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廣州市科技局牽頭提出、廣州市科學技術交流館有限公司和廣州市番禺質量技術監督檢測所起草的《科普基地標識標牌建設規范》通過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審核,即將正式發布實行。廣州堅持“科普發展,制度先行”,《科普基地標識標牌規范》發布后將成為我省首個針對科普基地標識標牌的推薦性標準,為科普資源單位建設標識標牌系統提供科學、統一、專業的參考指引,提升科普基礎設施對公眾的友好度和配套服務能力,進一步推動我市科普事業的規范化、體系化建設。
一是制度規范先行,優化生態環境。廣州市率先在全國范圍內出臺首個地方科普工作條例《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立法規定市、區兩級人民政府將科普經費納入本級財政年度預算,明確了各科普參與主體的責任和權利;較早制定《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基地認定管理辦法》,明確了科普基地準入規則與管理標準,是廣州市科普基地規范管理的重要制度保障;率先制訂發布《公共科普場館運營規范》《科普基地標識標牌建設規范》等地方標準,推動科普資源建設標準化、管理規范化,為科普工作的深化實施創造了良好生態環境,助力提升廣州市科普資源服務質量,推動廣州市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
二是抓好基層建設,夯實科普陣地。在廣州市科技局的統籌部署下,全市科技、科普有關單位深化責任意識,在科普協同工作機制的引導下積極投身科普事業發展。截至2022年底,基地總數突破性地達到了225家,數量、規模和覆蓋領域均位居全國城市前列,科普供給能力普遍提升,社會化大參與格局日益凸現。各科普基地在“做大做強做新”理念的號召下積極運用多種方式發揮資源優勢、落實科普惠民,2022年全市科普基地線上線下共開展超2.3萬場科普活動,全平臺、全渠道覆蓋人數超1.67億人次,產出一大批視頻、圖書、課程等優秀科普成果,為培育全民科學文化素養、營造良好科技創新氛圍貢獻科普力量。
三是鼓勵模式創新,賦能產業發展。依托改革開放橋頭堡地位,廣州市前瞻性地支持引導科普工作主體引入市場機制與發展模式,鼓勵以企業為核心的社會力量開展多元形式的科普產業實踐探索,鉆研打通“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優質科普資源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聚力推動科普供給結構轉型升級。正佳集團利用市中心商業大廈自行投入建設了自然科學博物館、雨林生態植物園、極地海洋世界等一批科普場館,力爭打造民營科普場館標桿集群;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科普基地立足全國首個機場類科普基地的特色資源,圍繞航空文化、機場消防、飛機知識等主題打造了多層次的付費研學課程體系,具備全天候、大規模的接待能力,課程內容深受青少年受眾歡迎;花都寶桑園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在蠶桑領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將蠶桑科普內容以農事采摘、文化展教、現代化種植大棚等“文旅農”項目立體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