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著北回歸線一路向東,大部分陸地被荒漠和稀樹草原所覆蓋,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大沙漠、印度塔爾大沙漠,但同在這條緯線上的廣州卻是另一番景象,山清水秀,花開滿城。
廣州四季有花,四季常綠,擁有“花城”美稱。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廣州的生態家底越來越厚實,形成“森林圍城、綠道穿城、綠意滿城、四季花城”的綠色生態格局。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發布的2022年數據顯示,全市已累計建成生態景觀林帶728公里,建成綠道總里程3800公里、碧道1028公里,擁有各類公園逾1360個。市內40萬株主題花樹迎風招展,天橋立交、綠化帶上,萬千花開,姹紫嫣紅。推窗見綠、出門進園、街角看花,花城的“高顏值”為這座千年古城帶來勃勃生機。
珠江新城的紫花風鈴木引來眾人打卡
“花脈”傳承
廣州過年,花城看花。
廣州人對鮮花情有獨鐘,逛迎春花市,是廣州春節期間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史料記載,廣州迎春花市在南漢時就已有之,到19世紀中葉,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幾天舉行,花木涌入城市,鄰里鄉親結伴“行花街”,期待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2023年春節前夕,廣州傳統花市時隔3年重啟,承載廣府年俗文化的“越秀傳統西湖花市”“荔灣湖公園水上花市”等街區再次迎來繁花似錦、人海如潮的景象。
對于很多“老廣”來說,行過花街才叫過年。在擁有百年歷史的西湖花市,市民梁集榮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過年逛花市對廣州人來說具有不可或缺的儀式感?!?/span>
嶺南花卉市場是廣州規模最大的花卉批發市場,這里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嶺南花卉市場經理何永介紹,2023年春節期間,購花人流量持續增加,為了維持市場24小時正常運轉,市場方面增加了幾倍人手。據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數據,今年全市線下傳統迎春花市共接待消費者約392.5萬人次,銷售額約1.44億元。
千百年來,廣州人對花一見傾心,喜歡種花、賞花、愛花、護花。獨特的城市文化傳承,也讓廣州城市建設以自然為美,注重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面貌。
“魚躍青池滿,鶯吟綠樹低?!?022年9月,在珠江公園的水生植物區里,再現了唐代詩人李白作品《曉晴》中描寫的情景,蓮花池邊聚滿眾多攝影愛好者,爭相抓拍“魚躍蓮花”的精彩瞬間。
初冬時節,當北方的枝葉在料峭的寒風中落盡,而廣州天橋鮮花盛開的“彩帶”總能刷屏朋友圈。在東風路、環市路、先烈路、廣州大道等城市道路上,幾百座人行天橋被鮮花簇擁,宛如散落在城市的空中花園。
白云山匯聚眾多嶺南自然生態人文景觀,新建的“空中云道”猶如空中彩帶貫通越秀公園、中山紀念堂、雕塑公園、麓湖公園、云臺花園和白云山,一經建成便躋身網紅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
越秀公園湖天一色,黑天鵝、鴻雁在湖面游弋,藍孔雀在湖心島愜意踱步;在云臺花園,匯國內外四時花卉于一園,花開各異,瑰麗多姿;在臨江大道,高標準建設的緩跑徑,兼有休憩、賞景等功能,成為代表城市形象的濱水景觀綠帶;在海心沙亞運公園,四季花海與廣州塔、海心橋相伴,展示廣府文化的花式浪漫;在海珠濕地,水網交織,柳綠花紅,鳥飛魚躍,演繹城央濕地公園之美……
如今,廣州城市面貌的高顏值,刷新了花城美譽度,提升了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花城美貌引來八方游客。數據顯示,1月21至27日,全市公園、景區和森林公園接待市民游客人數超過278萬人次,較去年同比增長69%。
科技賦能
“這就像我夢中的花園。”大年初十,第一次跟隨兒子來到廣州照看孫子的楊秀英老人,在海心沙亞運公園對著大片花海贊嘆。她和老伴從二沙島體育公園,沿著臨江大道緩跑徑,一直走到海心沙廣場。“這一路都可看到綠地、鮮花和綠樹,花城廣州真的名副其實!”
“花城”之譽背后,有科技力量的支撐。
漫步花城,在城市公園、綠化帶,市民不時可觀賞到矮牽牛花,它是廣州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新品種——廣州1號。作為廣州市申報的首個F1代草花新品種,其特點是花朵大、具芳香,而且抗病性、耐濕熱等優勢明顯,更適合在華南地區栽培應用。
我國現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中心,但草花育種制種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草花市場基本上被國外種子公司的品種所壟斷。
“為了打破國外壟斷,我們開啟了草花育種研究,主要以矮牽牛、長春花為主,進行長期自交純化、雜交、回交等研究?!睆V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劉國鋒說,“我們推出了廣東省首個雜交F1草花新品種廣州1號矮牽牛,未來,我們將推出廣州2號、3號等。”
廣州是立交橋之城??v橫交錯的立交橋、高架橋、人行天橋,延展了城市交通的立體空間,但如何將灰突突的橋梁與城市生態環境融合呢?2004年,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著手進行橋梁綠化技術攻關。
“橋上環境比較惡劣,種植空間小、汽車尾氣大、空氣質量差、夏日暴曬。我們嘗試了簕杜鵑(三角梅)、馬纓丹、龍船花等12個品種。經過3年觀察,簕杜鵑表現較好,開始一系列技術攻關?!睆V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劉悅明說,“反復的試驗、實踐,我們研發配制出了屬于橋梁綠化的專用基質,開發出了適合橋上使用的自動噴淋灌溉系統。”
如今,劉悅明團隊建立起國內最大的簕杜鵑木棉國家種質資源庫,收集簕杜鵑品種超過300個。玫瑰紅、金心雙色、銀邊紫花等15種不同花色的簕杜鵑新品種上橋后,灰突突的橋梁基本上達到四季常綠、四季有花,成為廣州特有的空中彩帶。
此外,廣州還建立了國內首個野牡丹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獲得國內首個野牡丹新品種,開創了國內野牡丹育種史。野牡丹品種“天驕”“超群”不僅成為園林綠化的新秀,還帶動了相關花卉生產企業的發展。
近年來,廣州在植物病蟲害防治上不斷進步,已將樹木安全性評估、古樹名木保護與復壯等新技術推廣至全國8個省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26個城市。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為“花城廣州”保駕護航,實現滿城疊翠。
繡花功夫
“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寫好青山綠水答卷,構建健康穩固的綠色生態基底。截至2021年,廣州市森林覆蓋率41.9%,森林蓄積量2102萬立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3平方米。
目前,廣州充分利用城市邊角地、閑置地見縫插綠,以繡花功夫設計建設小而美、小而精的綠地開放空間。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黨組書記、局長蔡勝表示:“廣州2022年建成52個高質量有特色的精品口袋公園,不但扮靚了街區,也為市民開辟出更多休閑娛樂的綠色場所。”
東山少爺公園位于廣州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內,是廣州獲得國際性獎項的“口袋公園”,曾獲得“2020AHLA亞洲人居景觀獎”“GOOD DESIGN AWARD 2021”等獎項。這個不足1000平方米的公園,改造時充分保留利用原有樹木,通過景觀的空間規劃設計,營造出光影流動的休憩場所,在不同的天氣和時間都有不一樣的意境。
舒適休憩環境讓社區居民出門像逛自家花園,外來游客也可通過到公園游覽,了解街區的歷史、人文文化。因其獨有設計,東山少爺公園入選2021美學旅行指南的十個美學打卡地之一。評審團評價:“當地居民在這個適合現有城市規模尺度的廣場,出來交談,并建立社區緊密的聯系。這個項目通過每個人都可以在白天和黑夜放松的城市日常生活場所,教會我們幸福的價值。”
東山少爺公園只是廣州眾多口袋公園的一個。目前,廣州共建成口袋公園約300個,未來將按照每5分鐘社區生活圈至少建設1處口袋公園的標準,提升社區公園覆蓋能力,成為廣州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點睛之筆。
近年來,廣州采用繡花功夫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通過加強政策保障,引入社會力量,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提升社區居住品質。數據顯示,目前廣州市已累計完成810個老舊小區的改造,累計改造老舊建筑4670.4萬平方米,增設無障礙通道100.6千米,累計新增社區綠地和公共空間676個,惠及200多萬居民。
廣州西關恩寧路永慶坊,見證老廣州的繁榮與新生,是廣州市最完整、最長的一條騎樓街,也是最具“老西關”風情的街區,在“修舊如舊、外舊內新”的修繕保護中,這里原本破敗的危房社區重煥新光彩,綠植、鮮花與青瓦白墻相得益彰。
“90后”廣州女孩劉綺麒開設的定制婚紗工作室就在永慶坊里,工作室與粵劇藝術博物館僅一墻之隔。劉綺麒說:“這里回望是濃濃的西關風情,仰望是古樹參天,墻頭花開花落,還可以看看粵劇粵曲展演,很符合自己的內心追求?!?/span>
廣州除了通過繡花功夫還綠于民,更在“大城名園”上建設高水平的綠美廣州。2022年7月11日,華南國家植物園在廣州正式揭牌。至此,我國已設立并揭牌運行一北、一南兩個國家植物園,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邁出堅實步伐。蔡勝表示:“我們將利用好華南植物園升級為華南國家植物園的契機,全力推進華南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并將持續推進海珠濕地、南沙濕地等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大力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節儉的廣州綠化高質量發展模式?!?/span>
推窗即見景,出門可進園。近年來,廣州深入實施美麗宜居花城戰略,積極推進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綠化城市聯盟,穩步實施綠美廣東行動計劃、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森林城市品質提升計劃、公園與道路綠化品質提升行動,讓“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成為花城廣州最生動的寫照。
種得滿城花,四季斗芳菲。2月的廣州,宮粉紫荊、紫花、黃花風鈴木等各種繁花次第開放,在中山紀念堂、越秀山上、陵園西路,廣州市花紅棉正含苞欲放;3月的廣州,又將映襯在“英雄花”的海洋里……從春到冬,城市各個角落,始終有花競相綻放。
北回歸線穿過中國的地方被稱為“神奇的回歸綠帶”,地處中國南大門的廣州,總是能率先感受到春的先機,花城廣州也成為這條回歸線上的明珠,美麗密碼則寫在千年古城的萬象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