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埔區每日核酸檢測能力達125萬人份。
11月29日,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召開“公共衛生6條”新聞發布會,正式出臺廣東省首個區縣級公共衛生管理體系改革文件《廣州市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關于加強公共衛生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措施》(下稱“公共衛生6條”),立足公共衛生管理的頂層設計,致力于打造黨建引領、防治一體、平戰結合、科技賦能的現代化公共衛生管理體系。
據悉,“公共衛生6條”從強化黨的領導、織牢防護體系、構建聯動機制、澆鑄保障基礎、鍛造公衛鐵軍、筑牢科技支撐共6個方面提出16項改革舉措,從根本上解決指揮統籌力度不足、協調配合不暢等問題和短板,全面提升全區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筑牢隔離墻,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一個中樞”
建設平戰結合的應急體系
黃埔區委編辦副主任郭璇在發布會上介紹,該區將發揮好區級、鎮街和村居共176個公共衛生委員會的核心作用,立足于“一中心一平臺一隊伍”打造公共衛生決策指揮中樞,構建公共衛生應急體系。
“公共衛生6條”提出,依托“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平臺,打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平時”組織應急培訓和演練,制定精準防控策略,“戰時”統籌指揮調度,實現平戰快速轉換。同時,搭建公共衛生監測預警大數據平臺,建立起“哨點”監測網絡,完善監測報告機制,打通醫療衛生數據通道,實現對高危地區、區域及人群的及時監測預警和分析研判。
“我們將充分利用大數據監測平臺,每日通過傳染病疫情信息網絡直報系統、學校和托幼機構學生晨檢信息系統、食源性疾病監測系統的預警信息主動發現、排查,并與公安、鎮街聯合開展重點人群排查,及時推送人員信息給社區開展健康管控。”黃埔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林宗偉表示。
應對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少不了一支專業隊伍。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科學整合現有人力資源,組建裝備精良、技術精湛的公共衛生應急“主力軍”。不僅如此,“公共衛生6條”還創新提出從機關企事業單位篩選一批具有醫學知識的人員,建立公共衛生應急“預備役”,定期組織培訓,開展實戰演練,實現專兼互補。
當前,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正加快引進醫療衛生系統人才和生命健康產業人才,全區1166名高層次人才中,生命健康產業領域約占六成。黃埔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楊燦表示:“我們將設立專項編制、開辟綠色通道,引進公衛緊缺人才,同時與高校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
“防治一體”
筑牢基層公共衛生“網底”
加強公共衛生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需要防治并重。“公共衛生6條”提出,建設預防為主的疾病防控體系,以及分級分類的醫療救治體系。
為了筑牢基層公共衛生“網底”,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全面提升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統籌處置能力,做優做強預警報告、流行病學調查、疾病預防和職業衛生防護等核心能力。
此外,該區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農村地區30分鐘醫療服務圈,不斷優化基層醫療服務網絡布局,按照“一街一中心、一鎮一衛生院、一村一衛生站”標準設置公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同時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多元參與。完善區域醫療衛生規劃,加強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探索組建協調、統一、高效的區屬醫聯體、醫共體。
黃埔區衛生健康局副局長歐宇端介紹,全區每新增3至10萬人口,按標準規劃增設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難以覆蓋的社區或常住人口1萬人左右的住宅小區,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未來五年,我區將重點引進口腔、眼科、皮膚科等專科醫院,同時開放市場,優化多元辦醫格局,引入高端化、專科化、個性化的社會力量辦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歐宇端說,預計到“十四五”末,全區醫療機構床位將新增5000張以上,屆時床位規模將較現在翻一番,實現每千常住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達7.5張,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基本實現90%以上轄區居民看病不出區。
為做好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儲備”和“調配”兩方面狠下功夫。“在疫情防控物資保障方面,我區推進區級和街鎮兩級儲備,目前儲備的一次性醫用口罩、N95口罩、防護服等防控物資數量充足,完全可以滿足大規模核酸檢測等疫情防控保障需求。此外,封控小區、轉運隔離等場所提出防護物資需求后,3小時內物資及時到位,2小時內完成質量問題更換。”黃埔區發展改革局副局長邱煥逵表示。
“多維借力”
強強聯合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黃埔區是廣州實體經濟主戰場、科技創新主引擎,區內生物醫藥產業基礎深厚、鏈條完備。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國際生物島“兩城一島”區域是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的核心地區,擁有生物醫藥企業數量占全市70%以上。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充分發揮區內產業優勢,為公共衛生管理體系改革提供強勁科技支撐。“公共衛生6條”提出,加大傳染病防控和公共衛生領域的科研投入力度,支持區內高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圍繞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等關鍵領域開展科技攻關。依托鐘南山院士領銜的廣州實驗室等重大平臺和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開展科技協同攻關,打通從基礎科學發現、關鍵技術突破到產業應用的完整創新鏈。
據悉,目前黃埔區有22家第三方檢測企業,占全市九成以上,全區每日核酸檢測能力達125萬人份。金域醫學成為全球單個檢測量能力最大的機構。此外,黃埔區疾控中心也制定了三年能力整體提升計劃,增配數臺熒光定量PCR儀,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日檢測量從去年最初的200人份/日到今年初的800人份/日,到現在提高到1200人份/日,加上雙試劑檢測,最大日檢測樣品量可達1700人份/日。今年還新增液相色譜串聯質譜聯用儀,提高食品和環境中抗生素、毒素、農藥的檢測能力。
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臨床救治、防控實踐轉化,該區將依托國家藥監局藥品、醫療器械審評檢查大灣區分中心(廣州工作處),為生物醫藥企業提供研發指導、許可申報、注冊備案、產業轉化等全鏈條、全生命周期審批監管服務。
接下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將加大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運用,提升無人機、自動駕駛、感控消殺機器人、巡邏機器人等科技產品的研發和使用效能,為抗疫物資運送、核酸篩查、快速診療等領域輸送“抗疫利器”和“科技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