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以視頻連線方式參加“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地化以促進‘不讓任何人掉隊’”主題邊會
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廣州特點的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之路
被稱為“廣州綠心”的海珠濕地。
7月8日晚,廣州市政府作為中國地方政府代表,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參加2021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HLPF)“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地化以促進‘不讓任何人掉隊’”主題邊會。會上,廣州分享了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廣州特點的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之路。
據悉,廣州創下了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多個“第一”:全國率先加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地方自愿陳述行動,獲選世界銀行“中國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項目”首個試點城市等。“十三五”時期,廣州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水、空氣、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取得歷史性突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廣州在全國率先加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地方自愿陳述行動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重要議題。每個城市都是地球村的重要成員,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力量。主題邊會上,廣州分享了在可持續發展之路上,在全國乃至全球創下的多個“第一”。
據悉,廣州在中國城市中率先加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地方自愿陳述行動,向聯合國提交了為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自愿陳述報告(VLR)后,聯合國網站首次登出了中國城市提交的地方自愿陳述報告。
《報告》編制中落實了《2030議程》的重要原則——不讓一個人掉隊,深入企業、社區訪談調研。廣州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地方自愿陳述報告,向世界介紹我國特大城市推進公平、多樣、包容和開放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向全球城市分享綠色發展的“廣州經驗”,既體現了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并在綠色發展之路上堅實奮進的自信與責任擔當,又以國際話語體系講述“廣州故事”,展現了廣州推動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新做法、新成效。該報告也在聯合國官網可持續發展目標專欄全文發布。
不讓一個人掉隊!今年6月7-9日高考期間,廣州針對疫情防控需要,組織近千輛出租車為涉疫重點地區考生免費提供“一對一”閉環接送服務;在定點救治醫院兩間隔離病房設置考場,為兩名患者考生“一人一場”參加高考提供專門服務,確保無人因疫缺考、因考染疫,實現愿考盡考、應考盡考、平安高考。
長期以來,廣州更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統籌城市發展,以推進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水平治理為導向,自覺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融入面向2035年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提出建設“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愿景;高度重視城市綠色轉型進程關鍵議題,對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進行了在地化,形成70多條具體實施策略,使國土開發與資源承載力相匹配,統籌安排好生態、生產、生活空間,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格局。
廣州成世界銀行“中國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項目”首個試點城市
廣州還積極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綠色城市倡議”,與世界銀行合作開展“中國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項目”試點,積極實施“酷城行動”,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亞熱帶特大城市氣候友好方案,努力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有益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銀行城市發展和災害管理局于2019年正式啟動可持續城市降溫工作,旨在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可持續、可負擔的降溫解決方案。經過多次考察調研,世界銀行認為廣州在生態保護、綠色發展、人居環境建設等可持續發展方面表現優異,具備開展城市降溫工作的良好基礎。例如,廣州有效地將現狀市域國土空間開發強度控制在24%以內,森林覆蓋率保持在42.3%,保護維育了大量生態空間;建成開放全長6.2公里的可賞可游可玩的“云道”,新建或改造游覽步道18.5公里,建成白云山周邊緩跑徑2.6公里,實現10公里綠色路徑的全線貫通,串聯白云山、麓湖、越秀山等城市自然山水與文化脈絡,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讓更多市民可以擁抱白云山的優美環境。
因此,世界銀行也正式選定廣州作為“中國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項目”的首個試點城市。會上,廣州重點分享了對于山、水、林、田、湖、海等多樣性自然資源的保護,廣州在城區中央保護和修復了1100公頃的“海珠濕地”公園,面積相當于3個紐約中央公園、4個倫敦海德公園,成為世界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面積最大的濕地。廣州海珠濕地也成為濕地與城市和諧共生的典范、中國首個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會員單位。
此外,廣州還著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大力發展綠色便捷公共交通,全面實現公交電動化,巡游出租車純電動化率超過75%,榮獲C40城市“綠色技術”獎,在全社會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
面向未來,廣州將秉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結合自身特點,認真踐行國家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堅持走公平、多樣、包容、開放的綠色發展道路,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各項目標作出城市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