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歸檔時間:2023年08月15日

紀念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00周年
農民問題在中共三大上獲得重視 農講所在國共合作中應運而生
  • 2023-07-07 09:59:47
  • 來源: 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課堂上,毛澤東以“塔”為喻講階級

  “佛山工聯會選送我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受訓,訓練期間兩個月,食宿自備……”這是第一屆廣州農講所學員陳雄志記述的進入農講所學習的經過。在1924年夏天,38名廣東青年齊聚廣州,翻開中國農民運動的嶄新一頁。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是中共三大推動建立的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成果之一。今年恰逢農講所紀念館建館70周年,當年的革命潮涌之地,如今已成為市民游客瞻仰先烈、找尋初心的重要文化景觀。

  農民運動是“新提出來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組織將精力投入到工人運動。然而“二七慘案”讓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戰勝強大敵人,僅靠工人階級是不夠的。

  在中共三大上,毛澤東強調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有中共三大代表曾回憶,“只有農民運動,是一個新提出來的問題。在中共的歷次討論中,直到第三次代表大會,代表才注重這個問題,尤以毛澤東為然。”毛澤東的意見得到了與會代表的重視,于是他受大會指派與譚平山一道起草《農民問題決議案》。最終,會議通過了黨史上的第一部《農民問題決議案》。此外,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指出,“引導工人農民參加國民革命更是我們的中心工作”。這些文件的通過,表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重大意義。

  在國共合作前提下,全國各地的農民運動蓬勃發展,多地紛紛建立鄉農會,農民成為國民革命的重要力量。其中開辦農講所的建議,正是由共產黨人提出的。曾任第一屆農講所主任的彭湃根據領導海陸豐及東江農民運動的經驗,認為要把農運工作推到新階段,須培養一批既能吃苦耐勞又有革命才干的農運干部,于是提議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1924年6月30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十九次會議通過了《農民運動第一步實施方案》,接受彭湃等的倡議,決定設立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彭湃、譚平山等人的積極籌辦之下,僅僅第三天農講所就開學了。

  周恩來結合武裝斗爭實踐授課

  為人熟知的“廣州農講所”坐擁紅墻黃瓦的建筑群,在建筑群門樓正中,懸掛著刻有周恩來手書的“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的橫匾。這座曾在清代用于培養秀才的番禺學宮,一度成為農民運動的搖籃:1926年5月,第六屆農講所在此舉辦,由毛澤東擔任所長。而這只是當時農講所曾使用過的三個所址之一。

  在農講所的教員中,不少都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學者,誰對某個領域有實踐經驗或理論研究,就請誰來教授相應課程。如彭湃、阮嘯仙這些“農頭”,就講農民運動課;李立三從事工運,就講授中國職工運動;鮑羅廷、加倫等共產國際代表和蘇聯顧問也曾擔任教員……其中,不少教員的授課方式都十分生動鮮活:毛澤東講《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時,會形象地用多層的塔來比喻層層階級壓迫,一邊講、一邊在黑板上畫出來;彭湃分享了自身經歷,一開始搞農民運動時,他身穿白色學生裝,頭戴白通帽,農民一見他,都以為是來逼債收租的。后來,他穿上農民的衣服,戴上竹笠,打起赤腳(有時穿草鞋),和農民打成一片,一起鋤地、挑糞;周恩來則結合參加武裝斗爭和領導東江地區革命斗爭的實踐經驗,講授軍事運動與農民運動的聯系。

  在一屆屆辦學中,共產黨人對如何培養農民運動骨干的理解愈加深入。第五屆農講所規定,入學對象必須是“中學畢業及有相當之程度”者。對此,農講所紀念館館長顏暉解釋,前四屆學員“皆取材于純粹農民子弟”,文化水平較低,即是彭湃所說的“仍然缺少能負起責任的領導者、組織家”。為了培養“農民運動全才”,第五屆農講所對入學者的知識水平有了較高要求。第六屆農講所進一步擴大招生人數和范圍,成為辦學時間最長、招生規模最大的一屆。這些農講所學員后來也成長為農民運動骨干,為革命斗爭儲備了強大力量。

  廣東為農講所輸送了最多學員

  在共產黨人主持下,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連續舉辦六屆,培養農運干部約800名,使得農民運動迅速向全國擴展開來。如第六屆農講所學員王建功說:“經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培訓的各地學員,像一顆顆紅色的種子撒向了祖國大地。”

市民游客正在參觀農講所紀念館

  農講所學員們在各地發展黨團組織、建立農運機構、舉辦地方性農講所、參加東征南討、發動武裝起義。第二屆農講所學員在1924年秋組成的“農民自衛軍模范隊”,是全國第一支農民自衛軍。在廣東的黃學增、陳伯忠、林道文等,在廣西的韋拔群、林培斌等……農講所學員在各地辦了農講所,又培養了成千上萬的農民運動骨干,有力地推動了全國農民運動的發展。在這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約1/4的農講所學員獻出了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為農講所輸送了最多學員,共計352人。今年3月,“廣州農講所歷屆學員足跡尋訪項目”正式啟動。尋訪項目第一站,尋訪團隊走進南路革命發起地——雷州半島。在雷州半島中北部敦文村的黃學增(農講所第一屆學員,“廣東四大農民運動領袖”之一)紀念亭內,敦文村文史館長黃海分享了多年來研究廣東南路革命者的所得;農講所學員黃廣淵等人在樂民所城打響樂民起義第一槍,在其舊址內、起義軍轉移的涵洞等處,黃廣淵之孫黃東曉與海山村黨支部書記黃紅等人共同在探討如何將紅色歷史與鄉村振興、文旅開發等結合起來……這一系列鮮活場面,正是廣州農講所紅色印記如今仍煥發生命力的證明。顏暉表示,如何更好地保護、利用遺址、舊址、文物等紅色文化資源,讓它們變成社會大眾的文化財富,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紅色尋蹤

  大衣、燈盞等舊物鐫刻革命年代的家國情懷

  不久前,“紅墻依舊——我和農講所的故事”特展在農講所紀念館開幕。這是農講所紀念館建館70年來首次舉辦的紀念館歷史發展脈絡專題展覽,將莊嚴古樸的農講所紅墻比喻為畫卷,以此為載體展示負笈者、革命者、建設者和傳承者等代表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后與農講所的故事。

  走進農講所紀念館,在一排排玻璃展柜中,可以逐一看到康富成犧牲時所騎馬匹上的馬褡子、冀三綱在農講所時穿過的大衣、周性初使用過的陶燈盞,這些都是首次展示的第六屆農講所學員的舊物件。此外,還有第五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章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周其鑒指揮作戰時用過的懷表等文物,這些物件一下子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波瀾壯闊的革命年代。

“紅墻依舊——我和農講所的故事”特展復原了農講所學員的生活場景

  展覽中讓人記憶猶新的要數兩組復原的簡易盥洗設備:手腕般粗細的竹竿拼搭出“洗臉臺”,四角的長竹竿撐起一個茅草頂;“洗臉臺”上擺放著三個木盆,一條細繩系在臺后兩角的長竹竿之間,掛著三條白毛巾。館內的金牌講解員伍嘉希介紹,這是按照當年農講所學員們學習生活時的場景復原的。

  根據農講所學員高布澤博的回憶,當時的課室設在番禺學宮的大成殿,課堂后的崇圣殿是食堂,東廂房則是學生宿舍。據一些老人回憶,展覽中的盥洗設備在當時被整齊擺放在廂房廊下,供學員們使用。此外,當年學員們在這住宿,蚊帳是必不可少的“裝備”。有時還會在大成殿前的木棉樹底上課,高布澤博描述了當時場景,“(木棉樹)把整個院子都遮得陰涼。同學們就散坐在地上。在大成殿的前面擺上一張桌子、一套粗瓷茶壺茶碗,毛澤東就站在臺階上講課。”

  漫步于展廳之中,通過文物展陳、互動多媒體技術,后人依舊可以沉浸式感受先輩們在革命年代的家國情懷。紅墻依舊,精神永存。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