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觀念貫穿了廣州的商業發展史,不少地名記錄了這座城市兼容并包的輝煌歷史。其中,位于荔灣區沙面與文化公園北面的十三行在歷史上曾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庫”的美稱。
位于文化公園內的十三行博物館
1686年,即清康熙二十五年,廣州城西南江邊開設洋行、外國商館,經營進出口貿易。當時的十三行指洋行及外國商館所處的區域。
1757年,即清乾隆二十二年,廣州一口通商,十三行地區因此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進出口商品集中在十三行,經十三行商人交易;中國的瓷器、外銷畫及民間工藝品也從這里出口,銷往世界各地。
人來人往的十三行
從十八世紀下半葉開始,每年來廣州的外國商船有數十艘,最多的時候有八十多艘,到十九世紀初,來廣州的外國商船已增至一兩百艘。在兩百多年后的廣交會,廣州再次廣聚天下客,廣賣天下貨,繼續譜寫海上絲綢之路的華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