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前三季度,海珠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86.59億元,增長10.4%,增速位居全市第四,高于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實現了在復雜經濟環境下的較高增長。其中,規上工業、住宿餐飲業、規上營利性服務業、建筑業、房地產業五大行業均實現20%以上的較快增長,分別增長26%、29.3%、30.9%、30.3%、24.6%。
一、持續聚焦聚力,全力建設琶洲試驗區
海珠區舉全區之力建設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數字經濟示范區。一是著力推動產業落地。堅持實施“三邊”機制(邊來總部、邊建總部、邊育產業),推動項目提前鋪排產業、加速導入。前三季度,琶洲試驗區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615.87億元,增長32.7%;企業總數超3萬家,今年凈增超3000家。二是著力服務項目建設。定期召開項目建設協調會解決存在問題,目前唯品會等11個項目投產運營、科大訊飛等13個項目封頂、樹根互聯等17個項目進行主體施工,年內力爭再推動13個項目交付使用,釋放112萬平方米產業空間。三是著力提升科技創新水平。高標準服務琶洲實驗室,推動數字經濟企業向各行業賦能。例如,致景科技通過織布機改造聯網,做智能供需匹配,幫助織布廠將機器開機率提高30%。科大訊飛將“智醫助理電話機器人”投入疫情防控重點人群排查,僅2小時10分鐘就完成了海珠區3.56萬“重點監測人群”的精準呼叫。
二、深化改革探索,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海珠區在都市型工業發展、國有企業改革上重點探索,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開辟新的戰場。一是積極探索都市型工業發展。支持廣藥集團藥企加快智能化工廠建設。用好村級物業、舊廠房等載體,完成2個工業園區整治提升。二是謀劃推進區屬國企改革。制定《廣州市海珠區國有企業改革工作方案》,建立健全“1+1+17”國資監管制度體系,對87戶區屬企業開展清產核資。拓展區屬國企業務,組建成立區屬城市更新集團,推動區屬國企做大做強。
海珠區聚焦創新消費供給、引領消費升級、滿足多元需求,切實增強消費繁榮度、商業活躍度。一是大力推進商圈規劃建設。制定《海珠區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商圈)發展規劃(2021-2025年)》,打造廣州塔—琶洲片區成為世界級地標性綜合商圈,培育壯大江南西—太古倉、廣紙—瀝滘、濱江、中大、海珠濕地5個區域特色商圈。二是完善消費配套軟硬設施,與支付寶合作建設數字化商圈,打造商圈線上線下聯動全場景式消費互動平臺。舉辦家電促消費等促消費活動7場。完成珠江琶醍園區硬件設施改造、3家批發市場轉型疏解。三是立足優勢發展五大消費。擴大會展消費,1—9月,琶洲舉辦展會138場,同比增加44場,展覽面積461.91萬平方米,增長78.39%,其中10萬平方米以上超大型展會7場。促進地標消費,按照優于5A級景區的標準打造廣州塔景區品牌,努力建設成為世界級濱水城市客廳。提升數字消費,打造琶洲試驗區、中大國際創新谷兩個省人工智能產業園,成功舉辦市直播節海珠分會場直播活動。做強時尚消費,以逸仙電商、愛帛服飾等企業為龍頭,打造中大國際時尚消費中心。拓展生態消費,在不破壞生態本底的前提下,適當增加綠色餐飲、高端會議論壇等配套。
海珠區前三季度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3%,增速位居全市第四。59個“攻城拔寨”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42.8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101%。一是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梳理重大投資項目問題清單,確定“一項目一專班”協調推進,推動海灝國際大廈等項目新開工,阿里巴巴華南運營中心、赫基國際大廈投入使用。二是穩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延滯十余年的新化快速路北段建成通車。第一座珠江人行橋——海心橋建成開放。地鐵18號線首通段開通運營。魚珠隧道、會展西路隧道動工建設,海珠灣隧道實施動遷。琶洲港澳客運口岸碼頭主體工程竣工。
海珠區以市場主體滿意度為導向,以爬坡過坎的攻堅精神和無微不至的服務意識,持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一是建立區經濟發展工作專班機制。涵蓋GDP行業工作專班、固定資產投資專班和稅源培植鞏固專班三個專班,由分管副區長任班長,每月召開行業分析調度會,對存在困難和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及時協調解決。二是落實安商暖企“五個一”機制。區一級班子帶頭,區街聯動走訪各行業“四上”企業。1—9月全區共走訪企業1831家次,解決產業政策、行政審批、業務拓展、周邊環境改善等方面企業訴求749個。三是升級首席服務官機制。制定“1+1+N”首席服務官工作方案,集結全區優質服務資源,組建涵蓋商事、稅務、建設、規劃、教育、醫療等7項ToB端涉企服務和4項ToC端涉人服務的服務官隊伍。
為持續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海珠區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斗,以務實、高效、擔當、作為的工作作風,加快建設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海上明珠,奮力打造廣州高質量發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