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根深葉方茂 粵韻四海揚

  • 聽全文
  • 2024-11-30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竣工慶典晚會11月30日晚上演

第九屆羊城粵劇節吸引全球粵劇愛好者

  歷經八年努力,對粵劇表演藝術進行追根溯源的挖掘和整理,《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圓滿竣工。11月30日晚,“此物最相思”(五)——《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竣工慶典晚會暨“劇目卷”首發式將在廣州紅線女大劇院隆重舉行,晚會集結近十年難得一見的鼎盛陣容,將以多種藝術手段呈現《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的豐厚內容和活化傳承的成果,彰顯傳統粵劇藝術的鮮明特色和文化價值。

  慶典晚會也標志著第九屆羊城粵劇節圓滿落下帷幕。在為期11天的盛會中,47場展演活動的平均上座率超過80%,粵劇電影新作展映覆蓋社區,粵劇嘉年華系列活動更是創新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完美融合……本屆粵劇節的全網曝光量超6500萬次,國際化傳播覆蓋全球45個國家和地區,展現了粵劇藝術的全球影響力。

  根深葉方茂,粵韻四海揚。四年一會的羊城粵劇節暫告落幕,期待粵劇在當下、在未來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粵劇嘉年華快閃活動中,觀眾和演員合影。

  歷經8年 《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竣工

  粵劇是廣府文化、嶺南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瑰寶,于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整理記載珍貴的粵劇表演藝術史料和資源,為粵劇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填補粵劇藝術研究領域的空白,是一項刻不容緩的文化搶救工程。

  2017年6月,在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的主導下,由廣東粵劇促進會承辦的《粵劇表演藝術大全》(以下簡稱“《大全》”)的編撰工作正式啟動。由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擔任主編的編委會,匯聚了各地粵劇藝術家和相關機構,對粵劇表演藝術進行了追根溯源的挖掘和整理,歷時八年,今年11月完成了這一浩大工程。

  “今年正值粵劇‘申遺’成功15周年,這一文化工程的竣工顯得更有意義。《大全》的成功編撰出版,展現了當代粵劇人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標志著粵劇成為全國348個劇種中,第一個系統地完整呈現本劇種表演藝術體系的地方劇種。”《大全》主編倪惠英表示。

  《大全》全套書籍共分五卷——《做打卷》《唱念卷》《音樂卷》《舞美卷》《劇目卷》,全套書籍共有4700多頁,540多萬字,4000多幀圖片,還有15000多分鐘視頻和1200多段音頻,內容豐富,全方位反映了粵劇表演藝術的整體面貌,把粵劇近百年來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記載下來,建構完整的粵劇表演體系,為粵劇的傳承提供扎實可靠的根基。

《粵劇表演藝術大全》

  2019年11月—2024年4月,《大全》已完成前四卷的出版。《大全》自出版以來,獲得多個獎項:2019年榮獲“張庚戲曲學術提名獎”;2020年入選“羊城十大好書”;2021年全套書籍納入“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電子出版物出版專項規劃;2022年入選中華民族音樂傳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項目。《大全》被譽為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傳承活態藝術遺產的文化壯舉”。

  慶典晚會 匯集近200位粵劇名家新秀聯袂演出

  為慶祝《大全》圓滿竣工,11月30日晚,“此物最相思”(五)——《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竣工慶典晚會暨“劇目卷”首發式將在廣州紅線女大劇場隆重舉辦。晚會將匯集近200位粵劇名家、新秀聯袂演出,演出陣容之鼎盛,近十年難得一見,其中有17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數十位一級演員。

  慶典晚會節目精彩紛呈,以四大篇章呈現粵劇的深厚底蘊和流派紛呈、人才輩出的風貌。

  在“傳統例戲篇”,將展示最有特色的粵劇傳統例戲《六國大封相》《仙姬送子》《天官賜福》,前兩部均以粵劇舞臺官話演唱。《六國大封相》的看點是粵劇名家彭熾權首次飾演蘇秦,將呈現他“官話”演唱和表演“坐車”的功力。88歲高齡的粵劇名家葉兆柏,聯同梁耀安、丁凡、龍貫天、曾慧、梁淑卿、崔玉梅、李淑勤、陳韻紅、麥玉清、彭慶華、黃偉坤、孫業鴻、李秋元、黃春強、陳振江、畢海榮、肖婉婷、莫燕云等一眾粵港澳粵劇名家,以及飾演“胭脂馬”的黃偉香將一一亮相;《天官賜福》則以“男加官”和“女加官”分別登場,呈現獨特的表演特色和喜慶祥和的場面,這也是《大全》挖掘整理和活化傳承的成果之一;《仙姬送子》由黎駿聲和倪惠英聯袂主演,該劇源自昆曲的傳統牌子,人物眾多,場面熱鬧,寓意吉祥,其中有一段粵劇獨有的仙姬“反宮裝”舞蹈表演,是該劇的一大看點。

傳統例戲《仙姬送子》將在慶典晚會上演。

  在“傳統古曲與經典唱腔篇”,粵劇古腔大調《秋江哭別》富含傳統古樸的韻味,該曲由文汝青、李偉驄、李秋元、李嘉宜、吳非凡、林穎施演唱;“蝦腔”膾炙人口的經典唱段《再進沈園》由羅家寶的弟子梁耀安、郭建華、李江崊演唱;“紅腔”代表作之一《昭君塞上曲》則由粵劇大師紅線女的徒弟郭鳳女、蘇春梅、瓊霞再現。

  在“傳統南派技藝篇”,蘇臨軒、黃文意表演的“日月架”,彭慶華表演的“韋陀架”,朱紅星表演的“桃花女架”,陳志超、梁衛國等表演的“降龍、伏虎架”,均為粵劇的傳統功架,其共同特點是身段優美,動靜兼備;“高臺特技”和“南派武技”則由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院和佛山粵劇院的一眾青年演員表演。他們將表演高難度的“高臺跶背”“跶爛枱”等武技絕活。一眾龍虎武師表演硬橋硬馬的“南派武技”,展現當代粵劇人的武打技藝和硬朗剛勁的南派武打風格。

  在“優秀劇目篇”,羅家英、白雪紅、歐凱明、倪惠英、黎駿聲、蔣文端等將分別演繹當代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帝女花》《搜書院》《花月影》《山鄉風云》等劇目的精彩片段,這些劇目中既有傳統劇,也有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彰顯當代粵劇劇目佳作紛呈,豐富多彩。

  晚會尾聲“繼往開來”,更是彰顯了粵劇人再創輝煌的決心和自信。

  據悉,慶典晚會開場前,將舉行《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劇目卷”首發式,主辦單位將向相關粵劇院團、圖書館等機構和單位贈書。

  高水準的藝術展示平臺 47場展演活動完美上演

  第九屆羊城粵劇節,是高規格、高水準的藝術展示平臺——47場精彩的展演活動完美上演。其中,22臺優秀劇目展演匯聚了17個專業院團,展現了當代粵劇藝術發展新風貌。25臺華人華僑社團粵劇粵曲展演同樣如火如荼,吸引了71個社團的熱情參與,其中包括61個來自境外的社團,以及10所廣州本地中小學的參與,共同書寫了粵劇藝術交流與傳承的新篇章。

  優秀劇目展演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口碑,也實現了票房的大豐收,平均上座率高達80%。其中,深圳市粵劇團排演的經典粵劇《帝女花》作為本屆羊城粵劇節第二部上演的劇目,演出當日即告“全院滿座”,為粵劇節票房迎來“開門紅”。

  11月20日,粵劇節開幕式上,廣州粵劇院傾力打造的新編粵劇《南拳》燃動全場。該劇首次將蔡李佛拳搬上粵劇舞臺,同時奏響了第十五屆全運會相約灣區向未來的時代強音。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孫紅俠高度評價,認為《南拳》是一部現實意義與藝術價值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兼具,創造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兼具的作品,“充溢家國情懷,弘揚民族精神,舞臺整體的氣質恢宏壯烈、氣勢如虹。”

  除了舞臺上的展演,本屆粵劇節還特別增設了11部粵劇電影新作的展映,其中在金聲電影院、永漢電影院等專業影院放映了22場,同時以“文藝輕騎兵”的形式,將電影帶入增城塘口村、黃埔新田村、從化鎮安社區和花都炭步等基層社區,讓羊城粵劇節的藝術魅力直達市民家門口,實現了藝術的共享。

  全球粵劇知音的盛大節日 年齡跨度達80歲

  11月21日晚,粵劇藝術博物館,中國香港長者樂園和加拿大關德興長者樂園攜手帶來了“粵藝戲曲夜”。“和朋友們一起演出,演出得到一致好評,現場掌聲笑聲不斷,好友重聚,也學到了很多,希望來屆繼續參與!”香港長者樂園主席鄧任淑華第五次來參加羊城粵劇節,她在朋友圈如此高興地表示。

  本屆羊城粵劇節是一場規模宏大的藝術盛事,吸引了全球粵劇愛好者齊聚廣州。

  本屆羊城粵劇節,華人華僑社團粵劇粵曲聯展的參與人數眾多,年齡跨度達80歲,創下了羊城粵劇節的歷史紀錄,生動展現了粵劇藝術的薪火相傳。

  廣州市荔灣區廣雅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平均年齡僅5歲,他們在《粵韻新蕾展芳華——少兒粵劇折子戲專場》中的精彩表現,為羊城粵劇節增添了一抹童真色彩。這不僅是羊城粵劇節首次將少兒粵劇專場納入展演活動,也為少兒和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傳承文化的舞臺,激發了新一代對粵劇藝術的熱愛。

  新加坡敦煌劇坊的藝術總監胡桂馨,以85歲高齡第八次帶領劇坊參與羊城粵劇節,繼2016年第七屆羊城粵劇節上演英語粵劇《清宮遺恨》大獲好評后,本屆粵劇節再度為羊城觀眾帶來了英語粵劇《牡丹亭之游園驚夢》,讓人耳目一新,不少觀眾表示,“20多分鐘的折子戲,沒聽夠。”英語粵劇為粵劇在海外的推廣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粵劇藝術的國際傳播作出了直接貢獻。尤值一提的是,1990年胡桂馨首度參加羊城粵劇節受到啟發,于1992年在新加坡創立了獅城國際粵劇節,每年都舉辦。

  逾3000位海內外粵劇知音聚集羊城,有很多是像胡桂馨這樣多次參加羊城粵劇節的,他們有的是在往屆粵劇節中認識的,難得重逢分外開心,“好幾年不見,你還是那么青春美麗呀!”也有首次參加羊城粵劇節的,比如來自新加坡的小學教師王俊明,他和粵劇名家蔣文端在本屆粵劇節聯展上演繹了《新霸王別姬》,“我要拜粵劇名家為師,明年想在新加坡開個人專場。”40出頭的他如此表示。

  羊城粵劇節,以其獨特的魅力,持續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粵劇愛好者,共赴這場盛大的節日。

  豐富多彩的外延活動 讓市民游客近距離體驗粵劇

  11月23日下午,廣州粵劇院的幾位青年演員在劇院化好妝后,走到馬路對面領展廣場北面的平川夜巷,上演了精彩的粵劇快閃《花好月圓》《穆桂英招親》。一位來自華南師范大學三年級的女生著漢服前來,“我知道羊城粵劇節期間有粵劇嘉年華,今天過來玩,逛了非遺市集,集滿了章,領了粵劇文創帆布袋,還和參加快閃的武生、武旦合影,好開心!讓我對粵劇、對傳統文化更加喜歡了!”

  本屆羊城粵劇節是一個守正創新、繁榮發展的節慶活動,粵劇嘉年華等子活動,讓市民近距離體驗粵劇、感受粵劇、愛上粵劇。

  秉承“粵劇,不止于戲”的理念,首次推出的粵劇嘉年華系列活動以廣州的文化新地標——廣州粵劇院為核心,活動影響力輻射至周邊商圈,致力于以時尚、國際化的視角推廣粵劇文化,吸引年輕一代的目光,展現傳統文化的現代風采。

  粵劇節通過一系列活動——“快閃”演出、非遺集市、粵劇知識講座、粵劇面譜體驗和藝術展覽——打造了一個全方位的粵劇文化體驗空間。游客得以沉浸式地體驗粵劇文化,感受其獨特魅力,享受一場可觸摸、可體驗、可消費、可傳播的文化旅游新體驗。“傳統粵劇文化融入繁華珠江新城的夜景,這種感覺真的很美妙。”有年輕觀眾如此表示。

  據悉,第九屆羊城粵劇節全網線上內容總曝光量已超過6500萬次,實現了全網上萬次的互動及討論。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也同步發力,創意輸出了西、法、英、俄、韓、日、阿拉伯語等8大語種的多主題原創內容策劃,覆蓋了來自全球45個國家和地區、35種語言的用戶,實現了超百萬次的內容曝光,為粵劇節的國際化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粵劇節還積極響應“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與白云國際機場及航空公司合作,策劃了一系列粵劇主題活動和“粵劇+旅游”主題線路宣傳,進一步加深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內外的影響力,提升了廣州加快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及國際演藝中心的城市形象。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