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大力推進各類公園、綠地和綠道建設 提高綠色惠民富民成效
說起廣州的公園,“老廣”如數家珍。
越秀公園,樹林茂密,山清水秀,承載著歷史與傳說;麓湖公園,碧波蕩漾,滿園春色,一年四季生機盎然;流花湖公園,輕巧通透,景色清幽,是遠近聞名的“小鳥天堂”……這些在國內有著相當知名度的老牌名園,也是廣州街坊的摯愛。
此外,“老廣”心中還珍藏著白云山、海珠濕地、華南國家植物園這些生態瑰寶,登高可俯瞰全市,遙望珠江,走低可親近湖涌,尋覓花香。
滿園的風景,滿心的歡喜。
廣州公園的美,既是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寫照,更是老城市新活力在新時代的昂揚迸發。
當前,廣州市持續推進綠美廣州生態建設,實施綠化美化和生態建設“八大工程”,持續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夯實城市生態基底,人人愛綠、積極植綠、自覺護綠的生動局面正在形成,推動建設幸福廣州、美麗廣州更好更快發展。
公園親民:街坊家門口的“后花園”
珠江公園四季流芳,湖清水秀,吸引了大批游人漫步留影。由于地處珠江新城,人口密集,珠江公園的利用率很高。每天早晨,街坊喜歡在這里晨練休閑;每到晚上,上班族則會來這里跑步運動。
家長帶孩子來公園玩耍
“有草坪、有湖、有樹,園道平緩好走”,家住海業路的蘇女士對珠江公園的“親民”大加贊賞。蘇女士是一位退休老人,每天都會來珠江公園走上一圈。穿著小白鞋,背著小書包,手里還拿著一個小水壺,市民把這里當成了自家的“后花園”,時常來此放松身心。
根據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發布的《關于推進廣州市公園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2025年,廣州要初步形成公園城市格局,結合城市更新,充分利用濱水空間、公共建筑退線空間、街旁空地和高架橋底空間。同時,按照每15分鐘社區生活圈至少建設1處社區公園、每5分鐘社區生活圈至少建設1處口袋公園的標準,大力推進社區公園和口袋公園建設。
未來,很多市民都可以像蘇女士那樣,擁有一個家門口的公園級“后花園”。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久久而為,事半功倍。廣州公園體系建設也從全面提速走向精準提質,推動公園與綠地均衡布局,精準提升綠地建設管理質量,大力推進各類公園、綠地和綠道建設,提高綠色惠民富民成效。
“近年來通過湖水生態修復、云道沿途景觀提升、調整公園生態布局、布置花境新景,讓公園生態環境有了全新面貌?!痹叫愎珗@管理處主任王艾君說。市民發現,每周都能來到公園參加各種不同的文娛活動,一邊沉浸在公園的文化魅力中,一邊感受大自然的愜意。湖水更清了,生態也變活了。越秀公園、流花湖公園、珠江公園已成為鳥類棲息的樂園,陸續放養的黑天鵝、鴻雁、綠頭鴨和藍孔雀,形成了飛禽歡鳴的靈動景觀。市民游客泛舟湖上,一派水清、景美、民樂的景象。
此外,綠道也受到街坊的喜愛和追捧。在二沙島,新建的緩跑徑和綠道融為一體,市民群眾既能休閑觀光,又能鍛煉身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如今,全市綠道總里程達3800公里,形成36條精品綠道,同時開展登山道、健步道、緩跑徑示范段建設,不斷豐富綠道形式。
一邊是公園與綠地品質提升,一邊是嶄新的緩跑徑。在臨江大道、閱江路、二沙島、林則徐紀念園、增城廣場等地區,建成緩跑徑超過22.5公里,有效改善市民休閑健身環境。各區建成特色鮮明的綠道,成為展示廣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亮麗名片。“公園和綠化建設只有從市民群眾需求出發,不斷提升服務內容和質量,才能成為市民群眾喜聞樂見去處?!睆V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說。
閱江路碧道
生態為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3年,海珠濕地開園十一周年。十多年來,市民游客對海珠濕地從陌生到熟悉,從喜歡到熱愛,海珠濕地已成為廣州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州生態美景的“顏值”擔當。
十年來,海珠濕地生態修復不斷取得進展,生物物種數量持續提升。
截至目前,海珠濕地鳥類種數從72種增加到187種,維管束植物從294種增加到835種,昆蟲種類從66種增加到738種,魚類從36種增加到60種。在海珠濕地發布全球昆蟲新物種——海珠琺軸甲,以及9個中國新記錄種(包括1個新記錄科和3個新記錄屬),都是在中國首次發現并記錄。
鷺鳥飛,生態美
2023年2月2日,在世界濕地日中國主會場上,據國家林草局公布包括廣東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以下簡稱“海珠濕地”)等18處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22年,海珠濕地成為全國首個入選IUCN綠色名錄的國家濕地公園,順利舉辦《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14)“中國國家濕地公園的保護與發展”分論壇,成功入選首批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有了生態,風景更美。
海珠區居民吳桂容很喜歡海珠濕地,一到周末就準時“打卡”。她說,這里最吸引她的是一年四季花開不斷:“春賞櫻夏賞荷,秋賞菊冬賞雞冠花。”
值得關注的是,海珠濕地還有一項重要成就——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入選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也是廣東省唯一入選的新增項目。
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的核心區域就是遠近聞名的海珠濕地。長期跟蹤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海珠區政協委員、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李俊說,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造就了海珠獨特的自然人文風情,讓千百年來在這片土地上勞作的人們創造出了獨特的農耕水利智慧,且保存完整,成為全球罕有的大城市城央農業文化遺產。
在另外一處南沙濕地,四時風光也各有妙意。這里不僅是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息地之一,也是夏季觀賞荷花荷葉的好去處,經常刷屏朋友圈。
有了風景,心情更好。
以水域景觀著稱的花都湖國家濕地、落羽杉聞名的大觀濕地、花卉環繞的大沙河濕地、泥炭地質的灣咀頭濕地、生物多樣的海鷗島紅樹林濕地……漫步廣州濕地,有看不盡的景致。
生態文明,在美景中傳承。許多青少年在濕地接觸到大自然,領悟到大自然的真諦。奇妙自然、元旦嘉年華、自然探索冬令營、綠動先鋒植樹季等特色自然教育課程如今已是常態化。自然教育“海珠模式”成了《國家濕地公園宣教指南》的鮮活案例。
當前,在保護濕地環境的前提下,廣州市不斷優化濕地公園植物群落結構,豐富生物多樣性,提升濕地環境質量;完善濕地公園基礎設施建設,適當開展自然教育、生態旅游等活動,打造高品質、多樣化服務的濕地公園。
高畦深溝 始于秦漢
海珠區的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始于秦漢,至宋代,形成了“基圍+水梪+高畦深溝+園藝作物+禽魚養殖”的成熟生產模式。它的特點是:以一定的比例挖深溝,利用溝泥起高畦,溝中長期保持有水層;畦面進行旱作,通常以種植果樹、蔬菜為主,幼齡果林實施間套種,成年果林下可以養殖家禽;溝里進行種植水稻和水生蔬菜等植物,同時還會養魚和螺等。
海珠濕地從生態系統整體性角度出發,通過實施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的保護修復手段,保留了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恢復了嶺南垛基果林濕地、基塘濕地和城市小微濕地群,充分挖掘和展示嶺南垛基果林濕地魅力,恢復濕地生態服務功能。
名山惠民:風景中留下美好回憶
世間萬物皆有情。廣州公園的一景一物,都與街坊結下了深厚情緣。
廣州市越秀區二中應元學校學生梁中天告訴記者:“我是一名新廣州人,生活在越秀山下,讀書在越秀山下,成長在越秀山下。山中的百步梯是我行走人生路的起點?!毙r候,梁中天覺得越秀山的樓梯高且陡,“這時,父親就會拉著我的手,路過的行人也會給我鼓勵,每一個眼神都是力量,加快了我學步的步伐?!?/span>
抬頭是參天大樹,遮天蔽日。陽光偶爾從葉片縫隙中溜達出來。梁中天對樹林的認識,也從越秀山開始。公園內古樹參天,綠樹遍布,得益于當年的植樹活動,遺留傳承下來大批珍貴的生態綠色“遺產”。
“珠江河畔千花發,越秀山前萬木春”。初春的紅棉、暮春的杜鵑,四月的白玉蘭,五月的金鳳,秋天的含笑,冬季的蠟梅,越秀公園花事不斷,四季如春。
越秀公園,城市綠洲,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時光飛逝。今年廣州春意來早,陽光明媚之時,花開燦爛,樹葉掛香。在白云山,游人穿梭于色彩斑斕的花海之中,享受著被花香包圍的輕松愜意。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稱的白云山,是街坊心中的熱門去處。
“白云山的版圖越來越大,也反映出廣州這座城市發展的步伐和速度?!笔忻裰焯K權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白云山通”,由于一家人都喜歡白云山的花,于是合作撰寫了《云山花事經眼錄》,分為春色篇、夏影篇、秋韻篇、冬彩篇四本。
“一座海拔不足四百米的山,不僅帶來人與自然的融洽關系,還帶來人與人之間的融融暖意,這是白云山在我們一家心中的要義?!敝焯K權告訴記者,他打心眼里把白云山當作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去享受。
白云山上有許多赫赫有名的歷史建筑。建于1962年的山莊旅舍,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莫伯治主持設計,位于摩星嶺東南側的山谷,像被蒼翠的山峰摟在懷中,庭園雅致、綠樹成蔭,有著“大隱隱于市”的恬靜淡然。去年,山莊旅舍由莫伯治建筑師事務所全面修繕,采用嶺南現代庭園經典傳承與現代演繹的方式,讓環境煥然一新。
雙溪別墅原是“雙溪寺”,因寺內有月溪和甘溪兩支泉水繞寺而下得名。后雙溪寺毀于戰亂,1964年重建。雙溪別墅門上“雙溪”二字,字體古樸凝重,是當時朱德委員長親筆手書。
大城有名山。
廣州屬于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天堂頂、火爐山、帽峰山、白云山、越秀山、大夫山、蓮花山……山脈猶如四通八達的經絡,延綿不斷,伸向遠方。正是一座座綠油油的山峰樹林,構成了廣州的綠色版圖。
白云山柯子嶺門崗
到山上觀日出,賞紅葉,聽瀑布,成為人們周末最自然放松的生活方式,也是廣州人享受大自然、回歸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真實寫照。
墾荒山 植林木
越秀公園北部鯉魚崗東面路旁,立有“廣州植樹造林碑記”,為1991年3月12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記錄當年植樹一事所立。據記載,1950年春,廣州市開始組織造林,消滅荒山。當年創建越秀公園植物標本園(今廣州蘭圃前身)。1956年2月,駐穗部隊7萬多人在越秀公園植樹5萬多株,撒播樹種60多萬枚。3月9日,廣州市綠化工作委員會成立,立法規,墾荒山,植樹造林。
廣州植樹造林碑記
同年,廣州市園林管理處成立,制定了園林綠化布局規劃,組織群眾性綠化活動。中共廣州市委、市政府聯合制定的《關于貫徹執行中共廣東省委綠化工作指示的具體計劃》規定:全市人民除生產工人外,每人每年在綠化季節最少參加一天綠化義務勞動。到1965年,廣州城市綠化覆蓋率增至27.3%。1986年,基本完成白云山、越秀山的植樹造林工作。
園博悅民:共賞廣州“花容粵貌”
高質量建設綠美廣州,唯有不斷優化品質,傳承嶺南園林內涵,狠下“繡花”功夫,實施精品工程。
3月24日,一場享譽海內外的園林盛事吸引了無數市民游客的眼光——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正式拉開帷幕。
三十年來,廣州園林博覽會已成為廣州極具春天氣息的生態藝術盛宴。廣東園林學會副秘書長、《廣東園林》雜志原主編朱純說,廣州園博會是廣州綠化生態和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對城市園林的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起到了重要積極作用,還助力廣州園林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意義十分深遠。
此前,記者走訪園博會多個會場看到,盡管展會期間天雨路滑,但現場依然人氣不減。在廣州云道,有市民撐傘前來參觀。園博會的展品花枝招展、七彩繽紛,市民的雨傘五顏六色,兩者互相映襯,組成了一道獨特的雨中風景。有的市民雖然衣服被雨水濺濕,但毫不在乎,沉浸在園林博覽的世界中,穿梭在各大花藝展品間,一路歡聲笑語,氣氛熱鬧。
廣州園博會
每年都新意不斷的廣州園博會,今年更是亮點多多。在創新方面,本屆園博會以“花容粵貌 綠美灣區”為主題,采用“1+1+3”模式,通過主游線-廣州云道,串聯主園址-白云山,以及廣州市兒童公園、流花湖公園、蘭圃3個公園景區。打造11項豐富精彩的展覽展示內容和4個“園林+”系列活動。在擴展方面,本屆園博會展覽區域擴大至8個公園景區之中。竹藝展不僅增加了作品數量,作品來源也延伸至東南亞國家。
在市民游客的熱切期待下,本屆園博會也在原定10天的基礎上,延長了7天展期。17天下來,入場觀眾超過120萬人次。
精彩盛會,非同凡響。廣州園博會不僅是一張展現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園林名片,也成為一場充滿春日浪漫和社交屬性的花事盛會。
在麓湖公園分會場,多個竹藝展品甫一亮相,立即受到關注?,F場不僅有中國國內多個城市的參展作品,還有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老撾5個東南亞國家的優秀竹藝作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盟國際高校營造大賽竹藝展”,彰顯灣區生態魅力和國際風范。作品用竹藝勾勒出不同的形狀,造型獨特,充滿美感。特別是入夜后,燈光亮起,竹藝作品與燈光相互交融,在夜色中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造型,猶如湖面上的明珠。
本屆廣州園博會的影響力也進一步擴大,吸引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積極參與。策劃執行單位總負責人黃志輝表示,根據本屆廣州園博會的主題設定,要講好大灣區生態發展的綠美故事。為此,組委會向大灣區各兄弟城市積極發出邀請,得到熱烈響應,共同描繪出一幅灣區綠美畫卷。
另外,園博會的另一重頭戲“云道自然藝術節”也備受關注。利用云道形成藝術看臺,把自然景觀與藝術景觀串聯起來,使云道成為廣州一條富有綠水青山特點的新文脈,游人行走其中,既能感受自然的鳥語花香,亦可在不經意的轉角間看到一件件充滿創意和想象力的藝術作品,享受視覺和心靈的雙重震撼。
多位知名的藝術家通過作品,表達了廣州情懷,也帶給市民游客認識了解廣州的全新角度。來自廣州的藝術家劉慶元,主要工作方向是當代藝術設計的社會融入方法、跨學科實踐和創作。在云道自然藝術季上,劉慶元帶來作品《行多啲》,引起不少市民游客的共鳴。劉慶元說,“行多啲”是廣府方言,意為“多走路,見識廣”,希望通過這個作品,傳遞彼此保持輕盈、穿街走巷、行街涉水、身心舒爽的積極生活態度。
在高質量推進公園建設進程中,廣州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持續探索推進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我們喜歡的公園將更加生態宜人,我們生活的家園也必將更加美麗舒適。
數據
天藍
廣州PM2.5平均濃度連續六年穩定達標,從2013年的5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22微克/立方米,再創新低,在國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優。
2022年,廣州全市新增純電巡游出租車1823輛;投放氫燃料車近300輛;對132家重點廢氣排放企業實施分級管理,對17家企業50多萬個有機廢氣密封點進行泄漏檢測與修復。
水清
2022年,廣州全市20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劣Ⅴ類斷面全部清零;大沙河碧道榮獲2022年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亞非中東地區獎,增江碧道入選廣東“最生態碧道”。
地綠
近五年,廣州完成生態修復和森林碳匯造林1.73萬公頃,打造森林經營樣板基地11個,森林總蓄積1954.9萬立方米。新建生態景觀林帶221公里,累計建成生態景觀林帶728公里。打造花開成片、規模各異、色彩鮮明的花城風貌,累計建成140個遍布城鄉的賞花點。
園多
到2025年,廣州初步形成公園城市格局。全市公園數量達到1500處,綠道達到4000公里,碧道達到1506公里,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按照每15分鐘社區生活圈至少建設1處社區公園、每5分鐘社區生活圈至少建設1處口袋公園的標準,大力推進社區公園和口袋公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