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珠濕地發現昆蟲新物種、瀕危動物地龜現身從化、黑冠鳽首次潯峰山筑巢……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近年來,廣州以綠美廣州生態建設為引領,多措并舉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目前,全市陸生野生動植物整體呈現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增強的趨勢。
昆蟲新物種在海珠濕地被發現并命名為“海珠琺軸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冠鳽在潯峰山生態公園筑巢,地龜在從化區陳禾洞省級自然保護區活動……這一個個首次,都在生動講述著綠美廣州的建設成效。
廣州已完成兩次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
近年來,廣州市堅持尊重自然、 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綠美廣州生態建設為引領,多措并舉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已見成效。
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廣州加強生態保護監管,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截至目前,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地89個,其中自然保護區6個、風景名勝區4個、森林公園58個、濕地公園20個、地質公園1個,為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提供了系統性保護,提升了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維護生態安全。
據悉,廣州已完成兩次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是全國極少數完成兩次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的城市。第二次調查共記錄到陸生脊椎動物457種,維管植物3516種。目前,全市陸生野生動植物整體呈現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增強的趨勢。
南沙濕地加大保護投入力度,在森林維護、水土保持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濕地除大片森林為鳥類提供了安全舒適的營地外,還專門為濱海類候鳥開辟了多片水禽覓食淺灘,其中最大的面積超過1000畝。
白云山努力營造和保護好適宜野生動物棲息的條件和場所,吸引更多野生動物安家,據統計觀察到的鳥類有105種、昆蟲185種、兩棲爬行動物43種、獸類16種,其中國家級及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種。
近年來,海珠濕地致力于濕地保護和生態環境的修復,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恢復鄉土植物,營造草灘鳥島、城市小微濕地群,恢復完整生態系統結構,成了粵港澳鳥類生態走廊的重要節點,生物多樣性大大增強。2012年至今,鳥類從72種提升到190種,植物由294種增加到835種,昆蟲由66種增加到738種,并成功發現“海珠斯螢葉甲”和“海珠琺軸甲”兩個全球昆蟲新物種。
據林業和園林局相關部門介紹,廣州開展遷地保護,有效恢復壯大人工種群。廣州高標準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申報的“植物多樣性與特色經濟作物”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啟動建設,城園融合體系首個專類植物展示園——廣州木本花卉專類植物展示園通過專家評估考核。目前華南國家植物園已遷地保護植物17168個分類群,珍稀瀕危植物643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37種。廣州動物園通過建設野生動物種質資源庫,科學系統地開展遷地保護,目前累計保育野生動物達220種、近2700頭(只),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9種,圈養保育野生動物種類數量在國內名列前茅。
華南國家植物園發現失蹤60年極度瀕危植物保亭花,并遷地保護成功。
海珠國家濕地公園
近年來,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以下簡稱“海珠濕地”)秉承“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以及“原生態、微改造、少干預”的理念,積極開展了一系列濕地修復與保護措施。2019年起,海珠濕地與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聯手,合作開展“海珠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項目”,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紐帶,生物多樣性取得顯著提升。截至目前,海珠濕地記錄有維管束植物835種,動物1097種,其中昆蟲類738種,鳥類190種。
大量蜜蜂蝴蝶引來栗喉蜂虎
今年5月,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在海珠濕地動物監測調查中,發現了數只栗喉蜂虎。
栗喉蜂虎飛行技術高超,能在空中做出急速飛行、滑翔、懸停、急速回轉和仰俯等高難度動作。之所以命名為蜂虎,或許與其喜歡獵食蜜蜂有關。對于蜜蜂而言,它們就如同老虎的存在,一旦蜜蜂遇到它們,逃生的概率幾乎為零。
栗喉蜂虎
此外,它們還是色彩搭配方面的“專家”。栗喉蜂虎有明顯的熱帶鳥類羽毛艷麗的特征:喉部是栗紅色的,過眼紋是黑色,擁有天生的眼線,翅膀和背部是翠綠色的,藍色的尾翼更增添了一分美麗。飛行時,栗喉蜂虎翅膀下的羽毛是橙黃色的。在陽光的照射下,它們全身閃爍著彩虹般的艷麗光澤。
鳳頭蜂鷹
栗喉蜂虎是蜂虎科蜂虎屬的鳥類,是國家二級保護物種,屬于《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物種。
據推測,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發現的多只栗喉蜂虎是被海珠濕地大量的蜜蜂和蝴蝶吸引,在此覓食并選擇在這里落腳。
鷹鵑
高山短翅鶯
2022年以來,海珠濕地新記錄到的還有鷹鵑、白喉短翅鶇、高山短翅鶯、紅喉歌鴝、彩鷸、黃頭鹡鸰。據介紹,截至目前海珠濕地的鳥類種數已經從建園之初的72種增加到190種。
白腰鵲鴝
白喉短翅鶇
全球首次發現“海珠琺軸甲”
2021年,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海珠濕地發現一個昆蟲新物種,將其命名為海珠斯螢葉甲。這一物種在海珠濕地核心保育區內馬氏網及埋罐采集所得,附近為芒果、黃皮等果樹。該新物種在自然界中數量稀少,在昆蟲家族中也較為罕見。據分析,海珠斯螢葉甲為廣東省特有新種。
海珠斯螢葉甲標本照(實驗室顯微鏡拍)
同年底,海珠濕地又發現了另一新物種。該物種在世界上的首次發現,被命名為“海珠琺軸甲”。該物種隸屬于琺軸甲屬,該屬此前已在日本、泰國、斯里蘭卡等地被各國昆蟲學者采集并記錄到,此次是中國的首次正式記錄。
通常情況下,新物種多被發現在人跡罕至的野外,而這一枚海珠琺軸甲標本來源于海珠濕地自然學校內布設的昆蟲飛行阻攔器。這一新種的發現,再次印證了海珠濕地生物的豐富度和多樣性,顛覆了人們對城市公園的以往認知。
海珠琺軸甲,在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發現,是該物種在世界上的首次發現。
2020年7月,海珠濕地與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合作,楊星科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海珠濕地各區域設立長期監測點,對海珠濕地昆蟲多樣性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調查團隊于海珠濕地各公眾開放區、限制開放區和濕地保育區內共安裝采樣點28個,調查主要以馬來氏網法、陷阱法、飛阻法為主,掃捕法、黃盤法、燈誘法作為輔助調查方法,力求全面、系統、準確評估該地區昆蟲多樣性現狀。
根據研究所發布的2021-2022年度昆蟲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8月,海珠濕地的昆蟲種類為157科738種。其中,9個新紀錄種中包括1個新紀錄科和3個新紀錄屬,都是在中國首次發現并記錄的。
據介紹,整個廣東省目前存有的昆蟲標本不超過200萬號,而一年內在海珠濕地采集到的昆蟲標本超過15萬號標本。研究團隊根據我國濕地昆蟲多樣性數據,選取了研究范圍涉及整個昆蟲綱且鑒定至屬級階元以下的濕地昆蟲多樣性數據進行比較。對比發現,海珠濕地昆蟲種級數量水平自上一次昆蟲多樣性調查(2018-2019年度)之后,又有了十分顯著的提升。
白云山
2022年11月,白云山與華南農業大學等聯合組成的科研團隊通過布置紅外相機對白云山野生動物進行監測,累計30個捕獲日,共拍攝到150多張獨立有效照片及一些視頻。經專業人士鑒定,共涉及6目7科10種鳥獸,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鷴,國家三有動物鼬獾、赤麂、赤腹松鼠、黑領噪鹛、黑喉噪鹛等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紫嘯鶇。
藍喉蜂虎,于2019年在白云區白云山孖髻嶺被發現,是中等體型的偏藍色蜂虎,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廣東省鳥白鷴多次被鏡頭捕捉
近一年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廣東省省鳥白鷴也被鏡頭多次捕捉到。2022年11月,科研團隊通過布置紅外相機對白云山野生動物進行監測,獲取了一批寶貴的野外動物資料,其中就有白鷴。
白鷴,雉科鷴屬大型雞類,在中國文化中自古即是名貴的觀賞鳥,被譽為“林中仙子”,喜在山林下層活動,主要以昆蟲、漿果、種子等為食。雄鳥上體白色而密布以黑紋,頭上具長而厚密、狀如發絲的藍黑色羽冠披于頭后;雌鳥通體橄欖褐色,羽冠近黑色。
廣東省省鳥白鷴
有一些市民曾在白云山、火爐山等地見過白鷴。市民龐先生回憶,2022年12月的一天下午4點半,他帶兒子在火爐山爬山,從階梯步道上山,大概半山腰看到了一只白鷴?!熬褪呛苡崎e地在散步,靜悄悄的,我們靠近到距離它30米的位置,不敢打擾它。第一次在野外看到這么漂亮的鳥,而且是保護動物,很興奮!”龐先生說。
觀鳥達人吳灝霖告訴記者,像白云山、火爐山以及從化山林中都有白鷴野生種群,它的數量不算少,在肇慶鼎湖山非常多見,但比其他小型鳥少一些,而且活動比較隱蔽。
潯峰山生態公園
潯峰山生態公園坐落于金沙洲北部,公園面積1375畝,被規劃建設成為郊野生態公園。今年7月最新本底調查顯示,白云區鳥類調查記錄到16目50科163種,與2017年調查記錄相比較新增了2目8科58種;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1種、廣東省重點保護動物20種,較2017年的調查記錄增加了10種、7種。
黑冠鳽首現廣州筑巢繁殖
今年7月,在廣州市白云區潯峰山生態公園,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冠鳽被發現在樹上筑巢。
黑冠鳽又稱黑冠麻鷺,它體型較小,頭部有黑色的羽冠,上體為栗褐色,有少許細小黑斑,下體呈淡棕色,具有黑色縱紋,它張開翅膀時,還能看到腋羽和翼下覆羽具有黑白相間的橫斑。別看它其貌不揚,它可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中國數量比較稀少。國內主要分布在云南、廣東、廣西等地。
此前在廣東肇慶、湛江、珠海等地有黑冠鳽的觀測記錄,但并不多。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理事劉振海曾表示,在潯峰山生態公園的發現,是廣州市也可能是廣東省首次發現黑冠鳽的繁殖記錄。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冠鳽
7月30日早上7點9分,有記錄看到一只黑冠鳽寶寶在巢腳下的枯枝上站立,8點10分鳥寶寶看到親鳥激動了一陣子后飛向親鳥, 8點35分再也沒有見到幼鳥飛回。據記者了解,在7月底,黑冠鳽育雛階段完成,3只幼鳥均已出籠,雌雄成鳥和3只幼鳥都已飛走,現在在潯峰山看不到黑冠鳽的蹤跡。
據介紹,黑冠鳽選擇筑巢的地方,首先要確保蟲子等食物充足,公園這里的池塘草地都能滿足;黑冠鳽性羞怯而膽小,行動極為謹慎,公園生態環境優美,且人員較少,十分適合黑冠鳽棲息筑巢。
華南國家植物園
自去年7月11日揭牌以來(至2023年6月底),華南國家植物園在物種保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引種4283號,其中物種2177種、品種394個、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73種、受威脅植物262種?,F有活植物登錄38887號、分類群17502種、物種10602種、品種6900個、珍稀瀕危植物748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436種。
極危植物粗莖紫金牛野外回歸
華南國家植物園珍稀瀕危植物繁育中心對粗莖紫金牛的研究取得一定進展。該種原產于云南河口,野外個體數量極少,被《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物種。粗莖紫金牛最初來到廣州的時候,在遷地栽培條件下只開花不結果,通過科研團隊不斷研究發現,溫度可能是影響其開花不結果的“關鍵因子”,最終通過實驗成功獲得少量果實。
虎顏花發現于廣東陽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華南國家植物園成功遷地保護了虎顏花,并采用生物技術將其成功繁殖。
最終,成功選育出兩個園藝觀賞新品種“紫紅荷1號”和“紫紅荷2號”,并解決了其規模化栽培繁殖技術,未來或將會在園林綠化中進行推廣應用。
此外,華南國家植物園還自主培育了不少“廣州出品”,為生物多樣性研究貢獻力量。
華南國家植物園已完成極危植物粗莖紫金牛的野外回歸
其中,在英國皇家園藝學會順利拿下“國際身份證”的“大灣區兜蘭”,由華南國家植物園曾宋君研究員團隊自主選育的功勛兜蘭和從中國臺灣引進的長布斯少女雜交選育而來。因其從試管苗栽培至開花,一般需要5-6年,種植難度較大,故取名“大灣區”,代表了大灣區人民永不放棄,持之以恒的奮斗精神。這款兜蘭新品種花型獨特、花姿優美,花瓣長可達20厘米以上,花期長,是該研究團隊登錄的120多個兜蘭新品種中的一個,也是繼COP15兜蘭之后又一個明星兜蘭新品種。
從化區陳禾洞省級自然保護區
廣東從化陳禾洞省級自然保護區于2007年1月成立,是廣州市唯一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內物種起源古老,成分復雜,生物多樣性高,有上千種植物和上百種野生動物,同時還是流溪河的發源地之一。目前,從化區陳禾洞省級保護區共調查記錄到陸生野生動物180種,其中紅外線相機檢測到的有28種。
瀕危動物地龜現身從化
就在兩個月前,從化陳禾洞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的專業技術隊伍,在野外調查中發現新增物種——地龜。
時間再往前推移,保護區專業技術隊伍在其動物多樣性智慧監測平臺上,發現紅外線相機拍到一件“異物”,好像一只龜。但由于照片模糊不清,無法鑒定具體是什么物種。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地龜
隨后,專業隊伍深入實地調查。在叢林中,他們幸運地“偶遇”了這只龜。經測量,龜的背甲長約11cm,寬約8cm,前后緣呈強烈鋸齒狀,中央具三條嵴棱,腹甲棕黑色。經對比鑒定,是地龜,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經對比保護區動物名錄,沒有記載該物種,為保護區新增物種記錄。
工作人員查詢資料發現,地龜是國家重點Ⅱ級保護野生動物,是瀕危動物,現自然數量已極稀少。它們生活于山區叢林近溪流的陰濕地區,雜食性,以昆蟲、植物的葉和果實為食。
據介紹,地龜的發現,說明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未來,該保護區將繼續保護其棲息地環境,促進其自然增殖。
此外,從化區在保護區內設立公益訴訟觀察站,聘請動植物學專家為公益訴訟觀察員,為檢察機關提供外腦支持,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科學遵循。
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近年來,廣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抓住生態文明建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創新,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廣州藍”成為城市新名片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廣州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廣州藍”已經成為城市新名片。全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連續六年穩定達標,從2013年的5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22微克/立方米,在國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優。
在黃埔區南崗河邊,經??煽吹蕉酥伴L槍短炮”的攝影和觀鳥愛好者在靜靜地守候?!斑@里不僅有廣州比較常見的白鷺,還有褐翅鴉鵑、蛇雕、畫眉等珍稀品種?!睆V州市黃埔區攝影家協會攝影師陳加林說。
水質的不斷轉好,使得南崗河成為一條市民和鳥兒歡聚的“幸福河”。但在幾年前,南崗河還是一條黑臭河涌,存在積淤嚴重、堤腳損壞等諸多問題。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以來,南崗河堅持治水先“治人”,推行“四洗”清源行動,“建廠子、埋管子、進院子”,開展排水單元達標和雨污分流整治,利用“繡花”功夫深入開展源頭治理。創新提出生態修復“三板斧”——降水位、少清淤、不搞人工化的思路,通過維持低水位運行的低碳治理模式,實現河湖“長制久清”和生態復蘇。
南崗河的華麗轉身是廣州治水工作的縮影,目前廣州全市147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并保持“長制久清”標準基礎上,繼續鞏固提升治理成效,南崗河也成為全省唯一入選的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建設項目。
青山綠水間鄉村顯活力
在水庫上劃船,在花海里徒步……時值盛夏暑假,不少家長帶著小朋友前來天人山水大地藝術園親近自然。
“保護好山水生態,并將建筑自然融入是項目從建設到設計的首要原則?!碧烊松剿椖恐鲃摻ㄖ煆垊貞浀?,天人山水所在的沙溪水庫是項目的核心,在建設過程中,設計團隊將水庫打撈起來的老樹根處理保留成為“原住民”藝術裝置,又將原有雜草叢生的水庫堤壩修葺一新?!敖ㄔO過程中時常遇到與原有設計圖紙出現差異的情況,都是以保留為主去修改設計。”張劍說。
天人山水項目是近年來廣州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綠美廣州生態建設的縮影之一。“十四五”以來,廣州結合森林康養、森林旅游等第三產業開展示范點建設,在綜合展示綠美廣州生態建設成果的同時提供優質的生態惠民產品,除了天人山水示范點外,還有花都區九龍湖示范點、白云區六片山示范點等。
這些示范點的建設也為當地帶來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如天人山水大地藝術園,項目2023年估計接待人數60萬,累計吸納當地勞動力及創造新的勞動崗位超過2000個。
市民綠色生活意識顯著提升
已經從事環保志愿服務15年的志愿者、“民間河長”郭露絲,親眼見證了廣州這十年來河涌生態從“臭水溝”到“休閑勝地”的變化,和市民綠色生活意識的顯著提升。而在身邊的社區,如太陽能休憩涼亭、舊物回收箱等許多節能減排設施開始涌現。市民的垃圾分類做得越來越好,公筷公勺等文明用餐方式日漸普及。
以前,郭露絲發現許多人想要參加治河活動,卻苦于沒有渠道,或是不具備相關治水知識。自2016年8月以來,包括郭露絲在內的許多骨干志愿者開始推動“民間河長”計劃。如今,社區民間河長隊伍遍布廣州各區,他們定期組織巡河志愿者記錄河流現狀,帶動更多的青少年志愿者及公眾參與到廣州的水環境治理中。
在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方面,廣州大力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印發實施《廣州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在回收網絡建設、加工利用水平提升、再制造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全面提升全社會資源利用效率。目前,廣州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管理得到全鏈條提升,全市居住小區完成樓道撤桶,實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廣州垃圾分類工作在住建部考核中居全國前列,2021年國內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排名第一,率先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