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蟬初嘶,綠意便席卷了整個廣州。草木繁盛,荷塘清淺,仲夏的熱風灌滿了衣衫,也吹動萬里云海翻涌。夏季的白晝悠長、晴朗,烈日融化了時間的刻度,雨水蒸發成飽滿的水汽,人和城市的生命力就像欲燃的夏花——這是一個旺盛的、火熱的、蓬勃的季節。久居城市的人們,摒棄現代電器帶來的絲縷涼氣,走出高樓的蔭蔽,感受自然的召喚,打開別樣的夏日生活方式。
清晨,陽光從樹叢中透出斑駁的樹影,市民在晨跑中開啟新一天的生活
華南國家植物園,是植物的庇護所,也是我們心靈的港灣。夏季,植物園就像是隱于城市高樓之間的綠寶石,草木吸飽了充沛的雨水,迸濺出濕潤又明艷的色彩。草甸豐茂,露營的帳篷支起來,就像雨后冒出的蘑菇;雨林繁盛,按下相機的快門,記錄下人與樹影的游戲。游人乘興而來,盡興而歸,人與自然的和諧韻律,在這里輕快流淌。這座植物園,值得我們永無終止地去建設。
夏日,市民選擇來到戶外,擁抱大自然
1956年12月2日,時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陳煥鏞在華南植物園規劃會議上宣布: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園——華南植物園誕生了。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66年,但我們仍能想見陳煥鏞公布這個消息時心中的百感交集:這個位于廣州龍眼洞鄉一帶,占地1200公頃的植物園,比1941年創立的世界上最大的加拿大安大略皇家植物園(640公頃)幾乎大一倍。它的目標,是建成研究、栽培、繁殖中國和世界熱帶亞熱帶植物和華南地區植物的最好的實驗室。
華南國家植物園溫室群景區
陳煥鏞這一代中國人在年輕時,要深入研究中國自己的植物,需要到歐美國家的研究機構中去找。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科研基地,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與那些陪伴了我們千萬年的“老朋友”對話。
從一開始,華南植物園就被設計為一處極為美麗的景觀。當時新華社發布的消息中這樣寫道:“12年內這些荒山荒地將完全綠化。園內將設立各類植物的展覽區,從東北部的高山植物,到西南部人工湖中的水生沼澤植物,都將在園內種植展覽……整個植物園將布置得具有藝術風格。游人在里面不會看到豆腐干式、三角板式的死板的圖案,他們將遇到像武陵人在桃花源中遇到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樣的景象。”
早晨,當露珠在蓮葉上滾動,鳥兒發出清脆的叫聲,園中響起孩子們的笑聲和年輕人的細語。老人從大王椰子樹下走過,鞋子在干凈的地面上發出踢踢踏踏的聲音。傍晚,螢火蟲從草叢中飛出,在夜幕中畫出縹緲的曲線,許多市民蹬著自行車,沐浴在湖畔的夕陽里,感受輕風從臉頰吹過。
小朋友在植物園參加觀鳥活動,用雙眼捕捉大自然的精靈
如果你從高處望下來,可以看到在繁忙的高速路,高大的樓群之中,有著一片巨大的綠海。林濤洶涌,碧波蕩漾。這是我們在城市之中,為植物建立的一處庇護所,也是為我們的心靈筑起的一處港灣。
青年男女在植物園的落羽杉樹下游玩、拍照,呼吸新鮮空氣
中國是全球唯一縱貫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氣候和完整植被帶的國家,有高等植物約3.5萬種, 約占全球總數的10%。它們是《詩經》中的甘棠、蒹葭,是大林寺的桃花,西湖邊的柳,也是“二居”在十香園中種下的花。我們無法想象,少了它們,生活會變成怎樣。
攝影師站在竹林邊取景,為身著古裝的女子拍攝個人寫真
2022年7月11日,“華南國家植物園”正式掛牌。從“植物園”到“國家植物園”,兩字之差的背后,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大城名園,“將隨著國家的發展而發展,我們將永遠無終止地建設它。”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愜意地在湖邊野餐,時間仿佛都變慢了
因為它是屬于我們每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