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廣州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注重“精準、高效、智慧、溫暖”,深入推進服務類社會救助改革創新,持續健全分層分類綜合救助體系,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切實兜住、兜準、兜好社會救助民生底線。廣州“穗救易”服務品牌被民政部、省民政廳評為“2021年度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優秀案例”。
一是注重“精準救助”,完善精細化救助機制。印發《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明確改革方向、目標和具體路徑。出臺貫徹落實省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政策的通知,修訂困難群眾消費性減免和補貼政策,強化基本生活救助與其他專項救助有效銜接,將困難群眾邊緣人群納入救助范圍,擴大救助保障人群面。完善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機制,100%落實特困人員集中供養,依托居家養老綜合服務平臺為散居特困人員提供護理服務。創新設計動態預警及定期核查規則,4月起每月對在冊救助對象家庭信息進行全覆蓋動態核查。
二是注重“高效救助”,打造立體化工作體系。構建“物質+服務+技術”綜合救助體系,通過購買服務提高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全市充實配備基層人員430余人。建立健全“五社聯動”機制,在全市各鎮(街)、村(社區)設立186個社會救助服務站、2816個社會救助服務點,在村(社區)指定社會救助協理員。健全完善轉辦轉介的銜接機制,聯合慈善組織、社會力量開展有關幫扶。建立社會救助一體化平臺,實現社會救助業務“一網通管”,全流程網上辦理。制定跨省核查工作規程,我市列入全國核對資源目錄,拓展核對工作應用范圍至7大部門18項救助、福利領域,居全國首位。
三是注重“智慧救助”,創新信息化應用服務。健全完善“主動發現+報告處置”機制,推廣應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系統,重點監測、主動發現困難群眾并納入救助范圍。深化核對系統“人臉識別”“電子簽名”“電子印章”等信息化應用,國內率先自主研發并應用機動車輛價格智能評估模型,今年以來截至9月已完成約2400臺車輛的智能評估。推進“互聯網+救助”改革,匯集政府救助、社會組織幫扶、社工扶助、志愿服務等逾千萬條數據信息,構建困難群眾“全息畫像”,實現救助需求“瞬時達”、服務“指尖辦”。充分發揮“穗救易”系統作用,構建“線上+線下”協同機制,今年疫情期間及時發現并解決群眾生活困難或就醫需求約1500個。
四是注重“溫暖救助”,開展多元化愛心項目。將“黨建+社會救助”項目融入基層黨組織的黨建工作,開展民政系統“解憂暖心傳黨恩”行動,號召黨員主動參與困難群眾結對幫扶服務,開展“學黨史暖民心”“我為群眾辦實事”黨員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等。聯合慈善基金會、企業共同開展“穗歲康”愛心保公益項目,資助全市低保、特困人員等群眾以1分錢價格自愿投保2022年度“穗歲康”商業醫療保險,惠及2.5萬名低保、特困等困難群眾,資助金額達450多萬元。根據物價上漲指數,啟動春節一次性價格補貼、6月價格臨時補貼,以及增發一次性生活補貼機制,緩解困難群眾生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