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獲國務院批復后,由廣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并在官網公布。《規劃》提出,以“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為目標愿景,圍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繼續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打造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區,建設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作為廣州歷史上第一部“多規合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規劃》是廣州面向2035年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全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
空間格局方面,《規劃》提出,推動千年城脈、文脈、商脈傳承發展,促進傳統中軸線、新中軸線與活力創新軸融合互動,實現中心城區“歷史文化核”、東部中心“現代活力核”、南沙新區“未來發展核”聯動發展,堅持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緊湊布局、融灣發展,優化形成“一帶一軸、三核四極”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城鎮空間結構。
人口規模方面,《規劃》提出,合理控制人口規模。綜合考慮資源環境約束、人口變化趨勢、用地狀況和城市發展因素,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嚴格控制在2200萬人以內,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約88.5%。
交通方面,到2035年,廣州將更高水平實現“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即客運實現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貨運實現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