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區有關部門: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部署和《商務部等14部門關于印發〈家政興農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工作要求,有效提升家政服務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成效,鞏固家政扶貧成果,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市商務局等15個部門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了《廣州市推進家政興農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執行。
廣州市商務局 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廣州市鄉村振興局(代章)
廣州市協作辦公室
廣州市教育局
廣州市民政局 廣州市財政局
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中國人民銀行
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
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
廣州市總工會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廣州市委員會
廣州市婦女聯合會
2023年2月15日
廣州市推進家政興農行動實施方案
(2023—2025)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部署和《商務部等14部門關于印發〈家政興農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工作要求,有效提升家政服務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成效,鞏固家政扶貧成果,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把握《家政興農行動計劃(2021—2025年)》文件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家政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進城鄉家政服務消費,助力鄉村振興。
到2025年,全市家政服務帶動就業、保障民生作用進一步增強,行業品牌化、信息化、專業化、規范化水平提升,家政服務有效供給尤其是中高端供給明顯增加,更好滿足多元化、品質化消費需求。
二、重點工作
(一)加大動員幫扶力度。
1. 強化重點動員幫扶。完善信息共享和工作對接機制,加強宣傳引導和組織動員,鼓勵家政企業優先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困難群體從事家政服務。(市商務局、市鄉村振興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民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 完善村級公共服務。依托覆蓋全市各鎮街的羊城家政基層服務站等服務網點,加強家政服務崗位信息發布和收集,充分調動我市農村勞動力從事家政服務積極性。(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局、市婦聯、市鄉村振興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供需雙方對接。
3. 建立幫扶對接機制。多渠道組織供需對接行動。深化勞務合作,選擇優質家政企業建立市級就業幫扶基地并按規定給予一次性補助。將“南粵家政”納入東西部協作重要內容,向對口幫扶地區推介勞務品牌,加大合作培訓培養力度,持續鞏固拓展家政幫扶工作。探索建立巾幗家政區域聯動協調發展機制,推動農村婦女區域內轉移就業。引導國有企事業單位支持家政勞務輸出基地建設,加大對被幫扶地區家政興農工作的支持力度。(市協作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局、市婦聯、市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4. 創新供需對接方式。創新政企合作模式,引導和鼓勵我市家政行業協會、大型家政企業與輸出地特別是脫貧地區政府建立深度合作關系,開展有組織的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支持家政行業協會建立區域間勞務供需合作機制。擴展家政供需對接平臺,便利家政企業、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勞務輸出機構點對點供需對接,支持開展線上供需對接。(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局、市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5. 強化就業幫扶支持。對符合條件的吸納脫貧人口和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對象就業的家政企業,按規定落實社保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支持,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提供擔保支持。對口協作地區來穗在家政領域就業的脫貧人口,可按規定通過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適當安排一次性鐵路、公路和水運(路)交通補助。(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協作辦、市財政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管部、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6. 完善公共服務支撐。依托東西部勞務協作和省內對口幫扶等機制,針對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脫貧勞動力中有意愿從事家政服務的人員開展專場招聘、線上招聘、小微招聘等活動,促進人崗精準對接。(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協作辦、市婦聯、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促進家政服務下沉。
7. 加強服務網絡建設。鼓勵大型家政企業和家政平臺企業開展連鎖經營,發展“互聯網+家政”服務。加快推進廣州市家政服務綜合平臺和羊城家政基層服務站建設,推進家政服務向鄉鎮、縣城下沉。線上線下相結合,依托鎮(街)、村(社區)黨群服務陣地,提升基層服務站的服務質量。推動物業服務企業積極探索小區物業服務向家政延伸,在鎮街全域服務治理試點工作中探索物業服務與家政服務融合。廣泛引進社會力量,形成多維家政服務網絡。(市商務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8. 鼓勵返鄉入鄉創業。結合返鄉入鄉創業帶頭人培養計劃,加強家政領域人員培訓,按規定落實培訓補貼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家政領域返鄉入鄉創業企業和人員,落實場地扶持、稅費減免、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脫貧人口小額信貸等政策。利用各類實訓基地為家政領域返鄉入鄉創業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基礎平臺支撐。(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管部、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9. 優化縣域服務供給。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農村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開展訪視、照料等家政服務,解決與特殊人群特點相適應的服務供給問題。優先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特別是困難群體、農村留守婦女就業。(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提升家政服務技能。
10. 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實施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職業技能提升工程,加大脫貧人口、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對象、農村低收入人口家政培訓力度,按規定對符合條件的給予生活費補貼。加大對大型家政企業和培訓機構開展家政技能培訓的支持力度,大力開展家政職業經理人和師資培訓,推動職業院校面向在校生和社會人員開展培訓。(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1. 推動扶持政策落地。對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實施目錄清單管理,支持有實力的家政企業開展補貼性培訓。發揮職業培訓包的規范作用,完善家政職業技能培訓標準和教材。加強家政服務相關專業教學資源建設。強化培訓留人作用,加強培訓后就業狀況監測。逐步累積形成以社保卡為載體的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電子檔案。鼓勵符合條件的家政企業和培訓評價組織積極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2. 強化行業人才培養。鼓勵支持有條件的院校建設優化家政、養老服務等緊缺專業,擴大培養規模,按規定納入特色專業課程予以經費支持。按規定向入讀市屬大中專院校緊缺急需家政服務類專業學生發放補貼。在家政領域開展中高職銜接培養試點。支持家政從業人員加入“求學圓夢行動”、新生代產業工人“圓夢計劃”就讀大學,提升學歷層次,暢通職業發展通道。支持各類實訓基地建設,培育一批知名產教融合型家政企業、職業教育集團,引導鼓勵有關企業和單位為家政專業學生實習、教師實踐提供崗位和便利。緊跟家政服務行業發展新需求,推進家政服務有關專業建設,修訂和發布一批相關專業教學標準,遴選建設一批家政領域職業教育優秀教材和課程。(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總工會、團市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13. 完善社會化培訓機制。構建集“技能培訓十操作實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的一體化服務體系,大規模開展家政職業技能培訓。將更多家政養老類項目納入緊缺急需職業(工種)目錄范圍。開展家政職業技能競賽,將“南粵家政”技能競賽納入年度產業人員技能競賽常設項目。鼓勵員工制家政企業按規定組織開展崗前培訓和“回爐培訓”。積極推進大灣區家政培訓合作、等級互認、標準共建。(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局、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市港澳辦、市總工會、市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優化行業從業環境。
14. 維護人員合法權益。加強涉及家政從業人員權益的糾紛調處,保障家政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社會保險、休息等權益。將家政從業人員納入各級工會的維權服務范圍,提高家政從業人員入會率,完善維權服務機制,促進實現體面勞動。依法查處家政企業拖欠員工工資違法行為。(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市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15. 提升職業保障水平。推動家政企業為家政從業人員依法依規參加工傷保險。鼓勵家政企業參保雇主責任保險,為員工投保意外傷害保險、職業責任保險。落實家政靈活就業人員(含外省戶籍)在我市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規定。以“低標準、廣覆蓋、保基本”為原則,依托廣州市家政服務綜合平臺,引導家政服務機構積極為家政從業人員統一投保商業保險,按相關規定給予補貼。(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婦聯、市商務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6. 提供人員住房保障。將符合條件的家政從業人員納入保障性租賃住房等住房保障范圍。支持有條件的員工制家政企業提供職工集體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產業園區配建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優先面向員工制家政企業從業人員。探索引入社會力量合作,為家政從業人員提供租賃住房。探索對無法安排宿舍的員工制家政從業人員給予住房補貼,采取多種方式幫助家政從業人員改善居住條件。(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17. 加強人員關心關愛。開展“情暖童心”共青團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為外出務工人員特別是農村低收入人口子女提供情感陪護、人文關懷等服務。支持脫貧人口、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對象、農村低收入人口所在家庭“兩后生”就讀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按規定享受國家免學費和獎助學金政策。鼓勵為家政從業人員特別是脫貧人口、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對象、農村低收入人口提供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服務。(團市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市鄉村振興局、市協作辦、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8. 樹立優秀人員典型。開展“羊城最美家政人”推樹宣傳活動,加大典型案例宣傳力度。相關評選表彰應注重選樹家政從業人員特別是脫貧人口、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對象、農村低收入人口。對受表彰人員,推薦納入國家高技能人才評定范圍,并按規定在申請來穗人員積分制服務時給予加分。(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促進行業規范發展。
19. 規范行業勞動用工。規范員工制家政企業用工,制定和推廣員工制家政企業勞動合同和服務協議示范文本。落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政策,推動互聯網平臺企業合理承擔家政領域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的責任。(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0. 完善行業標準體系。推動落實國家和省制定的家政服務相關標準,在家政服務相關熱點領域加大工作力度,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家政領域標準。開展標準宣貫培訓活動。加強家政企業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提升服務質量。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家政企業標準“領跑者”。(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市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21. 強化服務標準認證。加強家政服務質量監測,開展家政服務質量第三方認證。制定質量認證標準,培育一批家政領域質量認證機構。鼓勵家政企業自主向行政部門提供家政企業質量認證結果,并納入公共信用記錄。推動將信用評價結果納入信貸支持考慮因素。依法依規實施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管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22. 強化家政平臺建設。推進廣州市家政服務綜合平臺建設,建立家政行業誠信記錄、跟蹤評價和服務管理機制,依法建設家政企業和從業人員信息庫,提供從業人員職業背景信息驗證核查渠道,實現企業和從業人員服務質量社會評價互動。持續推進實施家政“安心服務證”項目,實現家政服務“可查詢、可追溯、可評價”。加強平臺與穗好辦等平臺的互聯互通,提升家政服務信息對接及利用效率。(市婦聯、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市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3. 開展家政服務評價。鼓勵行業協會開展家政服務機構資質等級評定,加強行業自律。依托廣州市家政服務綜合平臺開展家政企業信用等級評價,促進家政企業規范化、標準化、品質化發展,提升家政服務質量。(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民政局、市總工會、市婦聯分工負責)
24. 開展家政服務信用建設專項行動。按國家工作部署,重點督促被依法列入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的家政企業履行法律義務,被行政處罰的家政企業開展整改,對受到行政獎勵的家政企業推送獎勵信息并集中公示。(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25. 培育家政服務品牌。推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試點及“南粵家政”羊城行動,推動培育一批品牌化員工制家政企業,大力推進家政進社區。推動第三方機構舉辦家政服務展會活動,加強家政服務品牌展示和品牌推廣。(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局、市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26. 推動行業融合發展。鼓勵有意愿的家政企業開展養老等服務,參與普惠養老等專項行動。支持家政企業拓展適老化改造業務。落實家政進社區支持政策,加強社區家政服務設施建設,支持家政企業在社區設立服務網點。支持符合條件的家政服務機構承接社區養老等服務設施運營。(市民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7. 加快推進數字化升級。引導大型家政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家政電商、“互聯網+家政” 等新業態。依托廣州市家政服務綜合平臺,依法依規開展互聯網家政企業的信用信息共享,提升線上對接效率。(市商務局、市婦聯、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8. 支持和規范家政新業態及靈活就業形態。鼓勵企業、行業組織組建家政靈活就業服務聯盟、家政靈活就業服務中心,將家政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家政公共管理服務范圍,組織職業技能培訓,引導家政靈活就業人員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維護其合法權益。(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局、市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工作要求
29. 加強政策支持。各部門要結合實際,積極推動將家政興農工作納入黨委和部門工作重點,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完善幫扶機制,落實好家政興農有關工作部署和措施。
30. 加強聯動協作。各部門要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協調推進任務落地見效,要用好協會等第三方機構、本地龍頭企業、行業帶頭人等力量,創新開展工作。
31. 加強宣傳總結。各部門要及時總結家政興農工作的經驗、做法和成效,發掘企業和從業人員先進事跡,選樹先進典型,持續開展宣傳報道,形成家政興農積極良好的氛圍。相關工作總結材料分別于每年6月底、12月底前報送至市商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