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中英雄花”開了
2023年11月30日,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開門迎客,面向公眾開放。11月29日晚,開館儀式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以下簡稱“新館”)舉辦。
據介紹,新館將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彰顯嶺南地域特色、講述廣東創新精神為己任,以“嶺南風范、灣區氣派”為基點,全方位打造“國內標桿、世界一流”的藝術殿堂,繼續譜寫廣州文博與美術事業的新篇章。
29日晚的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高朋滿座,眾多嘉賓、藝術家和全國各地美術界、博物館界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參與新館開館儀式。
11月29晚8點10分,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與廣州塔同時亮燈,新館正式開幕
知名專家學者成為顧問委員
據透露,本次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開館全國矚目,有120位藝術家無償捐贈133件作品。在開館儀式上,廣州藝術博物院為陳金章、梁世雄、許欽松、劉春潮、葉幼天等藝術家代表頒發收藏榮譽證書。
嘉賓們以鈐印的方式為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啟動開館
為把廣州藝術博物院打造成為“國內標桿、世界一流”的藝術殿堂,全面提升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的專業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廣聚專家智慧,在新館開館儀式上,多位全國美術界、博物館界知名專家學者獲頒顧問委員會證書。他們將參與藝博院重大業務項目的研究,提供科學的建議。
隨后,嘉賓們以鈐印方式,為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啟動開館。在全場見證下,新館外立面玻璃幕墻與廣州塔同步亮燈,標志著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踏上新的征程。
據悉,當晚出席開館儀式的還有來自哥倫比亞、白俄羅斯、希臘、塞內加爾、厄瓜多爾、意大利、泰國、馬來西亞、智利、比利時、土耳其、卡塔爾、委內瑞拉、蘇丹、贊比亞、韓國、美國、越南、俄羅斯、馬里、老撾、波蘭、澳大利亞、安哥拉、英國、菲律賓、斯里蘭卡27個國家駐廣州總領事館的官員。
“水中木棉花”有顏值有內涵
廣州藝術博物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7年的廣州美術館,舊址位于越秀山上。2000年,廣州藝術博物院在麓湖之濱建成開放,具備完整的藝術類藏品體系,以歷代嶺南書畫作品為館藏特色,藏品數迄今為33000多件(套)。其以高質量的陳列展覽在國家級的各種評比中屢獲殊榮,相繼被評為“國家重點美術館”和“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為迄今為止全國唯一兼有這兩個稱號的藝術機構。
館方介紹,作為廣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一張名片,新館將成為一個集收藏、展覽、研究、教育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化、國際化、數字化博物館和廣州門戶美術平臺。作為廣州市“十三五”重點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位于海珠區藝苑路198號。項目占地面積3萬余平方米,總建筑面積近8萬平方米,設計以“水中盛放的木棉花”理念為主題,突出嶺南風格和廣州地域特色。
這朵冉冉綻放的“木棉花”是全球首個五個立面均采用光伏技術的公共建筑。其中,“花瓣”一般的外立面幕墻全部采用太陽能光伏玻璃建造,21008片魚鱗狀的光伏玻璃人工拼裝誤差控制在2毫米內,該項技術已獲得專利;“花蕊”由六種色彩的光伏組件組成的陣列構成;“木棉花”的內部包括地上5層、地下2層,涵蓋藏品區、展陳區、文化教育與公共服務區、業務科研與管理區、設備區、地下停車庫和公共區域。
開幕展曬家底
1100余件院藏精品亮相
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展陳以“高質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質服務”為目標,以“千年瑰寶、嶺南芳華”為關鍵詞,以實物展陳和數字化展示為形式,通過21個展廳(展區)、近兩萬平方米展示面積,集聚1100余件院藏精品、200余件借展精品和500余件文獻類展品。
館方表示,這是廣州藝術博物院“亮家底式盛會”,展品有中國畫、油畫、版畫、漫畫、雕塑、水彩畫等多種,其中不乏美術史中的標桿之作,分為“傳承經典”“重讀嶺南”“美美與共”“數字賦能”四個部分進行全面展示。
傳承經典 十大館藏精品亮相
萬壑爭流——廣州藝術博物院藏中國古代畫派藝術展
(展覽分三期展出,每期展出時間為1個月)
展覽選用新館復式結構主展廳,計劃展出展品204件(實物數452件),所有展品均為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品,包括董其昌《崇岡曲澗圖》、文同《墨竹圖》、李衎 《紆竹圖》、仇英《停琴聽阮圖》等。
文同 《墨竹圖》
第一期 展出湖州竹派、浙派、吳門畫派、松江畫派4個畫派。特別提醒:《墨竹圖》《紆竹圖》《迎風竹圖》《山高水長圖》《群仙圖》《松坡平遠圖》《晚來急雨添飛瀑圖》《停琴聽阮圖》《剪江草堂圖》《溪山清遠圖》十件藝博院鎮館之寶也將且僅在這一期展出。
第二期 展出婁東畫派、虞山畫派、常州畫派、新安畫派(含黃山畫派)4個畫派。
第三期 展出金陵畫派、揚州畫派、丹徒畫派、海上畫派4個畫派。
策展人導覽 陳志云 藝博院副研究館員
“萬壑爭流”展旨在從畫派形成與興衰的角度考察中國美術史的發展,向市民游客介紹廣州藝術博物院古畫收藏方面的主要特色,展品中珍貴文物占七成以上,首次展出的藏品也占三成以上。
作為國內收藏中國歷代書畫珍品最為豐厚的公共文化機構之一,院方的古畫收藏自起步時便以中國古代畫派分類為參考。經過幾代博物館人的艱辛努力和社會各界的慷慨捐贈,目前院藏古畫體系中,明清畫壇上的主流畫派基本都形成了成系列的收藏。這些畫派雖然多為地域畫派,但影響不限于一隅,各地從學者眾多,并通過畫家流動和藝術品流通而影響全國各地。展覽也關注這些畫派對嶺南畫家的影響,與同期展出的嶺南名家系列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而形象地向觀眾闡述中國古代畫派的形成和發展情況的同時,也幫助大家進一步理解嶺南畫派的形成。
重讀嶺南 呈現近現代以來廣東美術發展脈絡
風自南來——廣州藝術博物院藏近現代廣東美術精品展
居巢《雙魚圖》、黃般若《羅漢圖》、高劍父《東戰場的烈焰》、陳樹人《淡黃楊柳舞春風》……本次展覽將遴選約300件院藏精品,分“嶺南藝脈:晚清廣東中國畫”“守正與革新:20世紀上半葉的廣東中國畫”“激揚歲月:20世紀50至70年代的廣東中國畫”“時代新篇:20世紀80至90年代的廣東中國畫”“時代號角:近現代廣東漫畫與版畫”“中西融匯:近現代廣東西洋畫”等六部分,呈現近現代廣東美術的成績。
高劍父 《東戰場的烈焰》
策展人導覽 黎麗明 藝博院研究館員
近現代廣東畫壇與京、滬畫壇三足而立。在近現代中國社會急劇變革、轉型中,廣東的美術界進行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探索和實踐。展覽從“二蘇”“二居”,以及何翀、蒙而著、梁于渭等晚清畫家談起,經伍德彝、趙浩公、潘致中、盧振寰、李鳳公、黃般若等傳統派名家,“二高一陳”及趙少昂、楊善深等嶺南畫派第一、二代代表畫家,再到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等美術名家在20世紀50至90年代的創作,展現近現代廣東美術蓬勃發展的根源,以及發展之路上的革新探索和現實主義關懷。同時,通過李鐵夫、丁衍庸、關良、關金鰲、符羅飛、司徒喬、吳子復、譚華牧、余本、趙獸、何三峰等的油畫、水彩水粉畫和國畫創作,以及廖冰兄、賴少其、黃新波等的漫畫、版畫創作,展現近現代廣東美術的多元樣貌和“開風氣之先”的重要地位。
蘇小華 《喜洋洋》
時代新章——當代廣東美術探索
敢為人先、觀照現實、銳意創新一直是廣東美術的傳統,廣東畫家們始終秉承“筆墨當隨時代”的宗旨,在傳統藝術的現實轉型中發揚國粹、傳承創新,在新時代的高速發展中扣緊時代脈搏,反映現實生活。
策展人導覽 吳冰麗 藝博院館員(展覽執行人)
以“風·華”“逸·韻”“境·界”為關鍵詞,展出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漆畫、雕塑等藝術門類的當代廣東美術作品約 100 件。展覽聚集了對當代廣東美術史產生影響的藝術名家,以及在探索路上的新一代廣東美術工作者的精品力作,通過名家與新秀作品的集結與碰撞,展示廣東美術家對新時代、新氣象、新題材進行深入挖掘與創作的多元探索與階段性成果,呈現當前廣東美術百花齊放的藝術生態。
美美與共 大視角大主題展現中國美術風貌
塔高水長——中國美術館藏美術精品展之長征精神、延安精神
中國美術館特別將重要館藏精品專題展覽“塔高水長——中國美術館藏美術精品展之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送到廣州展出,祝賀新館開幕。
《長征組雕》、沈堯伊《而今邁步從頭越》、羅中立《父親》……本次展覽從中國美術館藏作品中精選百余件長征主題、延安主題油畫、中國畫、版畫、雕塑佳作展出,旨在以藝術經典重溫崢嶸歲月,弘揚和賡續偉大長征精神、延安精神。
融合之路——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上海中國畫院藏中國近現代美術作品特展
展覽通過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上海中國畫院現有藏品,梳理20世紀在“融合”觀念影響下的現代藝術名家的探索之路。既重視傳統水墨技法的錘煉,亦結合西方現代繪畫語言和觀念,18位近現代優秀藝術家的國畫、油畫精品,向觀眾呈現以“融合”為發展方向的豐富多彩的中國藝術獨特面貌,以及多元并存、異彩紛呈的藝術現象。
數字賦能 賦予傳統名作“未來感”
精品薈萃 精品互動墻
多媒體與數字化融合運用將成為廣州美術館的一大亮點。
四樓“精品薈萃”數字化展廳以館藏明代文徵明《金閶名園圖卷》、清代黃璧《桃花源詩意山水圖卷》以及明清花鳥繪畫名作為中心,設計互動游戲,傳遞畫作背后的趣味知識和故事。傳統藝術與當代科技的結合,帶給觀眾不一樣的傳統文化體驗。
二樓“精品互動墻”按年代分類正在展出的精品,觀眾只需輕觸互動墻,點擊觀看自己想看的作品,還可進行放大觀看細節、分享給好友等互動操作。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場,周一閉館(除法定假日外)】
預約渠道:
觀眾預約
1.觀眾可憑有效身份證件免費參觀。
2.觀眾提前通過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官方小程序預約參觀;
3.無智能手機的觀眾憑本人身份證在前臺登記。
進館參觀當日,憑預約形成的入館檢票碼或直接刷個人身份證入館。
團體預約:
團體預約請致電020-39061000或020-390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