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廣州市越秀區人民街道轄內,有一條歷史長達數百年的內街巷,東起天成路,西止人民南路。該地原名泰通坊,后更名為狀元坊。這個響亮的名字背后,記載了七百多年前一位廣州狀元——張鎮孫的故事。
狀元坊
1271年,自小生活在泰通坊的張鎮孫高中狀元,也成為了南宋時期唯一的嶺南狀元,泰通坊街口因此建起狀元牌坊。但后人對他的敬仰,不僅僅是因為其考取了功名。在殿試時,張鎮孫寫下了長達七千余字的《廷對策》,縱論天下興亡治亂之事,為官期間更是不阿權貴、剛直清廉。后元軍侵宋,他率領抗元力量守衛廣州,直到最后孤軍無援、寡不敵眾,又為保城內人民不受侵害而假意投降,后自殺于廣東境內的大庾嶺,壯烈殉國。后來,人們將泰通坊的名字改為狀元坊,以此紀念張鎮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