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活動“花開遍地”
“西和路徑”奮力開創文明實踐新局面
2021年,中央文明辦一局出版《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怎么干》(上下冊),全書收錄了118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主任(所長、站長)的署名文章。其中,從化區城郊街西和村的《群眾共享文明實踐成果》一文入選。
據介紹,《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怎么干》一書分為上、下兩冊,圍繞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一個目標、四個定位、五項工作、三個到位、六種能力”的工作路徑,以縣、鄉鎮、村三級書記視角,注重把握正確方向、把準工作定位,堅持聚焦群眾需求、廣泛組織力量,著眼有效調配資源、完善工作網絡,在統籌指揮、形成合力上下功夫,在納入考核、推動落實上動真格,在打通教育群眾、凝聚人心的“最后一公里”上求實效,介紹了一批有益做法和有效經驗。其中,西和村的工作案例從陣地建設、資源整合、強化服務、效果導向等四個方面展示出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在基層取得實效的舉措和成果。
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會、民俗文化活動、公益書法培訓、粵菜師傅培訓……近年來,西和村立足轄區實際,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盤活用活各類資源,積極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亮點紛呈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陣地建設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全方位打通了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到達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文明和諧新樂章在“西和”大地悄然奏響。
注重黨建引領 加強陣地建設
在推進農村黨建工作中,西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以黨建為引領,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基層黨建工作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同頻共振。“做好黨建工作,能讓鄉村發展更富活力、更有成效、更可持續發展。”西和村黨支部書記鄭汝相說。
近年來,西和村通過西和村黨群服務中心、西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西和村民主法治議事大廳、農家書屋等陣地,構建街領導聯村、村“兩委”干部包社、社干部和村黨員包戶的“連心橋”工作機制,黨員干部通過走家入戶摸民情、聽民意,及時解決村民的“急難愁盼”問題,使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辦實事、受教育。
此外,西和村堅持“黨旗引領+西和特色小鎮”建設方式,成立以村黨支部書記為組長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制訂工作方案,確保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月月有重點、月月有活動,打造“講文明、樹新風”“聚活力、出新彩”“重實踐、求實效”等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
對于群眾來說,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掛牌成立,讓西和村村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實踐站相當于為老百姓提供一個文藝文化的平臺,打造家門口的實踐陣地,實現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活動就延伸到哪里的目的。”鄭汝相表示,自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立以來,西和村舉行了一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和宣講活動,向黨員、群眾宣傳政策法規、農業技術、農村醫保等內容。每次開展宣講活動,現場座無虛席。過去,西和村是出名的“神婆村”,現在村民“不信神婆信支部”,原因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住”進了群眾心里,既豐富村民的物質生活,又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讓村民打從心底相信黨支部。
整合各類宣傳思想文化陣地資源,打造群眾身邊的文明實踐服務平臺,真正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延伸到“末梢神經”,是從化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的目標,也是西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具體做法。
注重資源整合 壯大志愿隊伍
西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面積約80平方米,可容納約40人,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西和村以“一站四點”的模式統籌西和村文明實踐陣地,即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主要陣地,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西和學堂、廣州粵菜師傅培訓室及西和鄉風館4個場所為實踐點,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站長統籌協調村內文明實踐工作,安排專人跟進各實踐點工作。
為更好地傳播黨的科學理論和政策,西和村精心遴選一批黨員、致富帶頭人、優秀創業青年、企業代表、村民代表、鄉村廚師等先進典型人物,組建創業青年先鋒隊、巾幗志愿服務隊等5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在祠堂前、榕樹下、田間地頭、農戶家,用群眾愿意聽、聽得懂的形式,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西和村志愿服務隊伍積極參與防控工作,向群眾發放宣傳資料、普及防控知識、勸阻人群聚集、發放口罩、進行人員測溫和外來人員登記等。目前西和村志愿者人數約250人,為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提供良好支撐。
值得關注的是,在不斷探索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西和路徑”過程中,西和村以“家風教育”為切入點,發揮巾幗力量,不斷強化農村群眾精神文明建設,弘揚鄉風文明主旋律。為推進“鄉村振興巾幗行動”,西和村充分發揮作為省婦聯“家越美 粵幸福”——尋找鄉村最美家庭活動廣州市唯一工作點的作用,開展系列家風教育活動。除了不定期舉辦系列家風教育活動,該村更成立了巾幗志愿服務隊,服務群眾,為鄉村發展貢獻巾幗力量。巾幗志愿服務隊由鄉村婦女干部群眾組成,不僅在人居環境整治中發揮作用,更在鄉村家風教育上激發了新動力,成為了鄉村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注重品牌創造 強化精準服務
2018年9月,廣東省首個“粵菜師傅培訓室”落戶西和村,成為從化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之一。“粵菜師傅”志愿服務培訓項目,通過組團隊、送活動、傳技能、廣傳播、重融合等方式推廣鄉村美食文化,現已成為廣州新時代文明實踐助力鄉村振興的響亮品牌。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如今,西和“粵菜師傅”工程已建成一套系統化、規范化的培訓課程,培訓室的教學頻率與質量得到保障,實現“月月有活動,周周有服務”,結合從化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好日子講堂”活動,已開展培訓課程130期,培訓學員超1700人次,創新菜式近100道。同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把培訓現場搬到各大省、市、區的直播客戶端,廣大群眾可通過線上“粵菜師傅培訓室”平臺學習了解粵菜知識、粵菜文化,觀看粵菜專家名師的視頻教學,還可以線上預約參加線下開展的粵菜專家名師現場培訓活動。
為推動“粵菜師傅”工程實施,從化區重點突出“傳、幫、帶”三字內涵。傳承粵菜文化,立足產業園區的花卉、蔬果,不斷創新,“粵菜師傅”工程傳授培養出一批有志于傳承粵菜文化的廚藝能手。參加粵菜師傅培訓,習得一技傍身,不僅拓寬了鄉村“土廚”的就業渠道,也讓更多人看到技能創業的可能,不少村民實現了足不出村掌大勺、做掌柜。事實上,“粵菜師傅”工程自實施以來,便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重點工作密不可分、相互促進。近年來,“粵菜師傅”工程更配合人社部門對當地村民、鄉村廚師進行職業技能資格培訓,推動實現“培養一個廚師,致富一戶村民”。
“而在‘幫’方面,大師進村收徒,不僅為大家帶來課程,更針對鄉村農莊的發展提出了不少意見和建議。”鄭汝相表示,每周,培訓室都會邀請多名廣州名家大師、星級酒店的行政總廚,到現場進行教學,不僅“送技術”,還會“送方案”,為當地美食的提質升級提供“一站式”整體解決方案。日前,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何溪農莊負責人周燕瓊在粵菜師傅培訓室名家大師的指導下,創新提升銅盤蛋釀豆腐、荔枝柴碌鵝、玫瑰花雞等經典菜肴,營業額穩步提升30%以上的故事,充分反映了粵菜師傅在幫助本土農莊實現富民興村,走出一條“色香味俱全”的鄉村振興之路。
在“帶”字方面,突出“聯農帶農”。借“粵菜師傅”工程的東風,從化區積極創新“粵菜師傅+旅游”模式,以“美食”為媒,盤活不少沉睡的鄉村旅游資源,以此與民俗文化、農業觀光休閑等相結合,推動粵菜美食與小鎮整體建設發展相融合,以傳承和發展粵菜為目標,全面提升鄉村旅游品質。如今,隨著“西和一品”粵菜文化體驗館的落地,西和村匯聚何溪農莊、荷塘美食、文譽農莊、西和農莊等系列粵菜美食餐飲店,形成城郊本土美食街——八珍里,推動西和村旅游行業快速發展。
注重效果導向 推動新風弘揚
“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要有溫度、接地氣,讓群眾看得懂、聽得懂,目前西和村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取得了很不錯的成效。”鄭汝相介紹,為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西和村以“接地氣”作為文明實踐活動的宗旨,創新搭設以身邊人講身邊事、新生活習慣養成、移風易俗、弘揚好家風好家訓、送文化下鄉等活動為載體,采用故事分享、文藝演出、文藝支教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把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融入到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
其中,西和村通過承辦“廣東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七個一百’精品項目下基層活動”“花開九里·繽紛花谷——2021西和新春嘉年華活動”“巾幗心向黨 奮斗新征程——2021年新時代文明實踐學黨史活動”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進一步豐富村民生活和精神世界。聚焦以文化人,深入挖掘西和村的風俗習慣、家譜族譜、家規族規、文物遺址、歷史事件等建成西和鄉風館,加深村民對故土村莊歷史了解,增加村民對家鄉的情感,提升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西和村邀請著名國畫家、美術理論家打造西和學堂,并舉辦國學文化、農技培訓、插花比武等活動85場次,提升村民文化素養。開展“最美庭院、最美家庭、最美民宿、最美農家樂”評選、“風情西和是我家”和諧美講座、“書香鄉村”讀書活動等,引導村民崇德向善。修訂西和村規民約“三字經”“雙十”文明守則等,讓村民學有榜樣、干有目標。
事實上,西和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只是從化區基層文明實踐活動的單顆“珍珠”,近年來,從化區堅持“點線面”結合,整合各類宣傳思想文化陣地資源,打造群眾身邊的文明實踐服務平臺,各級實踐陣地圍繞群眾所思所想所盼,特色化開展粵菜師傅培訓、建筑工匠培訓、文藝支教等緊貼民生的志愿服務,讓每一顆“珍珠”串連成一條精美的“項鏈”,既優化了服務群眾的“軟環境”,也增強了服務群眾的“硬實力”。
下一步,從化區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圍繞建設更高水平幸福美麗生態之城,全力打造“兩區兩谷”,堅持在“雙區”建設、“雙城”聯動中找定位、謀發展,以高質量統籌推動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為抓手,全方位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推動全區建設成與粵港澳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美麗鄉村,努力將從化打造成為全國全省向世界展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果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