市民游客更直觀地感受“流淌”在典籍與文物中的城市文化底蘊。二層則是互動體驗中心,在這里,人們可以體驗傳統戲劇表演、欖雕、古琴演出,成為市民游客體驗非遺、欣賞藝術、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公共文化空間。陳秋霞說,五羊傳說是廣州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通過對五羊傳說的保護和傳承,可以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增強城市文化認同感。
從五仙觀出來,沿惠福西路東行至解放路,然后向南約一公里,就到了珠江畔的海珠廣場,廣場西側有一棟淡黃色單體建筑。這里就是明代五羊門、清代五仙門所在地。20世紀初,這里誕生了華南最早的電廠,俗稱五仙門電廠。如今,這棟古建筑破繭化蝶,變身為廣州華僑博物館。自2022年7月正式開放以來,參觀游客絡繹不絕。在這里,人們不僅能體會到五羊傳說的魅力,還能感受到廣府人篳路藍縷、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和念祖愛鄉、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懷。
五仙門發電廠舊址
明朝初年,名列嶺南詩派“南園五先生”之首的孫蕡到五仙觀游賞后,寫下《五仙觀記》:“五仙觀在廣城藩治西側,按郡志,始建城時,五仙騎羊臨之,持穗祝曰,愿此阛阓永無荒饑之虞。”
五羊安在。城市何曾改。十萬人家圜阓,東亦海、西亦海。年年蒲澗會。地接蓬萊界。老樹知他一劍,千山外、萬山外。——宋·葛長庚
五仙騎五羊,何代降茲鄉。澗有堯年韭,山馀禹日糧。——唐·李群玉
五羊老仙用心古,清不受塵如止水。一肩直欲荷斯文,兩眼從前識英偉。——宋·洪咨夔
撥破紅塵入紫煙,五羊壇上訪神仙。人間自覺無閑地,城里誰知有洞天。——宋·古成之
五仙觀內的石刻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