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廣東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在線訪談節目。不久前,廣東省發布《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和《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了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廣東正攜手港澳加快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廣州這座有著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如何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發揮“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輻射帶動作用?今天,我們有幸邀請了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志英,和大家一起聊一下。陳市長您好,歡迎您的到來。
陳志英:
你好,主持人。各位網友、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出席2019年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在線訪談活動,就廣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大家進行交流。首先,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廣州發展的關注、關心和支持!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明確把廣州作為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強調廣州要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這是《規劃綱要》賦予廣州的明確定位。這一定位,為廣州確立了全球方位、世界坐標,既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廣州的深切關懷和高度信任,也是對廣州的充分肯定和有力鞭策,是新時代廣州改革發展的努力方向和行動指南。廣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大灣區建設為“綱”,全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推進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不斷增強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在全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中體現廣州擔當,為全國全省發展作出廣州貢獻。
主持人:
網友朋友可以通過廣東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廣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等平臺觀看視頻,留言提問與我們互動。接下來馬上進入提問環節。請問一下陳市長,廣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來,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哪些主要的成效?我們下一步的工作計劃是什么?
陳志英:
自大灣區建設啟動以來,廣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認真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謀劃推進“1+1+4”工作舉措,推動大灣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實現良好開局。我們強化工作謀劃,突出抓好規則銜接、協同創新、設施聯通、產業共建、民生合作等重大議題謀劃,全力推進灣區城市寬領域、高水平務實合作。我們強化創新驅動,著眼打基礎、利長遠,以廣州開發區、南沙新區為主要承接載體,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下大力氣引進一大批戰略性引領性國家大科學裝置、國內外重大科研平臺、科技項目和全球頂尖人才、頂尖團隊,在空天、海洋、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推動建設一批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切實加強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我們強化平臺建設,突出抓好重大平臺和標志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等重大合作平臺建設,發展一大批特色合作平臺,引領帶動穗港澳全面合作。我們強化區域聯動,推動簽訂和全面落實廣州與深圳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充分發揮雙核聯動的作用。堅持極點帶動、軸帶支撐,充分對接港澳,大力推進廣佛肇、珠中江、清云韶協同發展,加快廣佛同城化、廣清一體化,增強對各類要素的集聚力、輻射力,引領帶動全省“一核一帶一區”發展。
今年以來,廣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把大灣區建設作為推進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總抓手,抓綱舉目、奮勇前進,推動大灣區建設取得明顯實效。一是協同創新扎實推進。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打造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南沙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等“一區三城十三節點”。南沙科學城核心區即中科院明珠科學園區正式動工建設,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啟動預研,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正式授牌,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大灣區創新中心正式落戶。聯合港澳共建科技創新合作平臺33個,完成首筆3800萬元財政科研資金跨境撥付,累計支持合作項目177個。全國首支純專利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率先在深交所發行融資3.01億元。廣州香雪制藥公司聯合澳門大學合作建設中醫藥標準化國際化創新轉化平臺。二是要素流動更加便利。硬環境方面,實施白云機場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推進第四第五跑道、T3航站樓建設;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南沙與周邊城市的半小時交通圈加快建設;南沙、黃埔等口岸進出口貨物實現全年24小時通關。軟環境方面,落實個人所得稅優惠等政策,在科技創新、金融發展、社會保障等領域謀劃提出兩批與港澳規則銜接事項清單72項任務;廣州已認可港澳16個工種的職業資格,6項建筑領域職業資格與香港實現互認。全國首例不動產跨境抵押在南沙辦結。三是產業合作持續深化。全力打造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高標準建設中新廣州知識城,共建穗港智造特別合作區、穗港科技合作園,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等產業資源加快集聚;建成香港馬會從化馬場,開拓性實現“一次審批、多次往返”跨境馬匹檢驗和運輸,以及“進口直通、出口直放”通關模式,累計2450多匹馬次往返穗港,成功舉辦內地首場純演示性世界級速度馬術比賽;上交所南方中心和深交所廣州服務基地揭牌,廣州創新型期貨交易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的籌建工作也在推進中。四是民生合作全面加強。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開工建設;試點設立全國首批公辦性質的培正中學、朝天小學“港澳子弟班”,全市締結穗港澳姊妹學校238對。實施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職業發展5A行動,與香港共建6個國際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打造青創孵化基地30家、283個項目團隊入駐。聯合港澳舉辦“青創杯”、“贏在廣州”等創新創業大賽,吸引港澳臺參賽項目約300個;成功舉辦“2019澳門?廣州繽紛產品展”,推出10條大灣區精品旅游線路。6480名港澳居民在穗參加養老保險,7000多名在校港澳學生參加醫療保險。大灣區“菜籃子”工程順利推進,信息平臺正式投入運行,與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7個城市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
當前,我們著重在以下八個方面發力:一是提升科技創新實力。圍繞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充分發揮廣州科技創新資源優勢,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要素,攜手兄弟城市構建開放創新共同體,加快完善全鏈條創新生態,推動區域協同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二是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圍繞大灣區基礎設施高水平互聯互通,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構建內聯外通、綜合立體、開放融合的綜合交通網絡,推動綜合交通樞紐能級提升。三是推動產業協作發展。圍繞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按照錯位協同、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原則,與兄弟城市共同培育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推動大灣區率先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四是改善民生福祉。圍繞共建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提升教育醫療文化功能,以密切穗港澳民生合作為切入點,推出更多更實舉措,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是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圍繞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縱深對接,增創國際經貿合作新優勢,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六是推進制度規則銜接。圍繞更好促進大灣區要素便捷流動、資源優化配置,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落實《廣州市與港澳規則對接任務分解清單》,加快形成“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具體方案,逐步破除壁壘障礙,實現規則聯通、貫通和融通。七是建設重大合作平臺。圍繞建設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充分發揮南沙國家級新區和自貿試驗區優勢,加快中新廣州知識城重大創新載體建設,打造更多特色合作平臺,推動穗港澳合作不斷上新水平。八是推進區域協同發展。圍繞服務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廣州核心引擎功能,深化與周邊城市交流合作,協同構建雙核驅動、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網絡化空間格局,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再上新臺階。
主持人: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大灣區要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州聚焦創新驅動,正深度參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請問陳市長,在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廣州具備哪些基礎,如何推進取得成效?
陳志英:
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對廣州發展意義重大。廣州有著良好的創新基因,是一個擁有創新、支持創新、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城市,我們高度重視厚植創新土壤,始終把創新驅動作為核心戰略,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全過程、各環節,努力使創新成為廣州經濟的特質、成為廣州城市的品質、成為廣州精神的內核。在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廣州具有堅實的基礎:一是區位優勢突出。廣州位于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的起點,是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核心區和主引擎。二是創新要素集聚。全省80%的高校、97%的國家級重點學科、69%的國家重點實驗室、58%的研究機構在廣州集聚。在《自然》雜志2018年全球科研城市50 強中,廣州位居第25位。三是創新載體豐富。擁有廣州開發區、增城開發區、南沙開發區3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高新區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州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等5個國家級海關特殊監管區,廣州白云工業園區等4個省級開發區,以及天河軟件價值創新園等10大價值創新園區。四是創新型經濟活躍。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1.2萬家,數量穩居全國第三。擁有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377家,居全國首位。去年技術合同成交額719億元,居全省第一。五是創新創業環境優越。出臺了《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經費使用“負面清單”》、《進一步加快促進科技創新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撬動銀行貸款超 119 億元。目前,在穗工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8人、兩院院士98人,廣州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強。
展望未來,廣州將與兄弟城市協力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加快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集聚國際創新資源,優化創新制度和政策環境,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貢獻廣州力量。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推進重大平臺共建共享。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州創新合作區(“一區三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南沙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和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聯合港澳打造一批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推動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等重大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動態寬域飛行器實驗裝置、極端海洋環境綜合科考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建設。二是推進技術創新“換道超車”。支持在穗高校建設“雙一流”大學、學科,推進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建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基礎研究團隊,攜手港澳參加國家大科學計劃。組織實施若干重大科技專項,推動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換道超車”。支持港澳科研力量參與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與網絡、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智能網聯汽車、天然氣水合物等領域的科研計劃項目,強化未來的技術先發優勢。三是推進雙創環境日臻完善。優化調整財政科技經費的投入結構和方式,落實新型研發機構經費“負面清單”,探索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推動轉移轉化收益用于獎勵科研人員。搭建粵港澳大灣區產學研合作和產業協作平臺,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發展。組織粵港澳大灣區(粵穗)開放基金,探索高新技術企業信用貸款融資試點。建立健全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聯盟,打造全國性知識產權交易中心。
主持人:
好的,謝謝陳市長的精彩介紹。那下面,我們再來看一條網友的提問。有網友朋友提問陳市長,廣州在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合作平臺方面具體有哪些舉措,有哪些成效和計劃?
陳志英:
在改革開放的新征程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建設高質量發展典范的新探索。大灣區內“9+2”11個城市各具特色、各有優勢。廣州被賦予區域核心引擎的重任,必須最大限度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重大合作平臺的先行先試作用,探索協調協同發展新模式,為推動大灣區深化全面務實合作貢獻廣州力量。這段時間,我們系統推進平臺建設,優化集聚資源,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高起點推進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建設。積極發揮南沙新區、自貿試驗區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合作中的試驗示范作用。產業合作方面,加快建設國際人工智能價值創新園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等重大項目。推動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廣州創新型期貨交易所。合作設立了一批國際銀行分支機構、中外合資股權投資基金及管理機構。粵港澳大灣區暨“一帶一路”法律服務集聚區正式成立。規則銜接方面,充分發揮實施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范區優勢,首創“粵港跨境貨棧”項目,開通粵澳跨境電商直通車。推行“證照分離2.0”、“一口受理,五十證聯辦”等標志性改革,推出了商事登記“國際營商通”服務和160項“灣區通辦”政務服務事項。經南沙認定的港澳人才可直接辦理廣州市人才綠卡,享受14類30項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
二是高標準推進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積極匯聚全球技術、人才、資本,延伸產業生態鏈,建設重大創新載體,《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19-2035年)》已提交國家研究審議。知識產權服務方面,深化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建設中國(廣州)國際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加強知識產權國際合作,努力打造大灣區知識創造示范區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北京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院、中國(廣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國家版權保護中心華南登記大廳掛牌運營,匯集各類知識產權機構100余家。8月中旬推出了全國首支純專利權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高端資源集聚方面,大力引入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研發機構的優勢資源,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裝置正規劃建設,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已投入運行。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園、高端裝備制造創新園、國際生物醫藥創新園、新能源新材料及智能芯片園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價值創新園區建設。目前,知識城已累計注冊企業1605家,累計注冊資本1360億元。
三是高質量推進一批新的重大合作平臺建設。積極推進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穗港澳國際健康產業城、廣州南站商務區、白云湖數字科技城、荔灣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健康產業實驗區、從化國際馬匹檢測中心等重大合作平臺。大力建設穗港智造特別合作區、穗港科技合作園,推進與澳門在中醫藥標準化、國際化、產業化方面的合作,積極謀劃在花都區、增城區、空港經濟區建設國家級合作發展平臺,支持各區發揮資源稟賦優勢,推動體制機制創新。
下一步,廣州將充分發揮重點合作平臺的試驗示范作用,強化重大合作項目支撐,加大統籌引導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勢產業導入,形成一批獨具特色、產業集聚、競爭力強的高質量平臺,引領帶動穗港澳全面合作。
主持人:
謝謝陳市長參與我們今天的訪談節目,也讓我們廣大網友了解到廣州正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提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廣州未來打開新空間,注入新動力,廣州也將全力發揮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用老城市迸發新活力,為大灣區的建設貢獻廣州力量。各位網友,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無法對大家的問題進行一一回答,我們將在省人民政府的門戶網站、官方微博微信上對大家的提問統一回復。今天的訪談到此結束,非常感謝大家的關注,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