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全面落實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的防控策略,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保健康、防重癥”方面的優勢特色,貫徹落實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關于在城鄉基層充分應用中藥湯劑開展新冠病毒感染治療工作的通知》,近日,廣州市要求加強使用中醫藥開展新冠病毒感染防治工作。一是加強中醫藥使用培訓和指導。要求各醫療機構在新冠病毒感染治療中參考《廣東新冠病毒感染中醫藥防治方案》,并結合實際,因地制宜,辨證施治。各級醫療機構積極提供“中藥協定處方”服務,發揮我市各級中醫醫院和綜合醫院中醫科作用,建立中醫巡回醫療組,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新冠病毒感染中醫藥救治培訓工作,指導其正確使用中藥協定處方、中成藥等。充分發揮家庭醫生作用,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提供合適的中醫藥治療,做好跟蹤隨訪,保障用藥安全。二是提高中醫醫療機構救治能力。各級中醫醫院盡可能擴大發熱門診和急診科的容量,加強急診科、ICU、呼吸科、感染科等重點科室建設,應收盡收,盡可能滿足患者救治需求。加強重癥危重癥患者中醫藥救治工作,確保中西醫結合“一人一方”,提升救治效果。三是做好中藥資源儲備和中藥發放。各級醫療機構均按照3個月的日常使用量,加強用于新冠病毒感染治療相關中藥飲片、中藥顆粒等中醫藥資源的物資儲備。各區組織轄區內醫療機構,根據群眾用藥需求,辨證提供中藥湯劑,通過居委會加強對行動不便、失能失智、高齡、殘疾人、孕產婦、兒童等重點人群以及養老機構、兒童福利機構人員提供上門送藥服務,優先保障其用藥,為我市打贏疫情防治阻擊戰提供充分的中醫藥物資儲備。
附件:
廣州市推薦治療新冠病毒感染中藥協定處方
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屬于中醫“疫”病范疇,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肌肉酸痛、咳嗽、干咳少痰或無痰,咽痛,部分患者有腹脹腹瀉、食欲不振等,老年人、伴有慢性基礎疾病等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可表現為胸悶、汗出、納差、便溏或便秘等癥狀。本病的核心病機為“疫毒外侵”,兒童及成人基本一致,以上焦病變為核心,主要病位在口鼻、肺,亦可累及脾、胃、大腸、心、肝等多個臟腑。
一、普通人群預防處方
方藥:粵抗2號。
組成:桑葉10g、蘆根15g、薏苡仁20g、桔梗10g、五爪龍20g、薄荷5g(后下)、銀花6g。
二、普通人群協定處方
(一)發熱、惡寒、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嗅覺減退、咳嗽,痰白稀,舌苔薄白,脈浮緊。
方藥:風寒解毒方。
組成:麻黃5g、防風10g、羌活15g、紫蘇葉15g、白芷5g、北杏10g、桔梗10g、紫菀15g、前胡15g。
加減:若咽痛明顯,可加射干15g、牛蒡子10g;若咳嗽明顯,可加枇杷葉10g。
(二)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咳嗽、痰黃、口渴,舌紅苔黃,脈浮數。
方藥:風熱解毒方。
組成:桑葉10g、防風10g、玄參15g、連翹15g、桔梗10g、蘆根15g、太子參20g、甘草5g。
加減:若頭痛身痛明顯,可加柴胡15g、黃芩10g;若咽痛明顯,可加射干15g,玄參10g;若咳嗽明顯,可加炙麻黃5g、浙貝15g。
(三)發熱,朝輕暮重,頭昏腦漲,身重倦怠,胸悶,惡心欲嘔,食欲不振、大便溏,舌苔黃膩,脈浮滑。
方藥:祛濕解毒方。
組成:柴胡15g、威靈仙15g、藿香15g、生薏苡仁30g、紫蘇梗15g、紫蘇葉15g、蒼術10g。
加減:若高熱者,可加生石膏30g(先煎);若頭痛身痛明顯,可加黃芩10g;若咽痛明顯,可加射干15g,玄參10g;若咳嗽明顯,可加炙麻黃5g、浙貝15g。
(四)高熱(體溫大于38.5℃),咽痛,頭痛,身痛,口渴心煩,咳嗽,痰黃稠,尿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數。
方藥:清熱解毒方。
組成:柴胡20g、黃芩15g、連翹15g、藿香15g、石膏30g、杏仁10g、甘草5g、生薏苡仁30g、桔梗10g。
加減:若咽痛明顯,可加射干15g,玄參10g;若咳嗽明顯,可加炙麻黃5g、浙貝15g。
三、老年(體弱)人群協定處方
面色淡白、四肢不溫、神疲乏力、胸悶、氣短、嘔惡、納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細數無力。
方藥:扶正解毒方。
組成:淡附片10g、干姜15g、五指毛桃20g、皂角刺15g、金銀花15g、廣藿香15g、陳皮5g、炙甘草20g。
加減:若出現高熱者,可加生石膏30-60g、麻黃9g、柴胡15g、青蒿10g;若出現腹脹、煩躁、便秘等腹氣不通的表現,可加生大黃10g、芒硝10g、枳實10g、厚樸15g;若出現疲倦、氣短、乏力、自汗、納差等癥狀較重,可加生曬參或紅參15-30g;若出現面白、惡風、肢冷等較重,可加大淡附片、干姜用量至20g;若出現口干、干咳、咽干等癥狀,可加西洋參20-30g、麥冬15g、玄參15g。
四、兒童協定處方
(一)發熱為主癥,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煩躁哭鬧,舌紅苔黃膩,脈浮數。
方藥:健兒解毒方。
組成:麻黃4g、生石膏12g、杏仁5g、生甘草5g、藿香9g、生薏苡仁15g、蘆根10g、桔梗6g、連翹9g、生山楂10g。
加減:若高熱不退,或兼驚惕、煩躁、抽搐者,可加羚羊角粉,嬰幼兒每次0.15g,3~7歲兒童,每天0.3g,每日1次;若咽痛明顯者,可加黃芩6g、玄參8g;若聲嘶喉鳴者,可加蟬蛻3g、訶子3g;若咳嗽較劇者,加枇杷葉10g、紫菀8g;若腹脹納呆,嘔吐酸腐者,可加麥芽12g、谷芽12g、萊菔子10g;若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多汗者,可加太子參10g,或西洋參5g、炒麥芽12g;若高熱譫妄,有重癥或重癥趨向的,或出現邪陷心肝、熱入營血者,可酌情加用安宮牛黃丸,嬰幼兒每次1/6丸,3~6歲兒童,每次1/4丸,7~14歲每次1/3~1/2丸,每日1~2次,溶入溫水5ml中口服或鼻飼;若熱入營血,癥見壯熱不退,咽紅目赤,唇赤干裂,肌膚斑疹,手足硬腫者,舌質紅絳如草莓者,可加水牛角30g,丹皮9g、生地9g。
(二)惡寒重,發熱輕,頭痛鼻塞,咳嗽,舌淡紅苔白膩,脈浮緊。
方藥:健兒散寒方。
組成:白芷5g、藿香6g、柴胡10g、蘇葉6g、桂枝4g、麻黃2g、石膏15g、前胡6g、甘草4g。
加減:若風寒夾熱者,伴咽痛,可加連翹8g、黃芩6g;若咳嗽重者,可加紫苑8g、白前6g。
五、康復期協定處方
(一)疲倦、乏力,汗出,氣短,納差,舌淡,苔白膩,脈細弱。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組成:太子參30g、炒白術15g、黃芪15g、炒麥芽20g、陳皮10g、淮山20g、茯苓15g、沙參15g。
(二)咳嗽,胸悶,氣短,舌淡紅,苔白膩,脈沉弦。
方藥:射干麻黃湯加減。
組成:炙麻黃5g、前胡15g、杏仁10g、桔梗15g、麥冬10g、射干15g、陳皮5g、蘆根15g、法夏10g。
(三)焦慮、心煩、失眠,舌淡紅苔少,脈細。
方藥:甘麥大棗湯加減。
組成:女貞子15g、茯神10g、炒白術15g、陳皮5g、浮小麥30g、麥冬10g、熟棗仁15g、炙甘草10g。
(四)注意力不集中、失語、易健忘等認知障礙,舌淡紅,荅白膩,脈弦滑。
方藥:孔圣枕中丹合開心散加減。
組成:石菖蒲15g、郁金15g、五味子10g、茯苓30g、制遠志15g、黨參30g。
六、中藥煎服方法
(一)煎藥用具:盡量使用砂鍋、搪瓷、玻璃、不銹鋼具,忌用鐵、鋁、銅器。
(二)先將中藥用冷水浸泡30分鐘,加水量一般超過藥面2-3厘米;“先煎”為先將此藥煎煮30分鐘,再將其他藥物傾入繼續煎煮;“后下”為其他藥物煮沸10分鐘后,將后下藥物放入煎煮,煮沸后5分鐘即可。
(三)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水煎450ml(兒童酌減);每日3次溫服,成人一次150ml,7歲以上兒童一次100ml,7歲及以下兒童一次50ml。
(四)服藥期間清淡飲食,保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