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在這美好時節,廣州文旅高質量發展,又添一處文化新地標——位于海珠湖畔的廣州市文化館新館,依托壯麗的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和海珠湖水系景觀,打造一個供群眾文化活動,富有嶺南生態特色的城市空間。新館建筑面積約5.4萬平方米,占地面積約14.2萬平方米,居全國首位。
為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一批體現城市特色和時代精神的地標性文化設施陸續投入使用。其中,作為廣州市重大文化設施和重點民生工程的廣州市文化館新館已與市民游客見面。
嶺南水鄉小橋飛渡,亭臺樓閣星羅棋布。置身園林,移步換景,文化藝術和自然融為一體;亭臺樓閣,水榭歌臺,休閑中受到高雅藝術的熏陶。在這里,市民游客可享受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體驗非遺之光靈動穿梭,感受文化之泉美好涌動。
廣州市文化館新館
67年 從50多平方米到5.4萬平方米
廣州市文化館前身為廣州市群眾藝術館,1956年7月正式宣布成立。2022年9月接受記者采訪時,群藝館首任副館長王建勛回憶,初創時期的群藝館,“只有兩間室,50多平方米”。圍繞“業余、自愿、小型、多樣”的工作方針,群文干部們深入工廠、農村、街道,“跟工人、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培養了一批基層業余文藝隊伍。
2000年,廣州市群眾藝術館遷址到先烈中路102號華盛大廈北塔3~5樓,面積達2286平方米。2008年,廣州市群眾藝術館首次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化館”。2009年2月,廣州市群眾藝術館海珠分館開館,館舍面積6017平方米;同年6月,廣州市群眾藝術館更名為廣州市文化館。
奮楫篤行,臻于至善,如今的廣州市文化館已成為富有嶺南生態特色、蘊含嶺南文化底蘊的城市文化客廳!
作為市重大文化設施和重點民生工程,廣州市文化館新館2013年5月立項,2015年3月奠基。秉持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的理念,十載精心營構、精雕細鏤,這座文化工程終于迎來高品質呈現。
這座風情濃郁的嶺南園林式文化館,既是城市新的文化地標,更是老百姓家門口的文化樂園、美育學校。與場地相配套的是功能的升級——煥新出發的廣州市文化館,將成為文藝大舞臺、服務新平臺。
近日發布的《廣州市文化館高品質發展規劃(2023-2025年)》緊緊圍繞廣州市文化館機構職能,聚焦新型文化綜合體建設,以高品質的文化供給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引領文化服務與文化消費的新潮流,展現新時代文化新形象。
以“國際一流、國內標桿、灣區核心”作為發展目標,廣州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新館將打造成為群眾品質文化生活的新空間、嶺南文化傳播展示的新窗口、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地標、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新高地。
主題園區各具特色
公共文化中心:漢唐余韻,現代表達
建筑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的公共文化中心,以中心閣為中軸,輔以西側辦公培訓組團和東側演藝排練組團,是新館最核心的建筑體。
廣州市文化館新館總設計師倪陽表示,公共文化中心體現古典嶺南建筑文化特征,設計既源于傳統又超越傳統,滿足現代建筑的功能需求,創造出適合嶺南氣候條件的現代化舒適宜人的文化體驗空間。
繼承嶺南傳統建筑的精華,采用漢唐風格打造的公共文化中心外觀厚重大氣,既強調自然通風的結合、日照的引入,又融合太陽能發電等先進技術,與文化服務功能完美相融。
翰墨園:書畫建筑,詩意相和
依山傍水,通過爬山廊道層層遞進,位于公共文化中心東南側的翰墨園建筑面積約0.21萬平方米,是目前新館中唯一一個完全建立在山坡上的場館。翰墨園建筑采用傳統樣式,結合江南園林中的堆山砌石,以竹造景,營造文人翰墨氛圍。
翰墨園最高處建藏書閣,成為翰墨園和整個園區的對景之一。而園內一座斷橋頗具詩意,設計師徐好好介紹稱:“從院子外的雙橋望過去,小溪層層疊疊地流下來。為了營造一個相對開闊的視線,因此設計了一座斷橋,這與余蔭山房的‘小飛鴻’有異曲同工之妙。”
翰墨園內,連廊是頗為重要的要素。徐好好表示,關于連廊的設計,“一方面因為山地地形,所以要做比較曲折的連廊,另一方面,設計團隊也考慮到‘移步換景’的特點,廊道路程比較長、坡度和緩,可以讓游客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景色”。徐好好建議市民留意連廊中一段被竹林簇擁的休息地,“此處放眼望過去十分通透,透過青蔥的細竹,可以看到不遠處的中心閣。”
曲藝園:流韻清音,風景獨好
總建筑面積約0.64萬平方米的曲藝園風景獨好。曲藝園以傳統戲劇、曲藝、音樂等表演藝術類展演為主題。設計師郭昊栩表示,曲藝園的設計理念是希望具備普羅大眾所需的場景,“讓表演無處不在”。
在曲藝園主樓內,觀眾可在粵式茶樓的氛圍下觀賞戲劇。郭昊栩透露,曲藝園采用“多戲臺設計”,這個設計“緣于在廣州市其他公園觀察到的粵劇發燒友在涼亭里唱戲的場景”。在曲藝園內,圍繞縱軸,有很多個戲臺串聯,可以形成不同場景的使用方式,延伸出很多戲曲表演的可能性。
曲藝園緊挨著一座假山,園內還有枯山水的設計。山石、建筑、橋梁、步道依次疊落到海珠湖。“曲藝園對水的內在利用是相對偏少的,但沒有圍蔽的設計可以把視野延伸,設計上把右側海珠湖容納進來,所以說,曲藝園對水的利用是偏外在的。”郭昊栩介紹,市民可以坐在石頭上聽戲,或襯著山石留影。
郭昊栩還透露:“曲藝園把樓梯推到戶外,借鑒園林的建筑語言讓樓梯看不到受力,曲折而上,感覺需要探秘一番才能看到樓上的空間,這樣的設計其實挺值得玩味,也把嶺南建筑的風格做了融合。”
廣府園:疏密得宜,曲折盡致
鑊耳墻、屋脊灰塑,磚雕、石雕、石柱、蝦公梁……位于整個園區中間位置的廣府園總建筑面積約0.21萬平方米,東臨水街與廣繡園相望。
廣府園由倪陽總設計師主筆,設計師鄧心宇具體落實與深化。鄧心宇表示,設計廣府園的時候,盡可能還原中國傳統建筑風貌。在廣府園,市民可以看到園中獨有的雙廊設計——園內游廊隨著山形高低起伏,園外游廊則貼著水岸蜿蜒曲折,是打卡的好去處。
廣府園的布局方式密切聯系著童寯先生關于造園的三種境界觀點:疏密得宜、曲折盡致、眼前有景。
廣繡園:水榭廊橋,框景入畫
位于園區東南部的廣繡園總建筑面積約0.18萬平方米,建筑以廣府典型的府宅園林為藍本,借鑒江南園林的造園特色形成空間層次豐富的主庭水院。
“廣繡園的功能偏向于展覽、宣傳、市民體驗等方面為主,與傳統私家園林存在差別。故而在設計時,以滿足文化館展覽、陳列的需求為基礎。”設計師郭祥表示。
游走在廣繡園的連廊和展廳間,可以發現小景窗、小天井和小院落,這一組景觀形成中國傳統園林的“框景”,每一個“框景”都像一幅畫。
值得一提的是,廣繡園內有一個可以欣賞四個方向不同景觀的落腳點。在面向湖心的那面墻上,設計團隊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八邊形的景窗,恰好“框住”湖對面的八角亭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