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新產業平臺 重塑發展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如何抓住變革中潛藏的機遇?白云區的抓手是快速迭代升級現代產業平臺,尤以“一園兩城三都四區”為核心,打造各具特色、能級的產業發展“黑土地”,以點帶面鋪開六大千億級、六大百億級產業集群的發展大格局,以這一高質量發展路徑引領白云走向燦爛未來。
傳統平臺提質增效
1995年,國家科委批準設立廣州民營科技園(以下簡稱“民科園”),最初規劃面積約0.7平方公里。經過多年發展,民科園逐漸成為白云區制造業的重鎮,但園區發展空間有限、傳統產業居多等因素,使其漸漸走入發展瓶頸。
轉折發生在2012年前后。其時,民科園謀求轉型,圍繞空間優化、產業集聚、科技創新、營商環境4個方向推進改革,通過創新路徑優化產業發展空間、探索降低工業用地使用成本、推動傳統產業數智化轉型,打開發展全新局面,成為科技型制造企業眼中的“黑土地”。該園區更以激光及等離子體、新型儲能與氫能、超高清視頻新興產業為主攻方向,謀求撬動未來。
如今,民科園集聚企業超6700家,企業營業總收入1918億元,2014-2023年園區核心區“四上”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達到63%,工業總產值從2013年的309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679億元。
民科園所發生的變化折射的是,白云區的傳統發展平臺如何通過轉型升級實現提質增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加快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白云區以此為契機,轉換發展方式,傳統發展平臺提質增效,呈現更為強勁的生命力。
白云新城正是這種蓬勃生命力的真實寫照。
2004年,舊白云機場搬遷,留下大片閑置土地,白云新城由此構建,最初以“宜居新城”為建設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白云新城發展加速,內涵不斷豐富,能級持續提升。
白云新城不斷引入廣東畫院、廣州市兒童公園、廣州市培英中學云城校區、廣東實驗中學云城校區、廣東省人民醫院白云院區等優質文體、教育、醫療資源,提升城市面貌,優化交通環境,完善公建配套,“云山西麓宜居新城”蔚然成型。
同時,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白云新城逐步擴展“總部經濟集聚區”功能,圍繞航空、時尚、軌道交通等產業類型開展精準招商。截至目前,白云新城已經聚集了南航總部、中航油南方總部、廣州鐵路投資建設集團、丹姿美研總部等一大批優質企業總部項目。
在持續集聚了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國際會堂、白云越秀萬豪復合型酒店群、廣州鳴泉居酒店、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等高端會展文化資源后,白云新城正以嶄新的面貌打通會展產業經濟全要素鏈條,打造成為集高端會議、展覽、旅游、文體娛功能于一體的新城市客廳,“國際交往中心”氣象已具。
引導產業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白云區傳統產業發展迅速,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良多。黨的十八大以來,白云區的傳統產業走上轉型升級的快車道,原本的舊工廠、舊批發市場、舊貨運場亦緊跟轉向,重塑成為支撐白云區產業轉型升級的現代化產業平臺。
時間回到2018年,彼時的黃邊村級工業園,小、散、亂、污工廠扎堆,低端業態聚集,年產值不足5000萬元,年稅收不足百萬元。白云區通過采取“村級工業園改造+土地收儲+歷史留用地指標落地”相結合的方式,對該地塊進行更新改造,堅持全球視野、國際標準、一流品質,以高端產業引入為先導,構建精品價值園區。
廣州設計之都應運而生,僅用6年就實現37棟大樓封頂,建成78萬平方米優質產業載體。中交四航局、省交研院、香港思城控股(香港梁黃顧建筑設計院)、歐派設計等多家龍頭企業在此建設總部大廈和研發中心,吸引超300家上下游優質企業集聚。設計大師何鏡堂、計文波、柳冠中、俞孔堅紛紛入駐大師工作室。該園區年產值也從改造前的5000萬元,飆升至2023年的650億元,增長約1300倍。
廣州設計之都的出現不僅是一個產業平臺的崛起,更是一條道路的驗證,即:白云傳統產業的突圍之路,需要現代產業平臺為之護航。
為推動低端物流向現代臨空經濟轉變,白云區建立空鐵融合經濟區,將廣州臨空經濟示范區白云片區、廣州國際港納入其中,聯動大灣區商貿物流節點促進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謀劃空鐵融合型自由貿易港推動開放型經濟新發展,打造全球一流空鐵客貨復合型交通體系和空鐵融合型產業集群。
近年來,廣州商務航空服務基地(FBO)建成投產,廣州白云機場綜保區(南區)在白云開園運營,廣州空港中央商務區及廣州空港博覽中心項目正在加快建設,一批重大臨空產業項目接連落地空鐵融合經濟區。
基于石井街聚集大量鞋服批發市場,白云區以服裝、皮具、化妝品等為主導方向打造時尚之都,發力研發設計、展貿、體驗、個性定制等高端環節。依托全區扎實的農產品產業基礎、影響廣泛的九大專業市場、功能完備的農產品集散流通供應體系等優勢,白云區建設食材之都。以廣東南湖游樂園改造項目等文旅項目為抓手,白云區完善文旅產業鏈條,構建消費文旅創意區。
一個個現代產業平臺的興起,為白云區眾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更適宜的發展土壤,帶來了更為充足的養分。
賦予發展科技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白云區抓此機遇,瞄準新質生產力,以圖“換道超車”。過去,白云區以民科園為主要的科技型企業承載地,然而在機遇潮涌、變革飛速的背景下,白云區需要更多的“引擎”提供動力,需要更多的前沿產業高地容納科技企業。
在白云湖畔,力合科創(廣州)創新中心的各棟大樓逐步完工,構建著關于數字經濟的宏大愿景。力合科創(廣州)創新中心是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和力合科創在廣州精心打造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以數字經濟為產業定位,將重點打造“新能源+數字化”的產業生態,預計引進10家億元級頭部企業、100家千萬級科技企業及若干百萬級生態鏈企業,總產值預計達50億元。
而這僅僅是白云湖數字科技城“五園兩區”數字產業總體發展規劃中的一部分。
白云湖數字科技城的目標是建設28平方公里“科技+生態”相結合的綠色智慧產業園區,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大力推進以數字產業、生態居住為主導的產城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產業為發展主軸。目前,該園區已引入中關村信息谷、北大科技園、清華力合科創、哈工大大數據集團等國內一流科創平臺,百度智能云、網易有道、積木易搭等數字產業優質企業也先后入駐?!皵底种袊睂嵺`高地正在照進現實。
在珠江西航道岸邊,華為廣州研發中心(一期)項目整體施工、裝修裝飾工作步入尾聲,投入運營指日可待。與之齊頭并進的是,灣區新岸(羅沖圍片區)首批安置工程已于9月24日動工,在廣州市率先實現新模式下城中村改造項目開工納統。
作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廣州的首個研發基地,華為廣州研發中心(一期)項目計劃從事智能汽車、云計算及物聯網等領域的研發,將加速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在廣州各產業的應用,推動形成千億級智能汽車及自動駕駛等未來產業集群。2023年項目納統規模已突破30億元。
圍繞著華為廣州研發中心,白云區大力推動灣區新岸建設,預計將改造升級多個城中村和舊廠,打造生態友好、產城融合的智慧未來社區。其核心在于科學謀劃發展以數字經濟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現代商貿業為傳統優勢產業,以時尚創意、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等潛力產業為重點的現代產業新體系,打造立足灣區、面向國際的現代科技和商貿發展軸。
為經濟社會發展插上科技之翼,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這正是白云區建設白云湖數字科技城、灣區新岸等現代產業平臺的題中之義,亦是指向未來的高質量發展。
從低端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成為產城融合現代園區,廣州設計之都的崛起是白云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