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天際線蘊含珠水的柔和之魅 水閘堤壩彰顯大江的韌性之剛
旭日東升,陽光傾灑在珠江上。江面上倒映出錯落有致的高樓剪影,展現出一幅都市風光影畫。日落時分,晚霞又在廣袤的天空中勾勒出建筑的輪廓,描繪出城市的繁榮與生機。
潮起潮落,珠江水流經守在河流交叉口的水閘,源源不斷地為小涌、湖泊補充活水。每年雨季,珠江上筑起的堤圍,擋住了陣陣漲起的江水,守護著兩岸大地上的幸福生活。
剛中透著柔,就像珠江魅力水岸上,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鋼筋水泥化作流暢的線條點綴天際線,呈現出柔和的力量美感;柔中帶著剛,就像珠江韌性水岸上,一座座堤壩、水閘讓奔放的江水收起了不羈和野性,讓人們在一灣碧水中體會到踏實。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尋珠江的魅力天際線與韌性安全線,讀懂珠江的“剛與柔”。
珠江奔騰依舊 兩岸天際線已發生巨變
傍晚時分,停泊在芳村碼頭附近的游船逐漸熱鬧起來,船長、水手穿行其中,為珠江夜游的啟航做著最后的準備。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游船從停泊碼頭出發,開往載客碼頭,待載上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珠江夜游之旅正式開啟。廣州公交集團客輪有限公司的船長譚偉明,在珠江上已經工作了35年。對于這位年近六旬的老船長而言,這些年,不變的是奔騰的珠江,而珠江兩岸的天際線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色彩絢麗的游船成為珠江上的靚麗風景線
珠江西段:
看廣州的歷史與慢生活
1987年,譚偉明入行成為一名水手,開始了“江上漂”的職業生涯。最初,譚偉明在輪渡船上工作,負責擺渡接送市民過江。那時,珠江夜游已經悄然興起。為此,原本只是代步工具的輪渡船白天擺渡,晚上“兼職”充當珠江游船。譚偉明回想,“當時的輪渡船有八九百個客位,船很大。”然而,輪渡船外形簡樸,沒有過多的裝飾,甚至船艙內都沒有安裝玻璃窗和空調,四周通透,全憑自然江風吹拂。
譚偉明
當時,同樣簡樸的還有珠江兩岸景觀。“35年前,白天鵝賓館‘孤零零’地守在沙面,這是當時珠江夜游最‘重頭’的地標。”譚偉明指著遠方說,“早期的珠江夜游航線上,白天鵝賓館、愛群大廈、廣州賓館、粵海關大樓都是供旅客欣賞的建筑。”
順著譚偉明指向的方向,記者抬頭看到了60多米高的愛群大廈和80多米高的廣州賓館,這兩座曾經接力成為廣州最高建筑的大樓,如今仍是珠江河畔上不可錯過的風景。在燈光的映襯下,塔影樓上星光點點,西堤碼頭造型簡約。而粵海關博物館、南方大廈、愛群大廈這些見證了廣州商貿發展、改革開放的建筑,顯得格外的精致典雅。游船航行在沙面、西堤江段時,記者仿佛穿越了時空,駛進了廣州歷史博物館,歷史建筑共同繪就的精美長卷在游客面前徐徐打開,為珠江增添了一份歷史厚重感。暖黃的燈光映照著中西合璧的珠江沿岸景觀,宛如一條璀璨的鎏金玉帶,似乎在時刻提醒著——這里曾是廣州最繁華的地方。
珠江新城新中軸線:
看廣州的摩登都市魅力
1996年,譚偉明當上船長。此時,廣州城正迎來快速發展。1998年,坐落于二沙島的星海音樂廳落成,形如江邊欲飛的天鵝,與藍天珠水渾然一體。漸漸地,二沙島上的燈光多起來了,珠江夜游更有看頭了。
2009年,這一年對于譚偉明意義非凡,他見證了珠江兩岸景觀的變化。廣州塔拔地而起,憑借獨特的小蠻腰造型一躍成為廣州新地標。而在珠江另一側,沖上云霄的西塔與廣州塔隔江對望,日后沖破廣州天際線的東塔也在這一年開始動工……隨著珠江新城摩天大樓群的建成,珠江兩岸的城市天際線有了新色彩,建筑高聳如林,宛如一幅壯麗而震撼的摩登都市畫卷,展現出廣州這座現代化城市的獨特魅力。
此時,夜游航線也從珠江前航道的西側逐漸向東遷移。“當駕駛游船靠近廣州塔時,感覺廣州塔就像‘撲面而來’似的,十分壯觀。”譚偉明告訴記者,每當他開船經過廣州塔時,都會稍微減速,只因他深諳,許多游客都奔著廣州塔而來。放慢船速,讓游客有時間拍照留念,盡情欣賞中國第一高塔的風采。
廣州塔建好的第二年,第十六屆亞運會開幕式在海心沙舉行,譚偉明擔任花船巡游的船長,他的任務是將哈薩克斯坦代表團送入海心沙會場。亞運會開幕式當天,譚偉明熟練地駕駛著游船,按照游行路線在珠江上穿梭。那一夜的精彩,至今仍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煙火花船相映,珠江熠熠生輝,通過電視轉播,珠江兩岸的城市夜景驚艷了全世界。從那時起,無數遠道而來的游客來到廣州,總會選擇體驗珠江夜游,欣賞絕美的天際線。
珠江東段:
看廣州的創新與高質量發展
“以前,廣州塔往東的這段航線黑漆漆一片,燈光稀少。珠江新城就是珠江夜游的終點。”譚偉明說。如今,城市天際線沿著珠江向東延伸。游船駛過獵德大橋,來到珠江琶洲段已經是一番新景象,仿佛穿過一片科技感十足的都市森林。
在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里,造型各異的寫字樓在天空中勾勒出生動曲線。向岸邊望去,唯品會大廈的樓體縱橫交錯,將大樓分割成幾個方塊,形似電商快遞盒;阿里巴巴華南運營中心采用大量異形切角,造型新穎、充滿辨識度;在建的騰訊廣州總部大廈設計建有4道大懸挑鋼結構景觀平臺,正在安裝的幕墻讓人眼前一亮……寫字樓里透出的點點燈光,展現著城市的創新活力。未來琶洲或許會成為媲美珠江新城CBD的夜景勝地。綿延的天際線,向世人展示著騰飛廣州、挑戰自我、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氣魄。在譚偉明看來,珠江西段看的是廣州的歷史與慢生活,而東段看的則是創新與高質量發展。
珠江,是展示城市風貌的長廊。《廣州市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建設規劃(草案)》提出,塑造起伏有序的濱江天際線:控制沿岸地標建筑,形成錯落有致的建筑界面。臨江一線新建建筑高度要原則上控制在60米以下,已建或已批控制性詳細規劃地區建筑高度按已批規劃控制,形成前低后高、錯落有致的濱水建筑形態。珠江沿岸起伏有序的天際線,是城市歷史的濃縮,是城市對未來發展的展望,更是城市形象的表達。城市天際線,不僅是城市品質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外在體現,更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體現。
水閘不僅維系流域安全 更成為網紅景點
據《羊城古鈔》記載,廣州“大海環其東,眾水匯于前,群峰擁于后”。廣州“因水得城,依水而建”,如何治水考驗著廣州人民的智慧。2000多年前,南越國建造的木構水閘通過開關水閘,實現防洪、排澇等功能。汲取古人經驗,廣州的多條河涌都設置了水閘。隨著時代發展,如今水閘還可實現生態蓄水補水、改善水環境的功能,甚至成為景點。日前,探訪小分隊來到石榴崗河水閘、新擔涌水閘,探尋打造韌性珠江的奧秘。
防洪排澇保安瀾
可御洪水與潮水
沿著石榴崗河旁的道路漫步,一邊是清澈河水,一邊是翠綠樹林,舒適的環境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跑步、騎行。繞過一個彎道后景觀豁然開朗,江面上矗立著一座廊橋建筑,這便是石榴崗河水閘。
海珠區被珠江前、后航道環繞,江河密布。“石榴崗河是海珠島最大的河道,其流域受珠江潮汐影響,潮位高時內河涌自排能力不足,流域內的低洼城區容易水浸。”海珠區水利設施養護所負責人胡鵬告訴記者。今年“龍舟水”期間,防汛形勢較為嚴峻。“那時石榴崗河水閘兩邊的水位差達到2米,水閘防洪排澇作用就凸顯出來了。江水被攔在外,流域內未出現水淹情況。”據悉,石榴崗河水閘于2018年完成重建,水閘閘頂珠基高程達4米,涌容提高100多萬立方米,加上對流域河涌的調蓄,石榴崗河水閘可抵御200年一遇洪水。
在黃埔區長洲島上,8條內河涌構成一張龐大水系網,2015年建成的新擔涌水閘是控制這張水網的中樞。該水閘由東、西兩座水閘組成,長洲島群閘聯控工作辦公室設在東閘旁的管理大樓內,辦公室內的大屏顯示著島內12座水閘的安全監控、河涌水情等實時情況。黃埔區水務設施管理所相關負責人張新運介紹,“汛期來臨前,我們會提前開閘騰空并及時關閘擋潮,通過群閘聯控聯調,為島內水域提供調蓄空間。”今年8月,臺風“木蘭”引發了風暴增水,該水閘提前調蓄空間,成功抵御潮水,保障了居民的安全。
長洲島新擔涌水閘
可調控水源交換提升水質
成為海珠濕地動力“心臟”
正如俗話說,“流水不腐”。水一旦不流動,水中含氧量會降低,容易產生細菌并影響水質。張新運告訴記者,新擔涌水閘通過聯合調度,可實現調整互通水系的水流方向,使河涌實現單向流,確保水體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實現水清、水活,提升了長洲島區域的水環境、水生態。
而在石榴崗河的流域內,32條河涌貫穿海珠濕地一、二、三期,與海珠濕地構成了海珠的“綠心藍脈”,形成了集江、涌、林、濕地于一體的江島生態系統。為此,石榴崗河水系的水質至關重要。胡鵬介紹,石榴崗河水閘利用潮汐動力,合理控制開閘時間,轉換河涌水體。經沉淀凈化后,水質明顯提升,再源源不斷地注入石榴崗河水系,成為海珠濕地的動力“心臟”。
石榴崗河水閘
記者了解到,石榴崗河流域內的土華涌位于萬畝果園核心區,是海珠濕地二期、三期的主要河道,此前被列為劣Ⅴ類的黑臭水體。“水閘建成后,在控源截污基礎上,加上活水流入,現在土華涌的水質已經能長期保持Ⅲ類水,很多水生生物重新出現。”胡鵬表示。通過疏浚河道,目前珠江—石榴崗河—海珠湖—海珠濕地—內河涌的河湖水系連通格局已經形成。此外,水環境改善也促進了生物多樣性。與2010年相比,廣州中心城區白鷺等鳥類數量增加了3~5倍,海珠濕地逐漸成為親近大自然的好去處。
活力的珠江水,也需要安全維系。《廣州市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建設規劃(草案)》也提出,加強沿岸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安全韌性水岸。
新擔涌水閘是我國首座廊橋
水閘結合的大型景觀閘橋
如今,新建水閘不僅擁有防洪功能,還將閘、橋、景觀融為一體,既具功能性又具觀賞性。其中,新擔涌水閘工程和石榴崗河水閘重建工程都分別獲得了廣東優秀水利工程設計獎一等獎。極具嶺南水鄉特色的風雨廊橋設計,是這兩個水閘備受關注的亮點,新擔涌水閘東閘還是我國第一座廊橋水閘結合的大型景觀閘橋。
新擔涌水閘是控制長洲島水網的中樞
去年“五一”期間,新擔涌水閘東閘的景觀廊橋對外開放,很快成了網紅打卡點。探訪中,記者遇到了前來參觀的林先生,他表示,“廊橋很有特色,在橋上眺望寬闊的珠江,清風徐來,很舒服。”該廊橋也逐漸成了長洲島濱水慢行系統和碧道的一部分,貫通長洲島都市農業公園和深井環島碧道,串起沿線中山公園等多個歷史文化景點,為市民提供舒適的都市碧道空間。
石榴崗河水閘憑借精美造型同樣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這座水閘設有兩座門樓、兩座重檐方亭、四段單層景觀廊和一座雙層碧波閣。碧波閣以荔灣湖公園的海山仙館為參考,采用灰塑、木雕、掛落等傳統手法,廊、亭高低錯落,完美呈現嶺南建筑“通”“透”“漏”等特點,屋頂采用古代飛檐歇山頂結構造型,精致古樸,頗具嶺南水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