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珠北路
海珠路
廣州有一個海珠區(qū),也有一條海珠路。海珠路分南、中、北三段,三段都在越秀區(qū),不在海珠區(qū)。為什么它們都以“海珠”命名,卻有一江之隔?原來,兩個地名都和一塊石頭——海珠石有關(guān)。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珠江河道中有一由白堊紀紅色砂礫巖構(gòu)成的礁石,長約150米,寬約50余米,因長期受江水沖刷渾圓如珠,隨潮流變化浮沉海上(廣州人稱較寬江河為海),故名海珠石,至今流傳“詩人盜珠,遺珠成石”的美麗傳說,為宋羊城八景之一。
上世紀初,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將廣州建設(shè)為“花園都市”,1926年,海珠石被辟為海珠公園。1931年,廣州填江筑堤(今沿江西路),海珠石沉埋地下。一年后,廣州將正對海珠石的珠江北岸一帶擴建為馬路,因路南端與曾經(jīng)的海珠石位置相對,故名海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