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核心樞紐 引灣區啟航
在南沙辦理金融業務。
“天河二號”也為港澳地區提供計算服務。
廣中珠澳城際軌道。
廣州CBD珠江新城。
大灣區粵港澳(一)
開篇語
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這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已來。
回望歷史,每一次世界經濟格局大調整,都會產生一個世界級灣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粵港澳大灣區必將成為中國經濟“灣”道超車的重要引擎,成為廣東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性經濟新體制的有力抓手。
時代不同,國情各異,使得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舊金山和東京灣區都不盡相同,因此,與之簡單對標既不可取,也不可行,這就需要在官方主導下廣納民智。
中國南海邊,珠江入海口,一張世界級灣區的藍圖勾勒得愈發清晰。作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廣東省省會,廣州理所當然成為這張藍圖上最令人矚目的焦點之一。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中緊扣門戶樞紐定位,發揮引領帶動和服務周邊功能,是廣州當仁不讓的使命。
金融中心
國際金融島啟動 打造世界級金融中心
6月1日,廣州南沙國際金融島正式啟動,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項目正式落戶南沙,南沙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功能得到進一步增強。金融,成為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打出的一張靚牌。廣州作為區域金融中心,其在金融領域的綜合實力,將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專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所涉區域的經濟總量較大,可打造成為世界級金融中心。
IFF被譽為全球金融領域的“F20”。按照《戰略合作協議》,全國首個國際金融島落戶廣州南沙,充分發揮IFF金融外交平臺和戰略智庫作用,吸引國際資本和高端金融人才在南沙集聚,助力廣東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和廣州南沙新區城市副中心建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發揮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
南沙金融業正形成集聚態勢。數據顯示,南沙區金融業發展更加迅猛,截至2017年4月,落戶南沙的金融及類金融企業共1966家。其中,持牌法人金融機構10家。總規模1500億元的國新央企投資運營基金、全國首個軍民融合基金(302億)等大項目紛紛落戶南沙。已落戶融資租賃企業284家,注冊資金總額達834.5億元人民幣,融資租賃企業累計業務合同余額超1000億元,全國融資租賃“第三極”正加速形成。
創新高地
形成國際創新城格局
縱觀紐約、東京、舊金山世界三大灣區,科技創新是灣區經濟的重要增長極。4月7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了《2017年國家級新區體制機制創新工作要點》。
小米、阿里、騰訊、復星、科大訊飛的落戶,讓琶洲成為新的創新基地。坐擁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等名校的廣州,在華南的優勢獨一無二。一批IAB序列的世界先進項目紛紛落戶廣州。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領域,投資總額達610億元、全球最大電子專業制造商——富士康公司投資的10.5代8K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在廣州增城動土。
生物醫藥領域,總投資22億元、全世界領先的抗腫瘤項目——百濟神州生物藥項目在中新廣州知識城破土動工,全球最領先的抗癌藥有望“廣州造”。
人工智能領域,亞信、微軟、科大訊飛、國機智能等人工智能巨頭企業率先進駐廣州,帶來沉甸甸的人工智能創新項目。廣州正邁向世界人工智能研發新高地,打造“人工智能之城”。成立一個100億元規模的“廣州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在南沙慶盛自貿片區選址打造一個3000畝的“南沙人工智能產業園區”,支持成立“廣州南沙國際人工智能產業高級研究院”,以及大力扶持進駐該AI研究院的高端人才團隊或企業。據了解,進駐落戶的高端人才團隊最高可獲得1億元的補貼和獎勵支持。
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片區在科創方面與香港的合作不斷取得實質性突破。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累計承擔科研項目432個;粵港共建的南沙資訊科技園總規劃面積43萬平方米,孵化出包括晶科電子在內的30多家企業。
廣州,國際創新城的格局大器初成。
核心樞紐
打造大灣區核心樞紐城市
打開地圖,廣州處在粵港澳大灣區A字形結構頂端和中部,是大灣區核心樞紐城市。廣州是千年商都,也是中國歷史上從未間斷的開埠城市,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和起點之一,去年廣州白云機場吞吐量近6000萬人次。廣州去年一口氣拿下了多個“第一”,向世界證明了廣州的實力:實現直接融資占比全國第一、保費同比增長全國大城市第一位、新增新三板掛牌增長率全國大城市第一位、廣州國資規模等3個指標位居第一、汽車產量第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廣州能否夯實自己的核心樞紐地位備受關注。
粵港澳大灣區定位國際航運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廣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實施“樞紐+”戰略,打造高端資源吸附器和輻射源。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國際科技創新樞紐三大國際戰略樞紐,是廣州打造樞紐型網絡城市的戰略支撐。這也成為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建立核心樞紐城市地位的“底氣”。
未來廣州要修建10座火車站,其中高鐵廣州南站將成為九省門戶;明年2月9日,白云機場擴建工程完畢,未來旅客吞吐量數以億計。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開通,灣區城市群實現“一小時”經濟圈目標。穗港及珠三角城市群的航運中心地位將進一步加強。
粵港澳大灣區
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
“9+2”: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和肇慶九個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4萬億美元,對外貿易總額超過1.8萬億美元,就經濟體量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已超過舊金山灣區。
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
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后世界第四大灣區
南沙
將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支撐點
南沙致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核心門戶城市。3月14日,南沙區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以南沙為中心,強化周邊城市在規劃布局、交通基礎設施、港口等方面與南沙的對接與整合,集聚全球高端資源要素,使南沙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核心門戶城市。”
近來,南沙大動作不斷。南沙發布招商引智“1+1+10”產業政策體系,對新引進的新型研發機構,給予最高1億元的建設運行費;對新落戶的先進制造業企業,給予最高1200萬元的落戶獎勵、最高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補助;對高端領軍人才給予最高1000萬元安家補貼,或最高200平方米人才公寓,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加快集聚國內外高端要素資源,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加快建設成為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
目前,南沙大力推進粵港澳合作,提升國際化營商環境。南沙組建國際航運、國際金融、知識產權等仲裁機構,設立了全市首家粵港合伙聯營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國際化水平明顯提升。
此外,以粵港深度合作區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與港澳在人才交流、游艇自由行、數據傳輸、社會事務等領域的合作。2016年是廣州郵輪母港發展元年,郵輪游在南沙實現零的突破,助推廣州一躍成為全國旅客規模第二大郵輪城市。2019年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綜合體建成投入使用后,年旅客通過能力預計達75萬人次,拉動郵輪經濟的迅猛發展。
軌道交通方面,廣中珠澳城際鐵路已納入省整體考慮。航運方面,未來南沙港主航道可滿足20萬噸級集裝箱船舶雙向對開,帶動南沙港區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專業化深水集裝箱港區之一。
此外,南沙正在著力構建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建設企業上市集聚區,通過搭建信息服務系統、上市路演中心、高端論壇,及對上市企業業務發展、辦公用房購買和租賃等提供便利化等措施,集聚上市企業。截至2017年5月,南沙已有4家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2家企業在香港上市,9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另有超過20家企業正在籌備在境內外上市,其中進入輔導期的有兩家企業。
如今,在南沙自貿片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一體化,香港企業在港就可辦理投資注冊。
琶洲
眾多電商總部“大咖”企業云集于此,陣容強大。未來的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將形成“一核雙軸兩區”的產業空間發展格局,將重點發展互聯網服務及新媒體、新興信息技術服務、量子通信、電子商務、新興金融、人工智能等六大產業,并從產業細分領域與企業準入門檻兩方面設置正面清單。
力爭到2025年,示范區互聯網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帶動琶洲西區企業主營收入向5000億元邁進。
增城
富士康公司投資的10.5代8K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為何落戶增城?郭臺銘表示,廣州的大數據、物聯網產業近年來發展強勁,此次SDP同廣州簽約,通過8K影像不僅讓大數據、物聯網行業如虎添翼,未來還將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投資。富士康未來將以珠三角為根據地,轉型成為工業互聯網、車聯網龍頭。
中山大學
依托“天河二號”級計算機系統搭建的廣州超算中心,是廣州市重點建設的科技一號工程。2015年7月,在德國舉行的國際超級計算機大會上發布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最新榜單,“天河二號”以每秒33.86千萬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第五次蟬聯冠軍。
目前,依托南沙分中心,超算中心已為港澳地區50余家高校、科研機構、政企單位提供計算服務。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推進,超算中心將進一步拓寬輻射范圍,為更多港澳地區用戶提供服務支撐。
“天河二號”已應用于生物醫藥、新材料、工程設計與仿真分析、天氣預報、智慧城市、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還將廣泛應用于大科學、大工程、信息化等領域,為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觀點:
堅持核心帶動
發揮窗口作用
隨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如何根據自身特點和比較優勢,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找出“錯位協同”發展之路,被提上了議程。
溫國輝(廣州市市長):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應攜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利用各類國際交流合作平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設施暢通、貿易聯通、金融互通、信息和文化溝通,促進經貿深度合作,推動灣區城市融入全球城市網絡。
郭臺銘(臺灣鴻海集團董事長):如果把港澳比作舊金山的話,增城科技小鎮就是中國硅谷。
林旭初(廣州市城發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廣州應充分發揮“窗口作用”,利用粵港澳之間的地緣人緣以及經濟發展互動頻繁優勢,在原有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與深化,將廣州和周邊地區建成粵港澳全面合作宣傳的窗口,大珠三角產業合作信息交流的窗口,粵港澳參與全球貿易的窗口,粵港澳人才流動與技術引進的窗口,粵港澳物流對接整合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